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允斌(1925年-1967.11.21)
1925年,刘少奇和何宝珍(又名何葆贞)夫妇的长子刘允斌降生在苦难的中国南部大地上。在血与火中为革命奋斗的刘少奇夫妇,不得不把两岁的儿子送回湖南宁乡县老家寄养。1938年7月,党组织把母亲早已牺牲的刘允斌接到延安与父亲刘少奇团聚。这年秋天,13岁的刘允斌入延安保育小学读书,心灵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滋养。一年后,党中央决定选送一批革命者的子弟去苏联留学。因工作繁忙无暇照料孩子的刘少奇,将儿子刘允斌、女儿刘爱琴送上了赴苏的飞机。
学有成就
1939年11月,刘允斌等到达苏联莫尼诺,在那里就读一学期后,搬到距莫斯科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市,进入由苏联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主办的国际儿童院读书。伊万诺沃的冬天寒冷异常,在中国南方长大的刘允斌,以坚忍不拔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战胜严寒,聚精会神地学习文化知识。他刻苦钻研的精神、尊师重教的品质、宽厚待人的作风、奋发上进的毅力博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与敬重。
不久,苏德战争爆发,苏联的环境逐渐恶化。伊万诺沃市民每天只能领到几两黑面包,冬天里没有取暖的煤和柴。在国际儿童院学习的刘允斌每顿只能用半片面包、几个蘸盐的小土豆果腹。然而,刘允斌劲头不减,仍然情绪饱满地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开荒种地、伐木搬柴等活动,主动为前线将士献血……表现突出的他被选为国际儿童院学生会负责人之一。不久,刘允斌加入共青团,担任国际儿童院团组织负责人。
成绩优异的刘允斌高中毕业时,考虑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工业,而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冶炼专业。跨入钢铁学院那年,品学兼优的刘允斌光荣地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美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4年后的1949年8月29日,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关心时政的刘允斌注意到,苏联原子弹爆炸成功,立刻迫使美国对苏联的强硬政策缓和下来,并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连锁反应。在观察和思索中,刘允斌认识到:原子弹不仅能改变战争的结局,而且可以影响人类的命运;原子弹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和平与幸福!
刘允斌的想法得到许多同学和老师的支持,他做出人生旅程中的重大选择:改学核专业,搞核研究。从莫斯科钢铁学院毕业的刘允斌转入莫斯科大学,成为核物理学研究生。1955年毕业,获副博士学位。
异国情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曾把一批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送到苏联去学习。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就是这批学员中的一员。在苏联,幼年的刘允斌与数百名各国儿童生活在国际儿童院,1945年夏天,他高中毕业后进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后重新报考了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并如愿以偿地读上了自己理想的专业。由于他成绩好、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了其同学玛拉·费多托娃的垂青。而俄罗斯姑娘的美丽大方也深深打动了刘允斌年轻的心,两人很快相知相爱了。
1950年,思乡心切的刘允斌趁暑假带着玛拉回到了阔别11年的祖国。他想借此机会让玛拉见见自己的家人,让她体验一下中国的生活。虽然每个人对玛拉表现得很亲切,刘允斌陪玛拉一起逛街、吃中餐,从各方面使她适应,然而无法跨越的语言障碍令这位活泼的姑娘经常沉默。
1952年,刘允斌以优异的成绩从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毕业。不久,经父母同意刘允斌和玛拉结婚了,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他们陆续有了一对儿女,分别取名索妮娅、阿寥沙,一家人生活得十分美满幸福。1955年,刘允斌获副博士学位。这时,他接到父亲的来信,说祖国很需要留学生回来服务,在回国与留苏的选择中,刘允斌从未想过要在苏联生活一辈子。可不通汉语的妻子坚决反对回到那个使她无所适从的丈夫的故乡,她想尽一切办法动员亲戚、同事、朋友来做刘允斌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以家庭为重,留在苏联。面对妻子的苦苦挽留,刘允斌毅然选择了回国,报效祖国,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1958年刘允斌和玛拉正式离婚。他们的离异完全出于无奈,而非感情的缘故,正如刘允斌所言:“我爱我的妻子,也爱我的孩子,可我更爱我的祖国。我下决心非回来不可,而她却坚决不跟我来。这样,我们只好过起两地分居的生活,拖了几年才离了婚……”当然,中苏关系的恶化也对他们的离婚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回国工作
1957年10月,冲破重重阻力的刘允斌,背着简单的行李,毅然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
银灰色的中国民航客机徐徐降落在北京机场,32岁的刘允斌急步走下舷梯,热情地同前来欢迎他的人们握手、寒暄,然后登车驶向中南海。
中南海一座平房的门口,清瘦挺拔的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早已站在那儿。当轿车戛然停在刘少奇眼前,一声“爸爸”的亲切呼唤从窗口传来。喜不自禁的刘少奇走近车门,刘允斌从车门伸出的仍带着北方寒意的手紧紧地与父亲温暖的手握在一起:“允斌,你终于回来了!”“回来了!爸爸,你好!”刘允斌激动而兴奋地回答。刘少奇久久凝望着眼前身材挺拔、脸部线条分明、目光柔和清澈的儿子,过了好一阵,才把弟弟妹妹们介绍给大哥哥认识。父子、兄弟姊妹说说笑笑地走进屋里。
回到北京的几天,刘允斌参观了故宫、长城、颐和园、圆明园……他在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废墟上久久徘徊、深思。
在父亲住处的书房,刘允斌阅读了能找到的中国近现代史书籍:割地、赔款、乞和……历历在目,令人不寒而栗。他又翻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资料,赫然跳进眼帘的是:1950年,美国轮船“加利福尼亚金熊号”肆意撞沉中国“新安号”货轮,70名中国人遇难;1950年至1954年,美国飞机多次入侵中国领空,击毁中国巡逻飞机、扫射中国居民;1955年8月,中国代表团被日本阻止在世界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门外;毛泽东发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原子弹”的感叹……刘允斌读不下去了,他对父亲说:“我要立刻开始工作!”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