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英国是个岛国也是传统的海权大国,所以在英国海军无疑是军队中的老大;在这样的前提下,英国的陆军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海军的影响,其坦克的发展思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一次大战之后强制把坦克分为轻型坦克、巡洋坦克、步兵坦克就是对标的海军驱逐舰、巡洋舰和战列舰:轻型坦克就像驱逐舰一样机动灵活,负责侦查和收索战场并且用于追击残敌;巡洋坦克就像巡洋舰一样,具备一定的火力和防护且机动性较强,做到“打得过我的跑不过我、跑得过我的打不过我”;步兵坦克就像战列舰一样作为“火力吸铁石”存在,为步兵突破敌方防线创造条件。
PS:在二战中英国坦克的火力之所以一直比较薄弱,是源于战前炮兵和骑兵的反对,因为坦克的火力太强就会抢骑兵和炮兵的饭碗,所以使得英国一直没有大口径坦克炮的技术储备。
英国的坦克发展思路源于战舰,但是夹杂了太多的利益妥协
这种全靠臆想且夹杂了太多利益纠葛的坦克发展思路,打一开始就注定失败!至英国参加二战开始,德国人就用2号、3号、4号、虎式、黑豹、虎王......将现实狠狠的打在了英国人脸上,搞得英国人不得不靠美国支援的M4中型坦克才勉强稳住了阵脚。
当M4和“萤火虫”成为英军手中最好用、最有效的坦克时,就说明了英国坦克发展思路的失败
但是,保守派是不会轻易妥协的;1943年当前线部队对英国国产坦克的吐槽和对美国坦克的夸赞入如雪片般飞到英国坦克委员会时,那些窝在办公室里的砖家和叫兽却都选择了视而不见;用一句“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坦克产能不足”来应付了事!最后乃至蒙哥马利元帅几次三番的以辞职作威胁,要求为前线提供一种兼有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功能的“万能坦克”时,英国坦克委员会的回答任然是:A34“彗星”巡洋坦克与A43“黑王子”步兵坦克已经可以很好的满足前线的需求!
A34“彗星”与A43“黑王子”是英国保守派的最后一次努力,企图用强大的17磅炮来挽救落后的坦克发展思路
征服者——“斯大林冲击”的产物
但是你的对手不会因为你的落后而停止进步!1945年5月9日在战胜德国法西斯的胜利大阅兵上,苏联红军骄傲的展示了自己最新锐的重型坦克——“斯大林3”型重型坦克!
柏林阅兵式上的斯大林3,在性能上已经整整领先英国坦克一个世代了
当威武雄壮的斯大林3编队隆隆的驶过柏林街头时,还在“虎式恐惧症”里还没缓过劲来的英军高层就被斯大林3那低矮的车身、硕长的大口径炮管、龟壳状的炮塔以及箭簇型的车首......给直接给吓出屎了!根据英军的估计,“流星”和“百人队长”在斯大林3的面前只会比“克伦威尔”对抗虎式的结果更糟,至于“黑王子”除了给斯大林3画星星之外别无它用!更别说苏联还拥有比英国高出近10倍的坦克产能!!
