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冷战苏联125mm坦克炮弹药简介 :尾翼稳定脱...

前言:

这类文章其实我很早就想写了,早在1.71版本刚出T-64A和MBT70时就想写一篇关于苏、美、德、英、日的主战坦克发展+简单介绍的文章,不过一直由于懒+个人水平有限+资料欠缺+文章过长,所以一直拖拖拖。最近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分成几个部分来完成这篇大文章,因此我会把它做成一个合集的形式给大家放出来,还请大家继续期待后续内容~

* 部分资料引用自英文/俄文维基以及知乎老铁 “胶囊咖啡机” 同志。

注意1:

本系列文章主要介绍的是20世纪60年代到苏联解体期间,苏联设计、生产、装备的125mm滑膛炮的各种弹药,包括尾翼稳定穿甲弹、尾翼稳定高爆弹和尾翼稳定破甲弹以及炮射导弹,其余超出文章设定年限的弹药不会涉及在内。

注意2:

游戏里百分之70的APFSDS都存在数据捏造/瞎编的问题,这属于安东的平衡(骗氪)手段,涉及到所有系别,不仅仅是苏系,所以不要刷爱国游戏了。

注意3:

由于苏联采用V20和V80这两种击穿标准(V20即弹体20%穿透装甲就算击穿,V80则是80%穿透才算击穿,本文引用的俄语维基数据基本确定为V80标准),而北约统一采用V50,所以一般情况下游戏数据会和北约数据or华约数据相差5%-10%不等,这属于正常情况。

注意4:

因为各国穿甲弹击穿判定标准、使用靶板、测试条件等都存在不同的区别,因此各国测试出来的结果也会有一定偏差,容易引起争论。所以本篇文章仅供各位参考,切勿将本文文章当做完全真实的资料。有不同见解请友善讨论,禁止瞎吹引战。

那么我们不再多废话了,赶紧开始我们的正文内容吧~

苏联125mm坦克炮的起源:

在上世纪50年代末,英国皇家炮兵兵工厂拿出了举世闻名的105mmL7坦克炮,一举打破了苏联坦克之前对北约坦克的优势火力地位,为此,苏联军方紧急拿出了115mm2A20坦克炮来进行抗衡。但是,实践结果发现,115mm2A20的威力并没有超过L7A1很多,没有做到完全压倒性火力的优势。苏联还得知美军已经在1962年获得了105mmL7的生产许可,在进行了火力强化后重新将其命名为105mmM68坦克炮。据悉,2A20在面对使用新型脱壳穿甲弹的M68坦克炮时优势已经非常微弱,而这种坦克炮已经成了美军新一代主力坦克——M60中型坦克的主炮,并且装备数量正在急剧上升。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苏联军械部门马不停蹄的开始了新一代大口径火炮的开发工作。经过反复选择和分析后,决定在115mm2A20坦克炮上进行扩膛改造。将原115mm的口径扩膛到125mm,药室容积扩大一倍。就这样,在经过几次实践之后,苏联第一款125mm坦克炮就此诞生了,这就是125mm2A26坦克炮的来历。

125mm坦克炮使用的主要弹药种类:

滑膛炮可以使用的弹药种类其实是比较少的,主要就是APFSDS——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HEAT-FS——尾翼稳定破甲弹和HE-FS——尾翼稳定榴弹。

算上苏联独有的炮射反坦克导弹也就只有四种。

我将会按照如上顺序来一一介绍,不过这一期先介绍APFSDS。

从左到右依次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榴弹和尾翼稳定破甲弹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篇:

苏联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基本贯穿大半个冷战期间苏联穿甲弹发展历程。

特点一,采用三片式花瓣形弹托;特点二,采用全口径尾翼;特点三,普遍采用钢套结构;特点四,采用辅助发射药。

三片式 (或者叫三瓣式) 弹托的优点很明显——结构简单、生产性好、质量轻、容易脱壳。不过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使得弹头在膛内只有一个支撑点,出膛瞬间震颤大,影响精度。为此,苏联采用了全尺寸尾翼充当尾部支撑点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这又引起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全尺寸尾翼容易划伤炮膛,而且全尺寸的风阻很大,远距离飞行速度衰减严重,进而影响弹道。

苏联在80年代末期试着改善这个问题,并且在1991年底前完成了新炮弹所有的设计,只可惜没来得及投产服役就解体了。

至于辅助发射药,大家可以参考下图的这颗3BM42。

包裹着弹芯的深橙色柱状物就是可燃附加发射药筒

因为穿甲弹依靠动能穿甲,所以单靠尾端的主发射药包是不够的。为此苏联的APFSDS都有一个包裹着弹芯的附加可燃药包,这也就是为什么战争雷霆里苏联MBT即使被击中弹头也会爆炸的原因。

