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个北欧小国,凭什么全球教育第一?

教育,几乎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现如今,无数家庭穷尽所有都想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乃至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9月10日,是我国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每当这种日子来临,我们除了会因此而记起自己上学时与各种老师相处的点滴经历,其实也会以此为契机去思考教育的意义。

在小时候,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这样的名言警句,就连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也被比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说法足以证明教育这件事在国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分量。

近期,由优酷出品、媒体人周轶君导演的一部高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就展示了诸多关于教育的思考。

在此片中,周轶君以两个孩子母亲的身份踏上了一趟国外考察之旅,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这五个国家都留下了她访问的身影。

此片试图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国族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

周轶君

同时,在探寻的旅途中,周轶君本人也会回忆自己的童年,在旅行中重新审视自我。

当然,在看完这部纪录片的前三集之后,DOCO君感觉最能发人深思的还属第二集芬兰篇。

在这一篇章中,周轶君不仅走访了芬兰城乡两地的基础学校和师范学院,而且还采访到了芬兰当地各个阶层的民众,使观众最大限度地了解到这个国家与众不同的教育模式,可谓视角多元。

事实上,芬兰这个国家只拥有550万人口,但在这里,森林资源却占据国土面积的70%,空气质量更是一流,素有“千湖之国”的美誉,然而,它的人均GDP却远超欧美等发达国家,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幸福指数中芬兰即排第一名。

估计在很多人看来,像芬兰这种经济与文明高度发达的北欧国家,之所以能达到目前的社会成就,一定是因为他们的人民比中国人还要勤奋,还要懂得竞争。

但其实,正相反,在芬兰这个国家,他们所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并不是以竞争为主,而反映在教育模式上,则是一种被称为“积极教育”的全民理念。

所谓积极教育,也就是在初级教育阶段,学校和老师不会给学生安排任何考试,孩子们完全在零压力的环境中去摸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哪怕他们对数学或艺术等具体的学科并不擅长,但善良、毅力、同情心、好奇心等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却是这一阶段被保护和鼓励的。

同时,芬兰的整个教育界也不存在被安排、被督促、被检查的制度。这样的教育生态环境,极大地释放了基层学校的活力和创新空间,促进了办学的高度自主。

芬兰的国家课程大纲只是一个教育路线图,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国家大纲自行选择或制定教学内容、设定教学进度和考核方式,学校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不会去检查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

教师有充分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可以灵活设置课程、弹性选择教学模式,为创新提供可能。

这样的教育环境,使学校和教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上,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平等,推进了教育向均衡、公平发展。

此外,就在政府和学校执行这种教育模式时,他们也以真金白银的付出和精益求精的细节对学生和孩子们保持了最大的尊重。

例如学校的免费午餐政策早已经连续不断地运作了70年之久,不仅全芬兰的学校食堂都保持相同的饮食水准,而且老师和学生一定是同餐共饮,任何人都没有特权。

即便是在每一座建筑物中,学校也不会将标语和口号贴得满墙都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建筑本来就是一种艺术,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毁了艺术。

除了以上这些措施,芬兰教育者们还把他们对环境的保护、对自然的亲近纳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他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影响了芬兰教育生态,并由此形成了尊重原生态的教育环境。

尤其是在小学里,学生们会充分利用学习空间与大自然进行融合,以此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的研究环境,给予学生自由放飞的机会。

例如,学生在森林中即可完成“色彩认知”的任务。在这里,老师会给每个孩子发一张色卡,让他们去森林中寻找跟色卡相匹配的颜色,整节课中,老师基本没有进行指导,但学生却很好地认知了色彩,并与自然发生了最亲密的接触。

当然,政府和学校能为这个国家的下一代们提供一套优质的教育体系,但另一方面,孩子们的家庭和父母也要能给予他们一些价值导向,一张一弛之间,教育才显得更有层次感。

例如在一个芬兰高管的家庭,“富二代”的条件就没有成为孩子随意挥霍的借口。相比满足需要,白手起家的芬兰父亲会更在意对儿子自力更生的教育——即使为了一双球鞋,你也得靠自己去赚。

又比如在芬兰人的亲情关系中,父母和儿女也会保持一定的边界感。他们不会像美国人一样时刻把“我爱你”挂在嘴边,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是支持孩子走向社会的人,过分的亲密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只有适当的平衡才能让子女获得释放。

其实,《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中的芬兰人之所以能在镜头前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模式表现的如此自信,都是因为他们整个社会十分注重平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为全体公民提供平等的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是芬兰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

无论哪个党派执政,芬兰人都会把教育放在第一位。

早在在 1921 年起,这个北欧国家就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而到了1968 年,芬兰议会又提出“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接受到相同质量的教育”的口号;1998年更是颁布《基础教育法》,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文明与平等”。

正如片中的一位芬兰人所说,“如果问芬兰最好的学校是哪一所,一定是最近的那一所。”

芬兰教育认为,每一个孩子都不应该被放弃、被落下,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受到适宜的教育、得到适合的发展,将来获得一份适当的职业。

如果说教育能为学生打开一扇大门,那么教育公平一定是这扇大门的金钥匙。也许芬兰教育体制并非十全十美,但它仍然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去不断地学习和接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北欧  北欧词条  小国  小国词条  全球  全球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