从一出生就显得过时的“百人队长”根本就不具备对抗斯大林3的能力
此时已经吃够了德国重型坦克苦头的英国军方再也坐不住了,1946年秋在撤换了62%的委员之后将原“英国坦克委员会”改组为“战斗车辆发展研究处”,同时采纳蒙哥马利元帅的建议,取消巡洋坦克与步兵坦克的分类,将“万能坦克”(即主战坦克)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将研制中的坦克代号改为FV(FightingVehicle:战斗车辆)。并同时下令战斗车辆发展研究处立即在原A-45步兵坦克的基础上研制一种能有效对抗斯大林3的“超级坦克”,项目代号FV-200。
FV-201样车,注意红圈处的遥控机枪
A-45步兵坦克是与A-41“百人队长”一起研制的一款步兵坦克,原来的目的是能抵御“虎王”那门KwK43/L71型88毫米口径坦克炮的直接攻击,所以其车体正面的装甲厚达100毫米,再加上车体的负载能力较强,具备较强的改装潜力。很快战斗车辆研究处就在1946年拿出了FV-201的样车,用A-45的底盘搭载了百人队长MK2的炮塔,但主炮仍然是一门17磅炮(后期改为20磅炮)。英军测试后认为FV-201的火力太弱,不具备对抗斯大林3的能力;遂要求战斗车辆研究处进一步加强其火力。
于是战斗车辆研究处决定引进美国的M58型120毫米坦克炮,并从新设计一个全新炮塔,再将车体首上的装甲加厚至130毫米;新坦克被命名为FV-214项目。
“征服者”的P1号样车,注意其火炮的抽烟装置尚未安装
“征服者”的P2号样车,注意其加装了配重铁块,估计是在做极限承重实验
在1952年时FV214的底盘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但是那个全新的炮塔却一时半会没法量产,所以首批次出厂的坦克就只能先将就着安装了“百人队长”MK3(搭载20磅炮)的炮塔,这批坦克又被称为FV221“卡那封郡”重型坦克;数量大约有20辆左右,后期随着新型炮塔的量产,这批“卡那封郡”全部升级为FV214。
FV221“卡那封郡”重型坦克
到了1956年FV214终于完全准备好了,1956年3月8日英国陆军批准FV214正式列装部队,并给于了“征服者”的正式名称。终于在耗费了10年的时间后,征服者重型坦克在妇女节当天(这日子挑得真好)正式成为英国陆军的一员;不过就在同一年,苏联的T-10M已经开始进行测试,准备在次年大规模量产了!
征服者的技术特点
(1)令人生畏的主炮
征服者装备了一门L1A1/A2型120毫米线膛炮,身管长度为60倍径(7.2米)、全炮长度7.56米,全炮重2.984吨(不含反后座力装置和炮架);该炮是引进美国的M58型坦克炮,也是迄今为止身管最长的坦克炮!征服者的仰俯角度为+15°至-7°、仅仅配属了L1A1型脱壳穿甲弹和碎甲弹两种分装式弹药,弹药基数35发。
征服者配属的碎甲弹(左)和L1A1型脱壳穿甲弹(右)及其药筒(下)
征服者在发射L1A1型脱壳穿甲弹时,其钨合金弹芯的炮口初速可达1433米/秒,在1000码(914米)距离上可以击穿446毫米的垂直装甲板!其威力甚至超过苏联早期的125毫米滑膛炮(现在知道为什么英国佬死抱着线膛炮不放了吧)!发射15.7千克的碎甲弹时,炮口初速762米/秒,有效侵彻威力120毫米。
征服者主炮威力
可以看出,在钨芯穿甲弹的加持下,L1A1/A2型120毫米线膛炮的威力被充分的发掘了出来,其穿甲威力已经超越了美国的M103重型坦克;完全足以从正面击穿苏联斯大林3和T-10的装甲最厚处;但是由于征服者重型坦克只配备了一名装填手,又是采用分装式弹药,而且还没有装备像苏联T-10上的那种半自动装填机;所以征服者的射速相当令人捉急:最大射速4发/分、持续射速2发/分。
征服者的乘员布置
另外征服者还装备一套“莫里斯”自动抛壳装置,可以在5秒内抛出空弹壳——如果不出故障的话。
“莫里斯”自动抛壳装置
但是这套“莫里斯”自动抛壳装置的故障率奇高,平均故障率超过50%!一旦出了故障车长就需要摇动紧急手轮才能顺利抛出弹壳,至少需要30秒才能完成一次抛壳!此时坦克的射速降为1.5发/分,且车长无法继续收索目标......
