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述
“大舰巨炮主义”其实到1870年前后才完全成为主力舰设计的指导思想。总体来说,近代战舰设计发展脉络大概是这样的:
风帆战列舰时代(1637~1850)在权衡军舰火炮威力与数量时更偏向数量。这并不是因为没有巨炮或者人们造不出巨炮,只是不需要过分注重单一火炮的毁伤能力,而是需要大量(多至100余门)的火炮搞“排队炮毙”。毕竟大家都是木船相对比较好打,浮动平台搭载前膛炮的交战距离与精确性也都比较感人(开火效率很重要)。打个比方,这个时代的感觉就像大和号不带9门94式460,而是装了30门150炮、30门127炮、40门57炮。
铁甲舰出现前后(1860年前后)是一个过渡时代, 爆炸弹的应用、军舰装甲化使主力舰火炮的口径越来越大。但是继承旧时代对火力密度的偏好制约了重型火炮的使用,设计师普遍倾向于选择体量比风帆时代大但远不如真正“巨炮”的火炮,数量虽然没有风帆时代动辄上百门,但也会有最多达到四五十门的情况。不过体量限制,很多火炮对于军舰上的铁甲都是痒痒挠。打个比方,这个时代的感觉就像大和号不带9门94式460,而是装了30门280。
铁甲舰时代中期(1870年之后),主力舰的火力布局真正完全以重炮为核心,可以称之为大舰巨炮时代的开始。当火炮的威力够大能入了设计师法眼的时候它们才会被新军舰选择,先考虑够不够猛,然后再考虑装多少的问题。
一 · 大舰无巨炮的风帆时代(约1637~1850年)
马前卒 督公讲话理太偏~~真的不是到了蒸汽时代后军舰造的大才有意义哦!另一位答主 千疮之子 对此问题的描述十分中肯:
只要你能造下来,能开出来,能浪起来,那么的话越大越猛,越大越强,越大越好。
风帆战列舰时代主力舰确实就已经在孜孜不倦地向“大”的方向发展了。人们印象中的特大型战列舰如西班牙“圣三位一体”号(Nuestra Señora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诚然是大船中的负面典型,但并不是“少数几个大到难以操纵的个例”。
“圣三位一体”号,她常被形容为一艘大到笨重迟缓难以操纵的战舰,然而实际上她还远远没有达到风帆战舰尺度的极限,更不是最大的风帆战列舰。与其尺寸相仿的战舰中不乏十分成功的设计。“圣三位一体”的极差实用性更多是由“违章建筑”即加盖一层火炮甲板造成的。
1769年下水的“圣三位一体”龙骨长50.82,排水量约为4950吨,在她建造的年代堪称举世无双的巨人。然而“圣三位一体”的无双地位并未保持多久,这个尺寸只是之后一级风帆战列舰的一般标准而已。
法国于18世纪80年代开始建造的“海洋”级(Océan-class)战列舰在体量上就已经超过了“圣三位一体”,“海洋”级为120门炮战列舰,载重2746吨,排水量5098吨。这级战舰出自杰出的海军工程师雅克-诺埃尔·塞内(Jacques-Noeuml·Sané)之手。极度成功的设计使其成为法国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标准化主力舰,自1782年始,法国人累计计划了多达20艘该级舰及改进型的建造,其中15艘成功建成。
1798年尼罗河口战役(Battle of the Nile),纳尔逊指挥的英国舰队几乎全歼了实力相当的法国埃及分舰队,油画中正在燃烧爆炸的巨舰就是时为法方旗舰的“海洋”级战列舰“东方”号(Orient)。军舰造的更好并不能使法国人在海战中取得对英国的决定性优势,因为皇家海军可靠的铸铁炮、训练精良的水手都是法国人不可及的。
制海权是大不列颠民族的国防底线,性能优异的法国巨舰自然使英国人艳羡不已又压力山大。为了使英法装备水平重归平衡,皇家海军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开始建造自己的120门炮战列舰——喀里多尼亚级(Caledonia-class)。喀里多尼亚级的尺寸也与“圣三位一体”差不多。龙骨长51.97米,载重约2600-2700吨(估计排水量4500吨左右)。首舰“喀里多尼亚”号(HMS Caledonia)于1797年下达订单,1808年下水。
