前言
罗马帝国在经过3世纪危机的猛烈冲击后,一度处于一蹶不振的境地当中,在经过危机中的军阀混战、皇帝更替以及外族入侵的狂风暴雨般的轮番轰炸后,帝国终于在3世纪中后期的伊利里亚王朝统治时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这种和平安稳的局面对于饱经风霜的罗马帝国实属来之不易,伊利里亚王朝的戴克里先皇帝在吸取3世纪危机中的教训后,对于当时的帝国有了十分清晰的认识。
经过戴克里先皇帝极具针对性的改革,使得罗马帝国出现了久违的繁荣。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加强巩固,皇帝的权威重新树立,并且戴克里先自认为神之子,代替上天和神来统治人间。这就将皇帝个人的地位提高到和天和神同等的位置,3世纪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皇帝的权威日渐微弱,戴克里先重新加强皇权对于帝国中央统治集团的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
戴克里先
同时戴克里先给之后罗马帝国留下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将帝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进行统治,这个措施虽然对于罗马帝国当时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情况不利于帝国的长期发展。而且戴克里先规定帝国东西两个部分由两个奥古斯都进行统治,并且各自设立两个凯撒作为自己的接班人,长时间以后,东西两部分的联系就容易产生隔阂。
戴克里先退位之后,负责西部地区统治的马克西米安也宣布退位,他们各自设立的凯撒分别上位担任了新一届的东西奥古斯都。这两个新任奥古斯都分别是后来的君士坦丁大帝和李基尼乌斯,帝国原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被分为东西两部分之后,必然再次出现统一的趋势。最终君士坦丁和李基尼乌斯展开了争夺帝国统治者的战争,君士坦丁获胜。
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在夺权大战中取得胜利后,便对戴克里先时期设立的四帝共治体制抛之脑后,彻底废除。他认为这种将君主对于帝国的绝对控制权分给其他三位权力者,这无异于将自己的权力浪费,更会给自己徒增烦恼。一旦自己的权力被分割,必然会使得自己在各方势力的包夹中处于被动地位,他清楚地认识到,一个统一的帝国必然需要一个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体制进行统治,否则必然出现混乱。
正是因为君士坦丁对于君主专制的重要性和皇权的重要性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因此他一经即位就开始对原来的君主专制进行深一步的改革。他废除了戴克里先时期的四帝制度,并将自己的亲信,主要侄子们分配到帝国的各个地区进行统治,这些人代表着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认为只有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够对自己忠心不二,才能够帮助他去治理庞大的罗马帝国,所以他对自己的措施十分有自信。
君士坦丁凯旋门
同时君士坦丁对于帝国的地方行政区划也进行了调整。戴克里先时期为了防止个别行省势力的扩大,便在总体上对所有行省都进行了分割,帝国最多时拥有100个行省,可见此时的行省不论在面积还是势力方面都得到了极度削弱。君士坦丁认为数量如此之多的行省都在帝国的直接管控下,对于帝国的行政集团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君士坦丁为了帝国方便统治和提高行政效率,直接将帝国划分了几大区域,它们分别是高卢行政区、意大利行政区、伊利里亚行政区以及东方行政区。这四大行政区直接归帝国的中央政府进行统治,这无疑加强了君主专制,加强了皇帝对于整个罗马帝国的统治。君士坦丁又对帝国的官僚机构进行彻底改组,同时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直接由皇帝决定。君士坦丁时期的罗马帝国,君主专制程度达到了新高峰。
君士坦丁堡城墙
自从罗马共和国建立一直到罗马帝国分裂之前,整个罗马一直都是奴隶制国家政权,因此奴隶危机也一直都是帝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共和国时期的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以及罗马帝国时期于公元3世纪所面临的严峻奴隶危机,一次次血的教训证明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并且对于任何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君士坦丁继位之后,不但没有吸取之前奴隶起义造成的帝国严重动乱的教训,帝国的统治甚至在奴隶起义中摇摇欲坠,更何况近在眼前的罗马3世纪奴隶危机的冲击这些都没有引起君士坦丁的重视。他居然倒行逆施地进一步加强统治者对于广大奴隶的剥削和统治,甚至将共和国时期奴隶主无情杀戮奴隶的现象合法化。这种做法不仅让此时的帝国重新回到统治者与奴隶剑拔弩张的地步,而且这更容易激化当时好不容易得到缓和的阶级矛盾。
贵族和奴隶主的欢呼
