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一网友在微博爆料,其弟陶某系武汉理工大学研三硕士生,因不堪导师王某长期压迫而精神崩溃,于26日清晨在自己母亲面前坠楼身亡。
据该网友称,王某经常要求弟弟帮他打饭,还让陶某叫他“爸”,陶某也多次在跟好友聊天时抱怨,让陶某最终作出这个选择的原因疑似是王某以出国资格威胁他继续读他的博士。
陶某姐姐说,陶某很乖,学习也很好,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
这样的悲剧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年底,西安交大博士生杨某因不堪导师周某的虐待而自杀,这些悲剧的发生,跟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有很大关系,也跟导师的品格、道德极其相关,可更跟人的抗压能力密不可分。
一个抗压能力强的人,在知道改变不了环境的情况下,会选择改变自己;而一个抗压能力弱的人,只能把愤怒和抑郁转向自己,攻击自己的内心。
而陶某姐姐口中的“乖”,是陶某抗压能力不强的最直接原因。
心理学家胡慎之说,我们的文化,喜欢好孩子,而经典的好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依赖老师。
而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孩子对父母、老师百依百顺,没有任何反抗,或许也曾经反抗过,但总以失败告终,慢慢就停止了反抗,变得顺从起来。
虽然心里也知道不应该事事顺从,可已经失去了反抗的能力,不知道该如何摆脱,只能把自己困起来,压抑、痛苦,最终崩溃。
陶某、杨某就是这样的情况。
在父母和亲朋眼里,他们都是乖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从不让父母担心,是家人的骄傲,可就是因为太乖了,他们搭上了自己的命,也让一个家变得支离破碎。
01:
太乖的孩子缺乏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生来有一个愿望就是成为自己,否则他会痛苦,会失去生而为人的意义,而乖孩子是一群没有自我的人。
“乖孩子”因为乖而赢得了父母更多的爱,而父母也喜欢这样省心的孩子。
这些乖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只得放弃自己的一些真实意愿,他们不敢有过多的想法,只能按部就班地活着,听从父母的安排,遇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处理。
陶某因为导师的问题,也曾咨询过别人的意见,可一人一个建议,他不知道该听谁的。
陶某姐姐也说,弟弟本想到她所在的学校读研的,可导师王某对他作出了许诺,让他留下,他就留下了。
如果当初他能叛逆一点,坚持自己的想法,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陶某曾经对同学说,这个社会太险恶了,人心太复杂了,自己很单纯,“乖乖的,啥也没想”,其实不是社会太险恶,是他的人生中,从没遇到过险恶的事,或者是父母没有告诉过他世界并非全然美好,人心本就复杂。
一旦需要自己面对险恶的世界和复杂的人心,他便无能为力了。
在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的实验,叫“习得性无助”: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蜂音器一响,就给以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在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倒在地上呻吟,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乖孩子的生活处境和上面的实验狗很类似。他们习惯了家人对他说:不行,要乖,要这样才可以。如果不按照他们说的那样,父母就会生气、会失望。
如果父母总是因为孩子违背自己的愿望而生气、失望,那么孩子就总是遭受精神上的电击,久而久之,当遇到困境,需要作出选择时,乖孩子就像实验狗一样,不会主动采取措施,而是等待被处置、被决定,因为他们习得了无助。
在这样的环境下,乖孩子慢慢习惯了隐忍,在家里不敢反抗父母,在学校不敢反抗老师,因为父母和老师在他们眼里是权威一样的存在,更何况有的父母还经常对孩子说,“我们都是为了你好、老师管你也是为了你好”,这样的话听得多了,就变成了内心的自我认同。
相比之下,那些在父母眼里不乖的孩子,却更懂得奋起反抗,他会为自己着想,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懂得拒绝别人,也更“自私”一些。
02:
太乖的孩子易出现心理问题
从小特别乖的孩子往往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因为他人的影响,无法尽力去追寻自己的目标,所以他们很难快乐。
知乎上有个这样的问题:
从小特别懂事听话的孩子长大了是不是更容易不快乐?
一个网友说,自己从小就被教育要做个乖孩子,要舍己为人,要主动担责任,可心里却一点都不快乐,整晚整晚失眠,甚至压抑到要爆炸;
另一个网友说,他通过懂事听话来保护自己,因为他感觉到自己跟父母之间是疏离的,没有情感链接,他的心里没有安全感,害怕父母的批评指责,因而不得不乖,其实他的内心充满了压抑。
压抑的情绪在体内累积,慢慢转变为抑郁,而抑郁的人,选择自杀的可能性非常大。
胡慎之说,如果孩子比较叛逆,你起码不用担心他会自杀,因为叛逆的孩子一般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因为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
叛逆的孩子容易向外表达愤怒,而乖孩子则容易将愤怒憋在心里,最终攻击自己。
03:
太乖的孩子逆商低
逆商是一个人面对逆境和困难时表现出的态度和能力。
逆商高的人,无论什么样的环境和困难都不能打倒他,他也会难过、会痛苦,但他总能东山再起。
著名心理咨询师韩美龄就是个逆商很高的人,孩子1岁时丈夫去世,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因过度劳累患上癌症,后来,父亲和哥哥相继离世,她自己也几乎双目失明,可她最终挺了过来,不但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帮助几千人走出了心理障碍。
我也曾亲眼见过靠自己走出黑暗的女人。
我的一个同事,年轻时孩子意外离世,即将退休时丈夫又意外离世,本可以享清福的她在沉寂了两年后,又出现在了人们面前,她不向生活低头的样子,让身边每个人敬佩。
有人说,现在很多孩子逆商低,经不起挫折,都是家长溺爱的结果,可武志红老师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其实更多的是因为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使用了要挟的方法。
所谓的要挟,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如果你在A事上不听我的,那就要剥夺你在B事上的好处。
比如,父母对孩子说,你这次考不了第一,就别想去迪士尼玩,你不写完作业,就不能吃饭,等等。
父母经常把两件或者多件事情绑在一起,一件事会影响到另一件事,这样就出现了扩大化的负面效应。
而孩子也慢慢学会了这种机制,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也容易将影响扩大化,看到一个小问题,马上联想到很严重的后果,自己内心产生了无边的恐惧,直至崩溃。
04:
陶某这样的悲剧让人惋惜,他的离开不是自己的原因,跟我们社会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很大关系。
逝者已去,我们无力挽回。身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反思自己,莫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国家督学罗承敏说,要从根本上控制孩子的自杀行为,就要迫切改变听话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不再把培养乖孩子当作目标。
合格的父母,应该懂得放手,给孩子独立、自由的空间,不强求孩子事事顺从自己,对孩子的叛逆感到欣慰,因为那是生命力的体现;
合格的父母,应该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做孩子内心思想的倾听者,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让孩子心有所依;
合格的父母,应该懂得与孩子建立真正的情感链接,而不是只用语言发出指令,对待孩子要就事论事,不能附加任何条件。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乖不乖不重要,有自己的思想才重要,不管你是不是乖孩子,我们都爱你,只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
- END -
作者简介:如水伊人,爱读书爱写字的中年少女,职场宝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爱好者,写手圈新媒体进阶组成员。文章首发写手圈 (xieshouquan010),爱写作的人都在这里,转载请联系写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