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苏索
有时是治愈,
常常是帮助,
总是去安慰。
—— 特鲁多医生
01:
2月9日,一醉酒男子到医院就诊,说了半天说不清病情。
医生建议他等家属前来再进行治疗,他起身离开,并说了一句“我不看了”。
没想到,没几秒他一转身搬起木椅就往医生身上砸,搬起电脑就往医生头上一丢。
当男子得到控制后,医生不计前嫌,忍痛给他处理伤口。
作为医者,救死扶伤是责任。
但不管怎样,打人者就需要承担对应的责任。该男子也被警方拘留,并处罚400元。
医生接受采访时说:“毕竟医生和患者都是为了战胜恶魔,是站在同一战线的,而不是对立面的。如果社会上能引起重视,让医患关系更和谐,那我觉得这顿打没有白挨。”
由此,我们看到,无论是媒体和民众,还是医生都十分关心医患关系。
在庞大的数据中,医闹不算是大概率事件,但在大大小小的医院仍几乎每天在上演大大小小的医闹事件。
02:
医患关系,和则两利,伤则两害
几年前,网络上的“八毛钱打败10万元”的事件,引发了社会舆论对医德沦丧的强烈谴责。
事情的原委是,一家长带着孩子到深圳儿童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医生表示需要做一个巨结肠的手术。
但当家长了解到,这将需要花将近10万时,就离开了医院。
随后,家长带着孩子到别的地方就诊,称用了8毛钱的药就“治好”了。
这件事在网络上持续发酵,直到院方表示,那个药不能治愈,只是缓解病情。
而一个月后,患儿接受了巨结肠手术,家长也向深圳儿童医院道歉。
作为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对病情不了解,难免会怀疑医院过度治疗。
作为医生只有尽可能的向患者阐释清楚,包括病情原因,手术是如何做的,以及手术的风险等等,只有取得了信任,才能达成和谐。
在知乎医患关系话题下,有个医生分享了一个很心寒的经历。
她的一个患者做了一个她原本不愿意做的手术,因为成功率很低,但在患者家属的百般劝说下,她同意了,且手术成功了。
虽然后来有一些并发症,也处理好了才出院的。
大概一年后,这位患者又来了医院,但是因为其他病,所以让她帮忙打声招呼,医生也有过去问候。
但没想到的是,医生收到了来自这位患者的起诉书。要求医生提供上次手术的所有检查记录和医疗记录。
这着实让人寒心,让医生觉得没有得到信任和尊重。
没有得到帮助和理解的患者会心酸,没有得到信任和尊重的医生会心寒。
03: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医生眉头一紧,“我正在开处方啊,我是医生,可我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啊”
电视剧情看起来有些夸张了,但现实中,的确很多医生害怕医闹。
2013年,丁香园就推出《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建议医生:“办公室配置非管制防暴用品,以防万一”、“利用钢制病历夹抵挡和防护砍刺”、“将白服叠厚,缠绕在左手或左前臂,抵挡各种钝器和锐器”“购买意外保险”、等。
这份《指南》受到很多年轻医生的热捧,被称为“护身法宝”。
甚至,有些医院还不得不去请专家来向白衣天使们传授自卫防身技巧。
几年前,广州一名患儿家长因怀疑医院过度医疗,不仅对治疗过程进行记录,而且要求对医生的谈话、会诊都进行公开录音。
对此,医生们感到压力很大。
从以上两个案例看来,医患之间毫无信任,互相防备,如履薄冰。
医生一边服务者患者一边防范着患者,就像是服务员一边服务着顾客一边害怕得罪客户。
04:
患者不是消费者,医院也不能卖健康
有些医院认为医学是服务行业,将医生定义为服务者,就将“患者是上帝”的作为服务口号。
这显然是不对的,人的身体是复杂的“机体”,出现问题,医生只能做修复或者替换,而不能恢复出厂设置。
医学本身就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这是每个医生都知道的。
但有一些患者,并没有这个意识。他们认为我花了钱,病就得治好。
实际上,心脏坏了,就算给你换个新的也不一定能用上。
假设医生与患者之间是消费关系,那么买卖,是讲究平等和自愿原则。
若是这样的话,患者可以选择治疗或不治疗,医生也可以选择治病或不治,这是违背医学精神的。
现实是,病危的病人来到医院,医生选择不救的话,必定是会被骂没有医德,甚至被围殴。
可见,医患关系等同于消费关系是荒谬的。
有些医闹,就是因为自己耗尽了钱财,甚至是人财两空,以至于失去理智,将医患关系等同于消费关系。
还有一些人认为,医患关系应该是合同关系。