正因为君士坦丁对于奴隶制度的极端维护,并且将广大奴隶主和贵族原来的特权全部恢复,这让帝国再一次陷入到了奴隶危机的威胁当中。奴隶在君士坦丁的政策下再次回到了那种被认为会说话的工具状态,奴隶们之前通过无数人的流血战争所争取来的自由和权力一瞬间全都没了。他们的子孙也要继续继承奴隶的角色,生生世世都要被奴隶主剥削和压迫,原来大量被释放的奴隶也在君士坦丁的命令下全部召回,重新回归奴隶身份,君士坦丁逆时代潮流的作法必然会引发奴隶阶级的再次反抗。
不仅恢复了之前奴隶们的身份,并且还允许买卖奴隶的再度合法化。我们要知道3世纪末的罗马帝国,土地兼并愈发严重,流民问题也在不断加重,原来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在奴隶主的经济扩张下,纷纷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他们成为了无产者,为了日后的正常生活只能够变卖自己的子女成为奴隶。这虽然透露着当时帝国下层社会的悲惨,但很大程度上却是君士坦丁极端维护奴隶制的必然结果。
接受基督教
罗马帝国国教的确立
基督教在罗马遭遇公允3世纪危机之际,迅速向帝国统治的核心地区扩散,这引发了当时罗马统治者戴克里先的极度反感。他认为自己就是整个帝国唯一信仰的神,他追求的是神人同体的高傲感,绝不允许任何宗教力量来对自己的权威形成威胁。因此戴克里先实行了一系列大力镇压基督教传播的政策,基督教徒遭到肆意屠杀,教会设施也在一夜之间全被焚毁,基督教遭遇了建立以来极度黑暗的阶段。
但是尽管戴克里先的残忍镇压,基督教也遭受到了巨大损失,但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仍然不会被轻易改变,基督教在经过短时间的修养后,重新焕发出生机,并且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号召力形成了更为迅猛的宗教扩散潮流。君士坦丁继位之后,面对基督教的快速发展,他心里清楚,宗教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思想,一旦在人的心中发挥作用,并形成一股势力,凭借强硬措施阻止终究是不现实的。
颁布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认为既然没有办法阻止基督教的大范围传播,并且整个帝国的官僚、贵族以及皇室成员都有相当一部分基督教徒,他决定改变戴克里先时期的政策,试图开始接受基督教的传播。在君士坦丁还在和李基尼乌斯联合执政时期,二人就联合发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这个敕令直接影响了今后罗马帝国的发展历史,也改变了基督教的发展历程,在世界古代史中有着重要作用。
"米兰敕令"明确规定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团体有它存在的合法性,更有其传教的权力,这实际说明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已经承认了基督教在帝国内部存在的合法地位,并且规定基督教可以修建一切相应的教会设施。在基督教的经济方面,统治者也给予了基督教及其信徒们极大的财力支持,帮助他们完善教会机构的建设。基督教从此可以正大光明地在罗马帝国存在,在经过君士坦丁大帝举行的尼西亚大会之后,确立了基督教的正统教派。公元392年。基督教正式被确立为罗马国教。
尼西亚大会
评价
君士坦丁大帝是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君主,也是世界史中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帝国即将分裂之际凭借自己文治武功维护了帝国的统一,虽然罗马帝国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避免不了分裂的命运,但是君士坦丁的统一在当时还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君士坦丁作为一个颇具改革精神的政治家,在帝国新时期的中央集权建制上进行了更加完善的改进。皇帝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帝国的军政大权,君士坦丁没有向之前的皇帝那样追求那种虚无缥缈的神的感觉,他不在乎那种高高在上的俯视感,君士坦丁更加注重的是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的权力,只有拥有足够的权力才能够拥有说话的权利。
对于基督教的态度上,君士坦丁的态度和前人君主戴克里先截然相反,这不仅是由于君士坦丁个人具有远见卓识,更是因为当时基督教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能遭到强硬控制,一旦继续采取极端措施,变会引发帝国社会的大恐慌。因为信仰基督教的人实在太多了,并且还在不断增长,不可能将所有信徒全杀了。
因此君士坦丁便接受了基督教,实际上是认可了基督教的现实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出,君士坦丁在面临宗教问题却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但是在奴隶制方面却采用极端的维护方式,他本人也是在实际统治中存在着相当矛盾的想法。正是由于君士坦丁对于基督教的认可,使他成为了基督教发展历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参考文献:《罗马帝国衰亡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