共同特点的基本介绍就到这里,我们来分别看看它们吧

3BM9:

第一款125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就是它,出现于1962年,之后与苏联第一款安装125mm炮的坦克——T-64A 1966型一起服役。

由于是第一款弹药,所以整体结构非常简单,完全可以看作是115mm3BM3穿甲弹的放大版,两者之间相似程度非常高。

3BM9剖面图,可以看到巨大的全尺寸尾翼

构造:整体结构为钢制,穿杆长410mm ,弹芯总长518mm,弹芯为高硬度合金钢,为了防止跳弹采用了钝头设计,前端没有安装被帽,但有一个钢制的风帽减少空气阻力 。尾部装有曳光管,可以显示2-3秒的红色尾迹,采用全尺寸尾翼。该弹属于整体式钢制短杆穿甲弹

总结:总的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平庸的弹药,由于结构过于简单+弹体材料一般,导致其穿透能力较差,尤其是垂直穿深,虽然在60年代前中期还算威力足够,但是到了60年代末就不堪入目了。因此在60年代后期3BM12服役之后,3BM9就被苏军全面转为训练弹使用。

顺便一提,到目前为止3BM9也是出口量最大的125mm穿甲弹。(阿拉伯国家:mmp)

俄文维基数据:2000m   60° 80-140mm (因为没有被帽,所以斜穿非常不稳定)

                         2000m    0°    245mm

                           10m      0°    295mm

游戏数据:

可以看到和现实数据差距不大,算是游戏里少有的没被魔法BUFF的APFSDS了

3BM12:

3BM12是苏联红军在1968年投入使用的一款新弹药,目的是取代穿深不足的3BM9。

构造:主要结构基于BM9进行改造,穿杆长410mm ,弹芯总长518mm,长径比10:1。主要改进就是在钢杆的前端设计了一个空腔,空腔内安置一枚长71mm、直径20mm的高硬度碳化钨合金穿甲体,同时,空腔前部安装了一块软质的阻尼块来代替传统金属被帽 (当然也可以用来堵住空腔),减少3BM9上经常发生的超大角度跳弹情况的出现。由于BM12是基于BM9改造而来,所以3BM12的弹体主体结构还是高硬度合金钢。不过它的分类已经变成了钢套式钨合金短杆穿甲弹

BM12的剖面图,黄色的是阻尼块,深红色的是钨合金穿甲体

总结:通过增设一个钨合金穿甲体,BM12的垂直穿深相比BM9有了很大提高,可以在2000米距离上有效威胁美军当时的主力坦克M60A1以及英军的酋长MK.5。不过这毕竟是旧弹体改造来的弹药,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3BM12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其大角度倾斜穿深差。

因为3BM12前端的碳化钨合金穿甲体相比于后段渐细的钢制弹体来说更重一些,影响了弹体的重量平衡,有点头重脚轻的味道。虽然苏联设计师一石二鸟的采用全口径尾翼来平衡弹体在飞行时的重心,但是在击中大倾角装甲的瞬间还是会产生难以控制的翻滚力矩,导致大角度穿深急剧下降。

尽管BM12垂直穿深高了BM9许多,但是大倾角穿深还是在原地踏步。只是1970年前除了英国的L11A1线膛炮外,其他的北约坦克炮都没什么优秀炮弹,所以BM12的缺点还未显露出来。

维基数据:2000m   60° 110-150mm (倾斜穿深还是不稳定)

                  2000m    0°    280mm

                    10m      0°    320mm

游戏数据:

3BM12在游戏里被BUFF过了,斜穿基本历史,但是垂直穿深似乎套用的是BM15的数据

3BM15:

3BM15是苏联红军在1972年投入使用的一种弹药,在70年代前中期是苏联红军主战坦克的主力弹药。

构造:基本构造和BM12几乎一样,区别就在于BM12的穿杆长度是410mm,弹芯总长518mm,长径比为10:1;而BM15穿杆长度是435mm ,弹芯总长548mm,长径比达到了12:1。

穿杆长度和长径比的适当增加有助于提高垂直穿深和倾斜穿深,因此BM15相比于BM12垂直穿深更强,不过还是因为上述的结构缺陷,斜穿提高相当有限。

3BM15剖面图,和3BM12对比一下会觉得变长了一点,其余部分没什么区别

3BM穿杆前端的详细结构,黄绿色的是高硬度风帽,橙色的是阻尼块深红色的是穿甲体,蓝色的是钢杆

总结:苏联红军也是在3BM15开始,逐渐认识到穿甲弹长径比对穿透能力的巨大影响,随后的几款苏联穿甲弹也都在慢慢的加长穿杆长度。不过相比于北约,苏联穿甲弹的技术更新换代可以说是落后一拍了。