而签订合同是一种商业模式,医患两者若是都以合同的方式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真是这样,诱导购买药物和医疗服务,提供无效过度的医疗服务,会更加猖狂。
但医疗卫生本身就具有公益属性,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也是法定的义务。
医生不能根据是否盈利而决定是否救治,而患者也不要认为钱能买得了健康。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曾这样概括行医:“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善良人性和友爱情感的表达。”
医生这一职业之所以崇高,就在于其对生命的敬畏和悲悯。
一旦医学与金钱结盟,生命的尊严就会被无情践踏。医患关系也不会得到改善。
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复杂的关系,若等同于某种单一关系就难于维系。
沟通是促进和谐关系的桥梁,换位思考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05:
医患角色互换
2018年11月, 鄄城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发起了以“假如我是一名ICU患者”为主题的换位思考系列活动。
参与这项活动的医务人员,需接受设想自己是重病患者,接受各种检查和护理项目。并写出这次体验的感受。
其中,薛主任体验的是无创呼吸机,他说:“虽然每一步程序心中都清楚,但还是要克服幽闭恐惧症和竭力适应呼吸机频率。如果换做一名真正的患者去适应机器的话肯定更难。”
刘护士体验供养管后说:“氧气真的有一股异味,吸上几分钟就感觉到口干,即使有湿化,高流量的吸氧也有明显的不适,会有干咳,鼻腔、嗓子也疼。”
早在2009年,北京卫生局就推出了一次“院长当一天患者”的活动。
每个院长分别去自己不熟悉的医院,亲身体验看病的全过程。
结果,每位院长都有一肚子“苦水”。
2017年,广医三院联动广东卫生在线、广州志愿者学院开展了第三届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志愿者活动。
有100多名志愿者报名,最终参与此次活动的共22名,体验时间为一周。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退休前从事服装工艺设计、大学老师、英语老师、社会工作者、 电视主持人......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副教授李洁,也是志愿者之一,她说:
“我觉得在ICU这里,医患关系不仅仅表现为医学高精尖的技术问题。其实体现了更多更丰富的社会议题。
因为他们不仅要考虑医学上救死扶伤的问题,还涉及了如何进行跟患者家属沟通的问题、 医学伦理 、生命伦理问题 、经济上的问题 、 法律的问题 ,甚至涉及到社会公共管理体制的问题,这些都会突出体现在ICU这里以及他们所收治的病人。”
也许,三言两语并不能概括作为医生或作为患者的完整处境,但至少,这种切身体验,能帮助更好的换位思考。
美国一位叫爱德华·罗森邦的医生,行医50年,曾在自己的书中说:“当我成为病人时,才发现医生和病人根本不是一路的,站在病床旁和躺在病床上所看的角度完全不一样。”
医患关系是矛盾的,有冲突也有和谐,有冷漠也有温暖。
医患之间能够这样互换一下角色,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习换位思考,误会还会那么多吗?
06:
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
可惜现在很多医者忘了了这句话,尤其对于语言,忙于就诊和手术的医生们,往往会忘记好好说话。
从医生来看,缺乏人文精神、忽视沟通解释是会激化医患矛盾。
而不沟通,医患双方会有更多的信息不对称。
我爷爷做心脏支架手术前,医生就来说了一句话:“放不放支架,10分钟给你考虑” ,然后就离开了。
而在日本,在做手术前,会到你床边,耐心地跟患者和患者家属讲解这个手术,包括手术的过程,和每一刀的作用与风险。有些甚至能讲上半个小时,只为患者及其家属能清楚。
人民日报记者白剑锋写过这样一句话:人都是感情动物,尤其是当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心灵格外脆弱敏感。
有时候,医患关系如同家庭关系,需要的是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理解。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