总的说来征服者的火力是“战后三剑客(M103T-10征服者)”中最强的,但是其糟糕的射速和奇低的可靠性严重的拖了它的后腿。
PS:L1A1和A2的区别仅仅是有没有安装抽烟装置,L1A1因为要得比较急没有安装抽烟装置,但是保留了抽烟装置的加强段以便钻孔后安装火炮抽烟装置;所以说L1A1炮管中部加粗的那截是配重的,是错误的说法。
(2)先进的火控系统
和苏联人海量的资源相比,约翰牛能投入陆军的资源就寒酸多了;像苏联人那样用坦克海“淹死”对手的方法,对英国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所以英国人对坦克的设计走的是“精兵路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征服者”重型坦克的“自动化火控系统”。
这套自动化火控系统和今天的“猎-歼”式火控系统极为接近:车长发现目标后立即对目标进行火控参数测定,完成测定后火控参数会自动同步到炮手瞄准仪,炮手根据已获得的火控参数可以快速的瞄准目标和射击。那么征服者的这套火控系统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详细的说一说:
电控式车长指挥塔——与苏联人那种简单的手动车长指挥塔不同,征服者重型坦克采用的是电控式且带合像式光学测距仪的车长指挥塔,可以在发现目标后对目标进行更为精确的测定,而且全电控的指挥塔不仅节省了车长的体力,也使得车长的操作更为精细。
PS:征服者的高射机枪是可以在车内由车长遥控射击(操纵机构在高射机枪瞄准镜下面)
火控参数同步——其实征服者重型坦克只是实现了测距数据的同步,而且是机械式同步,具体的操作步骤是:车长在发现目标后首先用合像式光学测距仪对目标进行测距,完成测距后再用车长瞄准仪对目标精确瞄准已获得目标的火控参数;然后打开同步开关,通过一根精密机械连杆将测距结果传递到炮手潜望式瞄准仪上,同时将其他的火控参数还是用嘴“喊”给炮手,炮手在获得测距参数后先降低瞄准镜的倍率发现目标,再根据其他火控数据直接装定表尺就可以射击。
根据英国人自己的说法,这套全自动火控系统从发现目标到完成首发射击仅需10至15秒,远远超过T-10的20至25秒,而且射击精确度大为提高!是50年代入役的坦克中最先进的火控系统。但是由于火控参数的同步完全依赖于车长瞄准仪和炮手瞄准仪之间的那一根精密机械连杆,所以磨损、震动、碰撞都会造成连杆的损坏和参数错误......几乎所有的征服者坦克车组都宁愿拿嘴喊也不愿意打开那个该死的参数同步开关!
在“静对静”条件下,征服者对2.5米×2.5米的目标,在1000米距离上的首发命中率为85%、1500米距离上的首发命中率为57%、2000米距离上首发命中率为32%。不过征服者有个缺陷,没有装备夜视仪,基本不具备夜战能力。
总的来说,征服者的火控系统理的设计念及其先进,但实际使用效果却比较差强人意,而且可靠性极低——据称在英国驻莱茵军团中,连续进行10发以上实弹射击且火控系统没有出现故障的车组就可以被称之为“Lucky dog”车组。
(3)征服者的装甲防护
征服者的战斗全重超过66吨,但是其装甲防护能力完全对不起它的体重;征服者的车体为压延钢板焊接结构,正面首上装甲厚度为130毫米且有60°的倾角,但首下装甲仅有76.2毫米;车体侧面前部(驾驶舱、战斗室)装甲厚度51毫米、后部(发动机舱)装甲厚度38毫米。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203至178毫米、侧面厚度89毫米、后部装甲70毫米;征服者的炮塔前部呈流线型,防弹外形良好、侧面的倾角也较大。
可以看出,征服者的炮塔正面和车体首上装甲完全可以在1500米内抵御斯大林3重型坦克的各型122毫米炮弹的直接攻击;但是在1700米之外就就会被T-10M的脱壳穿甲弹直接击穿!