1974年,美军装备了一种新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这种穿甲弹虽然也采用钢套保护设计,但是其内部采用钨基合金+高硬度钢的两段式穿甲体,命名为M735。M735的钨基合金穿甲体的长度、强度已经超过同时期苏联红军任何一款APFSDS的穿甲体!穿透力相比于美军之前使用的主力弹药M728脱壳穿甲弹有了极大的提升,也比1972年服役的BM15穿深高!!!

要知道这是用膛压和药室容量都低于125mm2A26的105mmM68坦克炮打出来的穿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北约和华约在穿甲弹研究上差距。在这后的20年中,双方的差距还在慢慢扩大,最后,直到1991年解体前夕苏联才准备好和1989-1991年服役的M829/829A1水平相近的穿甲弹

维基数据:2000m   60°  120-150mm (原地踏步的斜穿)

                  2000m    0°      310mm

                    10m      0°      350mm

游戏数据:

相比于BM9和BM12这两个1.71就登场的弹药,BM15很明显是仓促加进来的,一样还是历史斜穿数据,垂穿数据却被极不合理的BUFF了

这里要婊一下安东。

关于BM15,大家对比一下上面的数据就一目了然了。很明显BM15的垂穿数据是不正常的,2000m 60° 穿深153mm的话,即使按照简单的换算2000m 0° 穿深也只有320左右。而且70年代前期就没有2000m垂直穿深能达到400mm的穿甲弹,BM15的倾斜穿深却又是正确的,所以就显得超级魔法了。

那么,安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很明显,安东是想人为地给1.77新加入的T-64B设定一个默认弹。连1976年服役的T-64B都是一列装就直接用的3BM22以及之后更先进的弹药,更何况1984年的新型首上装甲的T-64BV呢? 问题就来了,安东要如何设计一个可以逼玩家氪金又不至于让无氪玩家的白板T-64B太惨的默认弹?于是魔法BUFF后的BM15就成了安东的选择。较高的魔法垂穿可以保证击穿一些顶级坦克的垂直面装甲,较低的倾斜穿深又可以保证不失去平衡和 ”历史“ ,真的是”一箭双雕“啊(指安东飞X)

3BM17:

这款弹药和3BM15一样诞生于1972年,只不过这款弹药是3BM15的 ”改进版“。当然了说的好听点叫改进版,说的刺耳点就是猴版了。

BM17作为一种专供出口的炮弹,曾经向苏联加盟国以及第三世界国家海量出口,是出口量仅次于BM9的125mm穿甲弹。那么这玩意相比于BM15到底有哪些变化呢?大家看看下面的内容就知道了。

构造:3BM17在3BM15的穿杆基础上取消了碳化钨合金穿甲体,又变回了3BM9那样的纯合金钢制弹体。穿杆长略微减少了点,变成了430mm ,弹芯总长还是548mm。不过为了让它的倾斜穿深不那么难看,苏联设计师给BM17安装了一块长50mm 、直径30mm的大号阻尼块。

3BM17剖面图,可以看到前部更大号的阻尼块

总结:大号阻尼块设计让BM17的倾斜穿深得到了保证,倾斜穿深不再像无被帽的BM9那样又低又不稳定了,并且更长的穿杆也带来了比3BM9更高的垂穿,整体均质的钢制穿杆也不会像BM12那样会出现斜穿剧降的问题。最终,BM17表现出来的穿深甚至和BM12相比都毫不逊色!因此BM17作为一款出口弹药还是没多大问题的。(仅限1985年前,1980年出口的T-72M用3BM17在四次中东战争中表现还尚可,但到了海湾战争就成了彻彻底底的咸鱼)

维基数据:2000m   60° 110-150mm (作为一个钢杆弹来说这已经算不错的了)

                  2000m    0°     290mm

                    10m      0°     330mm

游戏预计穿深:10m    0°    360mm  可能作为金币车T-72M的可用弹种之一

3BM22:

时间进入70年代中期,北约在火炮和炮弹技术上节节进步让红军军械部门倍感压力。焦虑之际,潜伏在西德的情报人员传来了关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新型120mm滑膛炮的情报,并且透露说该炮极有可能成为北约下一代主战坦克标配武器。苏联设计们根据情报进行分析并得出了结论——RH120滑膛炮如果发射DM13 (德国版M735,有105mm和120mm两个版本) ,其威力将远超苏军现有的任何一种125mm弹药!

