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筒和轻型火箭炮可以认为是步兵手中和迫击炮并列的基层支援武器。坦克掩护、炮兵支援毕竟不是时时刻刻都有,也难以召之即来,离自己有些远,但是火箭筒却随处可见。这种长相平凡、价钱便宜的武器,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如今RPG仍然十分流行
如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的火箭筒和轻型火箭炮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是用火海战术吞没了对手。在30天的作战中,我军总共发射了27万发各式火箭弹,其中以著名的“40火”占最多数,作用也最大。
在当时,我军前线部队的排-连级单位,都配有专门的火箭筒组,部分部队甚至可以下发到班。在临战前和战时,又进行了额外配置。这种武器的重量不大,加挂弹头的战斗全重仅为8-9千克(视不同弹种而定),发射管为6千克,重量仅仅比自动步枪要大一些。一般而言,一名专门的副弹药手就可以携带4枚火箭弹,在山地地形中很实用,相当于一门小火炮。
无后坐力炮重量太大
40火虽然名为反坦克火箭筒,但其实用途很广。比如其具备穿甲能力的破甲弹,就可以很方便地打击敌人的各种工事碉堡,其发射的高爆弹可以打击有生力量和轻防护的支撑点等等。虽然其射程较近(真正可以保证精度的有效射程一般要控制在100米内),但在山地的近距离支援作战中这个缺点并不明显。
可以说,它是基层步兵部队的一名便携“多面手”。早在60年代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老40火(仿制RPG2型)就在高原山地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可靠的性能经受住了恶劣环境的考验,在消灭印军堡垒和支撑点的战斗中履历奇功。40火的重量比迫击炮、无后坐力炮都要轻,可以很好地跟上一线部队的步伐。
60年代使用老40火的我军士兵
60年代中期开始,新40火开始批量生产——受到当时来自北方的装甲集群压力,60-70年代,我国的火箭筒和火箭弹生产数量都十分庞大。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后,我军前线突击部队往往会脱离后方大炮支援的范围,通讯也不方便,很难做到即时的重火力召唤式支援,而且山地中有很多火力死角,远程火炮也难以奈何。所以在一线射击的火箭筒在这样的战斗中不可或缺。
突击的解放军部队
在实战中,我军充分发挥了火力优势,在前线突击部队集中优势的火箭筒,多个火箭筒组配合,在步兵、机枪手、迫击炮和其他火力的支援下进入射程,然后发射多发火箭弹彻底摧毁敌人据点。有种说法叫做: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发RPG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再来一发。而当时我军的做法是:如果一发解决不了,那就喂给敌人10发,总之要把敌人彻底消灭。
被我军俘获的越军
利用这种战术,再加上后方炮兵的支援,我军迅速达成了突破,洞穿越军多道防线。在战后越军的总结中提到,中国军队利用近战发射海量火箭弹的方式,摧毁了大量工事,很多部队根本无法招架这种打法。越军虽然精通渗透袭扰作战,但这充其量只是对我军进行迟滞,却无法挽回防线和据点被一个个打掉和突破的尴尬局面——面对火海,的确是没什么道理可讲的,直接就把对手吞噬了。(作者署名: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