总的来说,征服者的装甲防护能力即比不上比它轻了14吨的T-10M也比不上比它轻7吨的M103,是“战后三剑客”中最弱的,真不知道它那66吨的体重都用在什么地方了。
➽由上至下是战后三剑客的防护能力排名:最轻的T-10M排名第一,最重的征服者排名最末;“屈服者”的名号名至实归
(4)征服者的动力系统
征服者装备了一台罗·罗公司生产的“流星”M-120MK1A型12缸V型水冷汽油发动机,最大额定转速2800转/分、最大输出功率900马力(662千瓦)。“流星”汽油机是在著名的“梅林”发动机基础上将总功率降低30%使之可以安装在地面车辆上。
“流星”M-120MK1A型12缸V型水冷汽油发动机
与之配套的是一台布朗公司的Z-52R型半自动变速箱,有5个进档和2个倒档,虽然Z-52R型半自动变速箱也是双流输出,但是因为征服者的全重达66吨,为保护变速箱征服者一般不能进行轴枢转向(紧急情况下也可以做,但是可能损害变速箱)。由于征服者的体重太重,所以其单位功率只有13.6马力/吨,再加上Z-52R型半自动变速箱的传动效率只有70%不到,造成征服者的最大公路速度只有34公里/小时、最大越野速度只有15公里/小时;最大公路行程只有153公里、最大越野行程只有117公里;以征服者最大油箱容积1005升计算,每升汽油在公路上只能跑152米!
所以总的来说,征服者在战场上属于“铁憨憨”类型,战场机动能力很弱;别说与以机动性见长的苏制坦克比,就是与M103A2相比也有极大差距。
就算把吃奶的劲都用上了,征服者也只能跑这么快
(5)征服者的行走系统
令人感到费解的是,英国人一直没有采用扭杆悬挂系统;征服者、百人队长以及酋长上都采用的是落后的霍斯特曼平衡悬挂系统。
征服者的行走系统
征服者每侧有四个平衡悬架、每个悬架连接两个小直径负重轮;这套平衡式悬挂系统的减震性能较好,但是负重轮行程很低且寿命较低和容易损坏。
征服者的变形车——奇特的P7实验车
FV214有许多变形车,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搭载有史以来口径最大坦克炮的FV215B。
FV215B,搭载了一门180毫米的坦克炮
但是今天要介绍的却是在征服者变型车中最冷门的“P7”实验车;1948年英国人在德国的“纳粹垃圾场”中发现了由“黑豹”中型坦克改装740千瓦燃气轮机的计划,随即战斗车辆发展研究处就下令要求开始研制供大型装甲车辆使用的大功率燃气轮机。但是由于开发难度极大,到1954年帕森斯公司才拿出了2979号车用燃气轮机,其设计输出功率482千瓦、极限输出功率740千瓦。于是战斗车辆发展研究处就立即拿出“卡那封郡”的P7号样车,拆除所有的武器系统用来测试2979号车用燃气轮机;定名P7。
P7的早期形态
P7是目前已知的最早采用燃气轮机的履带式车辆,但是其测试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在1955年6月8日P7进行了最后一次低温启动实验后即被封存。
博物馆中的P7!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履带式双层公交车呢
总结
由于英国保守的坦克分类,使得在整个二战中英国都没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重型坦克;最后在斯大林3的刺激下才研制出了征服者重型坦克,但是总的说来FV214征服者并不是一款成功的坦克,这一点从英国陆军将1000辆的意向订单在两年内就削减到159辆就能充分的说明。
今天,当我们把征服者与M103和T-10拉到一起进行比较后就会发现,征服者虽然是三款坦克中最重的,但是其性能却是最弱小的!诚然,征服者的主炮在三款坦克中的穿甲威力是最大的,但那仅仅是因为英国人是最早使用钨芯穿甲弹的原因(美苏两国嫌贵都没用);而且征服者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那糟糕的可靠性,在征服者的整个服役生涯中,英国陆军几乎没有对征服者进行过升级,全部的精力都是放在如何提高征服者的可靠性上,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观,也可以说是一种悲哀......
征服者虽然性能不怎么样,但是颜值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