对于苏联设计师来说,潜在的噩梦已经变为现实!如果不研发出新弹药,一旦战争爆发,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于是,新型主战坦克装甲和新炮弹的开发迅速提上日程!!!

新装甲研究的成果就是大名鼎鼎的T-64B 1976型。其通过更改装甲结构和材料达到了70年代中期的顶尖水平。而3BM22由于开发日程太紧,又受到工艺、成本限制,最终选择在现有弹药结构上进行深度改造。

最终,20世纪70年代苏联最强主战坦克T-64B和最强炮弹3BM22于1976年同时进入苏军服役。

构造:整体结构基于BM15改进而来,前端开口内有一个长71mm、直径20mm的碳化钨合金穿甲体。穿甲体前部的阻尼块由长20mm、直径20mm换成了长88mm、直径27mm的改进版本。相应的,钢制穿杆长度由435mm降低到400mm,长径比11:1;弹芯总长倒是从BM15的548mm增加到558mm了。然而,即使是采用这么大的阻尼块,还是难以抵消在大角度着弹时的翻滚力矩,导致转正效应低于设计目标,影响了3BM22的倾斜穿深。不过,相比于之前的BM12/15是强很多了。

3BM22剖面图,可以看到前端巨大阻尼块几乎填满了风帽

维基数据:2000m   60° 160-170mm

                  2000m    0°     390mm

                    10m      0°     440mm

游戏数据:

和3BM15一样的问题,历史的斜穿数据+BUFF过了的垂穿数据,不过没有BM15那么夸张

总结:依旧是安东飞X系列。游戏里采用BM22的坦克都服役于1980年之后,但是不给更先进的弹药,而是采用魔法BUFF这种旧款弹药来达到某种安东式平衡,真的是很让人无语。因为斜穿差+穿甲体小=后效堪忧,日常难打死车体宽大的M1。

关于3BM22的后续:

3BM22可以在2000m距离上击穿170mm的装甲——这在当时算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据。不过,正当苏联设计师们打算喘一口气的时候,坏消息就来了。

时值70年代末期,中东局势再度陷入动荡。已经打了几十年的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们如今又爆发了一次新的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参战的双方均投入了自己拥有的最先进的武器:叙利亚方面将刚买到手的一个T-72M装甲营投入战斗——这种T-72A的出口版本拥有1976年研制的新式的复合装甲、强大的火力以及优秀的机动,可以说是当时中东地区最强大的地面武器。而以色列方面最先进的坦克却只有马加奇4/5这种魔改M60。为了对抗强大的新式苏联坦克,以色列投入了一种全新的穿甲弹,这就是1978年服役的M111。

M111的弹芯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液相烧结技术打造。液相烧结技术源于60年代末美德合作研发的MBT-70计划,当时美军打算用这种技术制造MBT-70使用的XM578穿甲弹。虽然最后MBT-70失败了,但是这项技术却保留了下来,并于70年代中后期在北约国家中间慢慢普及。其生产的大概流程是将钨粉和铁粉、镍粉等金属粉末按比例混合,压成长杆状后加热到高温,因为铁和镍等金属熔点低于·钨,会比钨先熔化;这些液态的熔融状金属会填满钨颗粒的间隙,在钨达到半熔化状态后会与液态的铁、镍等形成牢固的矩阵结构,待冷却之后将成形的钨合金杆进行反复的锻打和轧制,最后制成钨基合金弹芯。

一般情况下钨基合金弹芯的强度和韧性比起传统的碳化钨合金弹芯高很多,而且可以把它加工的更长、更粗。但是由于早期液相烧结技术不太成熟,成品的钨基合金弹芯虽然很硬但是也很脆,容易断裂,因此需要钢套保护 (M735和DM13就是这样的)   而M111进一步改进了工艺,成为第一种抛弃了钢套保护的钨基合金穿甲弹。因其弹体整体都由钨基合金制成,因此威力比M735大了很多。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马加奇使用M111击毁了多辆T-72A,一战成名 (当然了,马加奇也损失惨重,毕竟125mm炮打M60这种东西还是很有效的) ,北约各国纷纷仿制,德国也在1982年前后对这种弹药进行了引进,命名为DM23。

苏联也在1981年前后搞到了几发M111进行了试射,发现其威力达到了2000m 60° 180mm,可以在2000m内有效击穿T-72A和T-64B的车体装甲。这使得苏联方面极为震惊,因为1976年的3BM22在2000m距离上很难击穿T-72A,而仅仅晚了两年M111却有较高的击穿率。同时北约各国已经开始大量生产这种弹药,这无疑是个灾难,于是在1981-1982年苏军紧急执行 “反射” 升级计划,开始给现有坦克大量加装高硬度附加装甲,并且加快新型装甲的研发进度,这才抵御了M111的威胁。

那么,有上面这个例子大家应该就很明白了——到了70年代后期,苏联一直沿用的硬质合金穿甲弹设计已经落伍了。

那么为什么苏联不装备钨基合金穿甲弹呢?

