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城建与农资环保工委

 

为进一步推进我区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全面发展,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三月上旬,城建与农资环保工委组织人员,在区人大常委会张伟旭副主任带领下,对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认真听取了区农林与海洋渔业局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汇报,深入白泉、干览、马岙、双桥等镇街实地调研,同时还到安吉、德清等先进地区进行了考察学习。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调研组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根据省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部署,我区按照“五美”的建设要求,抓规划、抓项目、抓投入、抓举措、抓落实,成效显著。自2011年全面启动以来,全区共创建“美丽海岛”社区45个,其中成功创建市级精品社区14个,特色社区10个。2012年度,我区被认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区),2015年,我区干览镇新建社区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

(一)突出特色,强化规划引领

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编制了《定海区“美丽海岛”建设总体规划》、《美丽定海、自在休闲—乡村廊道(东、西线)规划》以及特色文化村保护发展、中心村建设、美丽海岛建设行动计划。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宜游三大功能,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分层分类推进“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建设内容,使美丽乡村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区城乡融合发展,全域统筹和连线成面理念更显凸现。

(二)注重整合,强化统筹推进

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各镇街注重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中心村培育、精品农业、休闲旅游、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

一是突出工作重点加大资金投入。自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专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今年区级财政将投入380万元用于5个社区美丽乡村创建(不包括示范县建设)。二是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盐仓的叉河社区和马岙街道6个社区试点工作相继完成,探索形成了我区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特有模式,建成了全市首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中心。三是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结合生态廊道、森林村庄等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连接舟山跨海大桥双桥出口3条生态景观带,建成省级森林村庄6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7%,建成美丽村口20余个,明显提升了景观环境。四是加速推进农村水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结合“五水共治”,全区累计投入2.3亿元,关停了各类严重影响周边环境的畜禽养殖场224家,完成了82个行政村、23604户农村生活污水纳管集中治理,受益率达到80%以上,建设PKA湿地终端101个。五是加强农村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结合美丽定海示范村建设,依托自然山水、历史人文、特色果蔬等资源优势,以马岙社区、紫微社区、山潭社区为重点,实施了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初步形成了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生态村庄。

(三)建立机制,强化部门协同

一是建立领导机构。区、镇街、社区三级分别建立了美丽乡村建设领导机构。镇街、社区全面落实了“一把手”责任制,将建设的目标任务逐项分解到点,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形成区、镇街、社区多渠道投入机制。区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通过验收的社区,给予定额补助60万元,同时要求镇街及社区配套不低于40万元。几年来,已累计投入市、区财政配套资金4000余万元,并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将区级各类建设项目、资金优先安排于创建村。三是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工程全程监管。全面落实项目申报验收、资金管理使用、工程质量监管跟踪督查制度,建立健全跟踪保洁制度。全区747名农渔村社区保洁员,实行全天候跟踪保洁,做到人员、制度、职责、经费四个落实,本岛生活垃圾实现“户聚、村收、镇运、区处理”格局,有效遏制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四是部门工作同步协同机制基本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多、牵涉面广,在主管部门牵头下,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以项目为抓手,集中财力物力,同步推进,共创示范,共同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落地见效。

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在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各部门、镇街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差距压力。

(一)投入主体单一与资金不足的差距

一是区级专项财政投入仍显不足。由于我区财力有限,虽然每年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但与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投入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相比与全省兄弟县区尤显不足,如德清县对获得精品村、特色村的,县财政分别奖励500万元、150万元。二是镇街配套资金存在较大压力。目前全区镇街财政实力普遍不强,只能保证“吃饭”。近年来,各镇街在“五水共治”等社会公共事业建设中投入较大,市区重大项目,都需镇街作相应配套,镇街压力重重。三是村级投入近乎空白。全区各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有的还是“白板村”。由于投入单薄,不少社区干部对创建工作积极性不高,存在上面补多少,下面做多少,影响了工程进度和美丽乡村建设。四是社会资金参与投入更少。由于缺乏投融资机制,社会资金难以进入,社会、个人捐资缺乏统一管理,宣传褒扬尤显不足。