这个答案比较复杂,涉及到很多方面。

第一个就是技术问题。苏联次口径穿甲弹技术本来就起步晚,材料工艺和金属锻造工艺都落后于美国。苏联直到80年代后期才掌握美国在70年代初就初步掌握了的液相烧结技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美国在积累性技术上有先发优势。

第二就是思路问题。液相烧结技术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技术,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开发。苏联作为进攻方,拥有即使发射钢芯弹都威力惊人的125mm滑膛炮和强大的复合装甲,可以说是无往不利,对高性能炮弹的需求并不大,所以苏联没有主动投入;而北约正好相反,在大多数坦克炮都是威力较弱的105mm线膛炮的情况下,如果不开发更先进的弹药第二天可能就要被钢铁洪流淹死了。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开始在弹药工艺上大量砸钱开发,因此较早的拥有了更好的弹药生产技术。

第三就是经济问题。采用液相烧结技术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同时生产工时很长。一枚M111的综合成本足以生产五枚3BM22,可以说是相当的高。要知道,即使是冷战巅峰时期,北约也不过是在前线部署了8000多辆各型主战坦克,而苏联最多的时候部署过25000多辆,其中还大半装备着125mm火炮。而且,北约成员有很多是经济实力强大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尽管苏联是当时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强于大多数单个的北约国家 ,但也敌不过这些国家之和,如果像北约那样给所有的坦克大量配发钨基合金穿甲弹,那苏军早就破产了。因此只能想办法在保证完成作战任务的情况下严格控制成本。

所以可以说这是苏联当时迫不得已的无奈选择。

但是,苏联设计师的聪明才智的确是不得不让人赞叹。他们在科学技术不如人的情况下,硬是想到了很多新奇设计来消灭硬质合金穿甲弹倾斜穿深差的缺点。    

那么苏联设计师们是怎么解决的呢?请看继续看下面的文章~

3BM26:

苏联设计师在发现3BM22的问题后,对BM22的缺点进行了仔细分析,再结合长达二十年的设计经验,终于在1983年拿出了解决方案。于是,新一代的3BM26诞生了。

构造:BM26的分类和BM22一样,依旧是硬质合金穿甲弹,只不过苏联设计师们对其设计进行了细节大改。因为设计师们已经调查出影响BM22等一系列硬质合金穿甲弹的问题在于弹芯的重心,所以为了更好的平衡弹体在击中目标时的瞬间力矩,设计师将BM26的碳化钨合金穿甲体从BM22的弹芯前部移到了尾部,打破了从BM12开始一直沿用了近10年的设计传统。此外,为了改善大角度跳弹的问题,BM26还进一步加大了弹芯前部阻尼块的尺寸——从BM22的长88mm、直径27mm变为了长115mm、直径27mm。因为阻尼块加大,所以BM26的钢制穿杆长度比BM22略微缩短,为395mm,但是弹芯总长还是558mm,长径比11:1。

3BM26的剖面图,可以明显看到尾部的穿甲体和前部的巨型阻尼块

这张图是知乎上的,但明显是整体弹芯,与描述不符,希望有了解的可以解答一下

总结:BM26采用这种整体变化不大的改动大幅度改善了它的穿深曲线,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重心配平后的BM26不再会出现像BM22那样攻击大倾角装甲时穿深锐减的问题。同时将钨合金布置在尾端还可以让前端的合金钢弹体事先削弱表面硬化过的装甲板,保护韧性较差的碳化钨合金弹芯不会过早的磕碎在外装甲上,提高垂直穿透力。因此,BM26成为了苏联、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已知服役的威力最强大的硬质合金穿甲弹,其威力甚至甩开了1982年入役、工艺还先进得多的DM23 !

维基数据:2000m   60°     200mm

                  2000m    0°      410mm

                    10m      0°      460mm

游戏预计穿深:10m  0°  500mm,按照安东这样BUFF的话,这个数据是很有可能的!可                               能会作为未来T-80BV 1985的研发弹

3BM29:

这是一种迷之弹药。包括苏联官方文件在内,很多资料都可以发现这款弹药的编号,并且大都注明了它生产于1982年、使用了贫铀合金以及一些基本的测试情况。但是其余描述部分非常含糊其辞,而且到目前为止没有解密任何一张剖面图,以至于我们连他的具体结构都搞不清楚。

构造:外国网上对于这款弹药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这是一种与美军M774/M833相似的短杆穿甲弹,弹体整体采用贫铀合金制成;另一种说这是一种结构类似于BM26的硬质合金穿甲弹,但是穿甲体采用贫铀合金。这里UP我也没办法判断谁是真的,但硬要猜想的话,个人认为后者可靠性更高一些。因为BM29出现于1982年,当时正好在开发T-80A,BM29很可能就是作为与之配套的新弹药,像用在BM26上的新结构应该也是BM29首创的。不过T-80A计划最后未进入量产,这款弹药估计也因为这个原因销声匿迹了,但是它的结构设计保留了下来 。维基资料称该弹长径比为12:1。

总结:3BM29因为资料不全,所以数据可信度不算很高,不过看它的穿深曲线和BM26很接近,也算是验证UP猜想的一个证据吧......

维基数据:2000m  60°  210mm

                  2000m   0°   430mm

                    10m     0°   475mm

游戏预计穿深:估计不会出这玩意.....

3BM32:

在70年代末,北约意识到未来大口径坦克炮的重要性,于是投入大量资金开发了新一代120mm口径的火炮。到了80年代中期,搭载了德国的RH120、美国的M256或者英国的L11A5坦克炮的新一代北约主战坦克开始大规模进入部队服役。这些火炮威力无比,再搭配上先进的弹药,已经对同时期的苏联坦克产生了致命威胁!

不过这还不是让苏联军方最头痛的事情。据苏联获得的资料显示,像M1艾布拉姆斯、豹2A4这种的北约新锐主战坦克已经采用了类似英国 “乔巴姆” 的复合装甲。这种结构的装甲拥有很均衡的抗穿和抗破能力,防护水平相比于原来只有均制钢装甲的北约坦克有了极大的提高!苏军高层保守估计红军现有装备的3BM22和3BM26已经难以对其构成威胁!于是新一代穿甲弹开发项目迅速提上日程,其成果就是1985年服役的3BM32。

构造:BM32的弹芯整体由贫铀、镍、锌的合金制成。弹芯总长480mm,属于短杆穿甲弹,也是苏联时期最短的125mmAPFSDS。其穿杆长度仅有380mm,穿杆的直径也从前几代穿甲弹的36mm降低到30mm,长径比13:1。弹芯前端采用钝头结构,没有安装金属被帽和阻尼块,但是有一个更加流线型的钢制风帽。尾部的全口径尾翼后掠角度增大、更加流线型,尺寸也略有缩小。此外,BM32还第一次采用了3Sh63发射药筒。这种全新的发射药威力更大,可以提高它的出膛速度。

3BM32剖面图,已经看不到那个小小的穿甲体了,尾翼也不一样了

总结:BM32应该可以算苏联第一种采用整体式弹芯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了,这是因为贫铀合金在加工难度上比钨基合金要简单不少,所以苏联第一种整体弹芯穿甲弹才会是贫铀弹。虽然它是个短杆弹,但是BM32的长径比和动能一点都不低,再加上弹芯是贫铀合金的,因此BM32是苏联时期服役过的威力最大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1500-2000m距离上可以对1990年前的北约坦克产生很大的威胁。

维基数据:2000m   60°  250mm  (这已经赶上北约的平均水平了)

                  2000m    0°   500mm  (因为杆长实在是低了...影响了垂穿)

                    10m      0°   560mm

游戏预计穿深:10m     0°   560mm ,因为BM32是苏联少有的性能不丢人的穿甲弹,估                                   计安东也没必要给它捏造性能。

3BM42:

在拥有3BM32这种达到北约平均水平的强力弹药后,苏联设计师们正打算喘口气休息一下,结果他们发现一个非常糟糕的问题,那就是贫化铀合金的维护性非常差。因为贫化铀毕竟是放射性金属,随着时间推移会不断的衰变,最后金属性质会变得不足以担当穿甲重任,要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贫铀弹放置时间长了就会报废。然而如果要长时间大规模维护贫铀弹药库存的话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对于深陷阿富汗战争,国库已经捉襟见肘的苏联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因此,作为一款穿深略逊于3BM32、又可以大规模装备的较低配弹药,3BM42于1986年投入使用。