(二)各类资源要素与规划指标的压力

一是土地红线的压力。随着国家对建设用地的从严控制,用地指标紧缺,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严重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如文化礼堂、停车场、公共厕所、道路建设等。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制定时,没有把村民居住地周边的土地及时转性,新一轮规划同样也存在这类问题。致使有些社区因用地指标缺乏等原因不能按时实施建设项目,造成一些创建村不能如期验收,对此,基层干部反响较大。二是规划实施压力。虽然区级层面编制完成了《定海区美丽海岛建设总体规划》和一些单项性规划,但由于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不够,再加上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整治类别多,现状复杂,受制因素较多。比如由市级负责的生活污水主管网建设,因建设计划推迟,导致不少镇街的生活污水管网不能及时纳管,需另建治污设施,增加了镇街的负担。在创建过程中,不少社区往往以自然村为整治单位,缺少连村、连片、连线以及与总体关联性的统筹考虑,在建设内容和时序上也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前瞻性。比如一些地方刚完成道路硬化不久,又开挖路面进行污水管网铺设等,导致重复建设

(三)群众共同参与与整体推进的差距

一是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不强。政府“为民作主”的观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在美丽乡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等环节村民参与度不高,不少村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村民都不愿主动参与,本应该作为主体的村民成了“观察员”、“评论员”。二是工程建设的整体性不足。村庄建设中规划模式单一、整体性和个性化还存在一定问题。完成了美丽乡村创建任务的村,多数仍以村口或某一自然村为主,全村铺开不多,个性特色不明显。三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均衡性不高。美丽乡村建设首先从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实施,将资金、项目、人力、物资向“示范村”集中。而对经济实力相对较差的村或者贫困村则不够重视,各级政府支持力度不足。随着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村级经济比较薄弱的村庄纳入创建范围,而镇街的财力却逐年偏紧,资金配套减少,资金缺口更大,创建难度增大,从而导致基层社区创建积极性不高,群众共同参与意识更低。对一些老旧房屋,只能采用“穿衣戴帽”墙体粉刷来替代。

(四)持续提升发展与后续保障的压力

一是后续资金保障问题。全区除卫生保洁人员工资由区、镇街财政负担外,其它如绿化、亮化、洁化、突击性环境治理等费用每个社区每年需10万元以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后新增加的管护费用也靠社区自筹。目前我区村级集体经济不宽裕的占多数,有些贫困村亮化电费还靠镇街垫付。如果后续保障经费不能很好地解决,会给镇街村背上新的沉重的包袱,对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推进带来许多问题和负面影响。二是村民素质的提升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其中一条内容是乡风文明素质美。在创建工作中硬件建设只要资金投入就能立竿见影,成效比较明显,而村民的内涵素质、文明新风、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乡村美与人文美的全面融合还任重道远。三是发展美丽经济的问题。发展美丽经济是创建美丽乡村的立足点,如何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尚缺乏有效的途径和办法。

三、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我区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要深入持久向纵深推进,任务还很艰巨、压力还很大。为进一步又好又快地推进该项工作,必须坚定信心不动摇,加大力度不松劲,找准短板补不足,强化保障不弱化。

(一)明确目标,强化规划

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和“两美”建设要求,全区上下要进一步深化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修编好其它相关规划,并注重相关规划的衔接,避免重复和冲突,要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生态性、特色性,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规划实施中,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从美丽村口着手,逐步做大核心区,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配套。同时要强化监管,注重实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做实产业,强化保障

坚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立足区域产业,充分利用山水、田园、人文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电商、物业等产业,壮大村级经济,做强做大“美丽经济”。通过“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带动经济发展,强村富民,实现整治建设与产业推进的完美结合,保持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要破解用地瓶颈,积极向上争取政策,特别是要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市重点,争取足够的用地指标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要在积极申报各类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确保各项配套资金的落实,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力量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三)体现特色,优化环境

要围绕“五美”,有效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文化遗址等各类乡土资源,留存好乡风民俗。加强对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农村传统文化的系统发掘、整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质,形成“一村一景”人与自然的和谐。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巩固提升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及改卫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分级处理等整治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力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品位。生态景观带的串点成线,既要顾及到交通的可通达性,更要考虑景观带的主题性,在数量上不求多,要求精。

(四)突出主体,惠民服务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理顺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战场是社区,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村规民约的自我监管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从而凝聚人心,推进发展。政府要继续发挥好主导作用,消除“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形式主义,尊重农村自身的发展规律,稳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政府职能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形成合力,积极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镇街及社区干部要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协调,积极主动采纳村民、党员代表的合理意见,在提高村民素质和维护政府形象上做出努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做好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词条  乡村  乡村词条  情况  情况词条  美丽  美丽词条  建设  建设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