构造:BM42又回归了钨合金材料。但是和以前的硬质合金穿甲弹不同,苏联这时已经初步掌握了液相烧结锻造技术,可以用这种技术为BM42锻造更长的穿甲体。因此,BM42的钨基合金穿甲体长度达到了420mm、直径有18mm,比前几代的硬质合金穿甲弹的穿甲体大得多,而且前文也提到过钨基合金的金属性能也远强于落伍的碳化钨,所以相比前几代苏联钨合金穿甲弹BM42算有了极大提高。此外,BM42的弹芯总长574mm、直径31mm,穿杆总长度452mm,长径比15:1,可以算长杆弹了;前部还有一个全新设计的长112mm、直径22mm的阻尼块强化转正效果。由于是初次应用,为了保险起见、避免出现钨基合金弹芯断裂的问题,苏联设计师还是采用了类似M735的钢套保护+两截式弹芯设计。钢套还是沿用传统的高硬度合金钢,不过为了节约成本,钨基合金弹芯的前半截是一根刚性连接的高硬度合金钢穿甲体,这使它可以对抗一些重型爆炸反应装甲但也影响了倾斜穿深。

3BM42剖面图,可以看到后部的钨基合金穿杆已经成了一根整体

总结:苏联在80年代初的M111危机当中终于意识到硬质合金穿甲弹已经落后时代了,于是开始奋起追赶,到了80年代后期终于掌握了西方已经熟练应用的液相烧结技术,于是乎苏联也自此开始完全放弃了硬质合金穿甲弹的设计,开始走向整体式长杆穿甲弹路线。不过此时的西方国家已经拥有了一批更先进的真-长杆穿甲弹了,BM42的发展还是落后了一步。

维基数据:2000m   60°   230mm (因为BM42的设计导致其倾斜穿深偏低)

                  2000m    0°    450mm

                    10m      0°    500mm (这是第一种垂穿破500的苏联钨弹,泪目)

游戏预计穿深:10m   0°   520mm ,具体穿深还要看安东到底有多爱国了,虽然说历史数据                           的BM42也不会太差,但是我觉得安东可能会让他的数据向BM32靠齐。

3BM46:

3BM42的设计让苏联设计师们得到了一手不错的实践数据,确定了未来穿甲弹的发展方向。但钨基合金的加工难+成本高一直是困扰设计师们的难题。于是苏联设计师想起了当年采用贫铀合金的3BM32。因为贫化铀合金在一定情况下比钨基合金更容易加工成长杆,似乎采用贫铀合金*****是快速追平苏联和北约技术差距最好的选择!所以在80年代末期,苏联设计师们打算先开发一款苏联国内前所未有的高性能贫铀穿甲弹!这种采用全新锻造技术生产的穿甲弹于1991年投入服役,命名为3BM46。

注意:由于BM46是俄军现役弹药之一,部分数据和技术细节仍在保密,因此存在估测成分。

构造:BM46全身上下几乎都可以算是全新的设计。弹芯整体采用贫化铀合金,总长635mm (包含风帽和尾翼) ;贫铀合金的穿杆长度为546mm、直径25mm,长径比21.84:1 。因为使用整体式长杆弹芯所以不用担心转正问题,所以穿杆前端为钝头+金属风帽,没有安装传统的阻尼块。BM46上最新的可能还是它的弹托设计。在缴获了M111后,北约的马鞍形弹托给苏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弹托比较复杂,和苏联的三瓣式弹托相比不利于大量生产,早期还会出现弹芯-弹托分离困难的毛病;但是其优点就在于弹托可以充当支撑点让弹芯稳定出膛,不需要像苏联那样采用全尺寸尾翼当后支承点,所以可以采用风阻小得多的后掠式尾翼;而且马鞍形弹托在脱壳时的气流干扰也小,可以更好的保证精度。可以说马鞍形弹托看起来不太起眼,但实际上却是北约穿甲弹提高性能的一大利器!苏联末期一直在研究如何消化融合这种技术——既要保留马鞍形弹托的优点、也要确保足够的生产性!于是BM46的弹托设计出现了。BM46的弹托采用复合金属材料,主要成分据称是铝,同时还加大了前部弹托的尺寸,增大了前支撑点的面积,后部弹托增加了数片支撑尾翼,来充当马鞍形弹托的后缘部分。事实证明这种设计对于出膛稳定性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还是不如真正的马鞍形弹托稳定,因此苏联设计师还是保留了全尺寸尾翼,不过相比于之前几代穿甲弹小了很多,尾翼的后掠角也大幅增加。

3BM46的剖面图,可以看到它奇特的弹托设计

总结:1991年定型投产的BM46威力算是相当优秀,即使是和美军1991服役的、号称 “冷战最强弹” 的M829A1相比差距都不太大,可以说达到了当时的顶尖水平!只可惜BM46的命运轨迹远没有M829系列那样顺利。1991年12月,这时才刚刚定型服役几个月的BM46还没来得及开始量产,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了。在俄罗斯联邦穷困潦倒、科学技术被前加盟国和外国公司搜刮一空的情况下,量产成本高昂的BM46成了天大的难题。因此,当M1A1HA带着M829A1在中东疯狂屠杀猴版T-72的时候,BM46的生产还处于完全停滞状态。直到1995年左右,俄罗斯经济开始逐渐好转,BM46的的生产才慢慢恢复正轨,而此时距离它服役已经5年了,美军的最先进弹种也从M829A1变成了1994年新服役的M829A2,又一次甩开了苏联 / 俄罗斯........实在是让人叹息......

维基数据:2000m   60°   300mm

                  2000m    0°    600mm  ( M829A1约为610mm )

                    10m      0°    650mm  ( M829A1约为660mm )

游戏预计穿深:不会出   ,理由和M829A1一样,这玩意作为冷战巅峰穿甲弹之一,拥有无脑                           打穿Gaijin设定年限的所有主战坦克的实力,到时候顶级房又会变成双                                     方互穿的奇怪局面,很难平衡。

3BM42M / 3BM44

上面提到了苏联末期有两种穿甲弹开发路线,一种是贫铀合金,另一种是钨基合金。其中因为贫铀合金更易加工,所以苏联设计师先研制了贫铀长杆弹芯的3BM46。但是贫铀合金不易保存的特点也是个棘手问题,所以在开发BM46的同时,高性能钨基合金穿甲弹也开始了自己的研发进程,终于3BM42M/3BM44在1991年底完成了全弹设计工作,1994年左右服役。

注意:由于3BM42M是俄军现役弹药之一,部分数据和技术细节仍在保密,因此存在估测成               分。

构造:虽然叫是叫BM42M,但是除了同样采用钨基合金外,其余的设计实际上和BM42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我个人也更倾向叫他BM44——一个全新的弹药编号。它的整体结构可以说是照抄西方同期的先进钨基合金穿甲弹:采用新设计的马鞍形弹托 ( 苏联的马鞍形弹托比北约的要更轻小一些 ),并彻底抛弃了全尺寸尾翼,改用类似北约弹的小尺寸低阻尾翼,因此BM44的2000m速降在苏联钨芯弹里是最低的,基本达到北约同期标准。同时,还用上了当时苏联液相烧结技术的最高水平来生产它的钨基合金穿杆,其长度达到了惊人的570mm,直径也有22mm,长径比25:1;弹芯总长为750mm。最后为了降低跳弹率,设计师们在BM44上沿用了BM42的大号阻尼块。

3BM44剖面图,可以看到它的弹芯已经完全是一根整体,由马鞍形弹托保护着

总结:作为苏联穿甲弹工艺集大成者之一,在1991年设计定型的3BM44算是冷战苏联威力最强大的钨合金穿甲弹了。但是完成设计定型只是第一步而已——BM44的命运也和BM46一样坎坷;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根本无力将其投入生产,一直拖到1994年前后才勉强宣布服役,1996年才开始缓慢的量产,这时的它已经算不上顶尖了..........不过,由于苏联在钨基合金锻造工艺上落后西方很多年,即使BM44在1991年服役,也只是快速拉平了苏联与北约在钨基合金穿甲弹上的差距,并没有像BM46那样超越大多数北约穿甲弹

维基数据:2000m  60°  ≈300mm(数据未知,仍在保密)

                  2000m   0°   ≈600mm(数据未知,仍在保密)

                    10m     0°    650mm (未知,但可以把它看作是钨芯的BM46)

游戏预计穿深:不会出的.jpg

总之,苏联穿甲弹技术总体上来说的确和西方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很多的差异是由于双方战略思想和战术任务的不同造成的。双方的情况不能互换,也不能用对手的思路来思考自己的问题,否则都会完蛋。

最后,因为本篇文章涉及到一些不确定的数据,所以希望大家理性讨论~如果UP有哪里出错了,请文明指出哟~

那么本期的专栏就到这里结束了,写了UP我2个星期的时间呢~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不要忘了支持、硬币、关注三连哦~~~  如果喜欢的话也不要忘了打赏一下 =w=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坦克炮  坦克炮词条  苏联  苏联词条  尾翼  尾翼词条  弹药  弹药词条  冷战  冷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