参照了“海洋”级的部分设计,“喀里多尼亚”级同样是一型十分成功的战舰,1797年至1841年的四十多年间英国建造了多达12艘该级战舰及其改进版。她们是皇家海军在19世纪上半叶当之无愧的主心骨。皇家海军的下一代核心“皇家阿尔伯特”级、“威灵顿公爵”级(120门炮)与“皇后”级(110门炮)排水量更是纷纷达到或超过了5000吨,被改建为蒸汽舰之后甚至增加到了6000余吨。
1841年,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亲自主持喀里多尼亚级战列舰最后一艘“特拉法尔加”号(HMS Trafalgar)的下水仪式。(“喀里多尼亚”是苏格兰的古代别称)
再举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描述风帆时代主力舰尺度的增长吧。
“君权”(HMS Royal Sovereign)是皇家海军最常使用的传统舰名,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几代“君权”号战舰的尺度了解这种向胖生长的进化趋势。加上1804年为乔治三世国王建造的皇家游艇“君权”号,皇家海军历史上有过八艘以“HMS Royal Sovereign”命名的舰艇。去除作为皇家游艇的第四代。第一代到第六代最初设计时都是纯粹的三层甲板头等风帆战列舰。
第一艘“君权”号在1637年以“海上君王”(HMS Sovereign of the Seas)的原名下水,服役间改过两次舰名“君主”(HMS Sovereign)与“君权”。她是皇家海军拥有的第一艘三层甲板战列舰,她的龙骨仅有39米长,有效载重(BOM)仅1522吨。
荷兰籍英国画家皮特·利利(Peter Lely)与他笔下的第一代君权号。这艘绰号“金色魔鬼”的战舰代表着战列舰时代的开始。
第二代“君权”于1701年下水,载重 1882吨,龙骨长43.2米。
第三代君权于1786年下水,载重2175吨,是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柯林伍德少将的旗舰,率领英国战舰第二列纵队冲入法西联合舰队阵列。
第五代“君权”胎死腹中,本是“皇后”级(Queen class)110门炮战列舰中的最后一艘,于1832动工,1838年取消。“皇后”级战列舰龙骨长53.1米,载重达到了3,083吨,排水量4,971吨。
第六代“君权”号属于“威灵顿公爵”级(Duke of Wellington class), 1841年首舰“威灵顿公爵”号作为纯粹的风帆战列舰下单订单,原设计龙骨长52.1 m,排水量5892吨,载重3186吨。因为中途修改设计加装蒸汽机直到1849年才得以开工,这使其成为皇家海军第一级蒸汽战列舰。蒸汽化后的“威灵顿公爵”级吨位明显,排水量达到了6201吨,载重增长为3966吨。然而三号舰“君权”号却没能成为一艘威武的头等蒸汽战列舰,她的传奇命运后面会提到。
第六代“君权”的同级舰“威灵顿公爵”号,照片中可见甲板上巨大的主机通风桶。
由此可知道,在战列舰时代开始之后二百年的时间中,三层甲板风帆战列舰的载重(Builder"s Old Measurement)整整增长了大约一倍。体积也扩大了一大大大大大圈,最后一代纯风帆一级战列舰已经是排水量接近六千吨的庞然大物,甚至有法国瓦尔密号(Valmy)这种超过6000吨却在服役期间从未进行蒸汽化改装的四层甲板怪兽(大船中的又一反面典型)。
据时间排列的皇家海军主力舰吨位表,1849年之前的战舰吨位使用的是“载重”而非排水量。可以明显的看出风帆时代战舰体格的扩大趋势,蒸汽机的运用只不过是这种趋势的高效催化剂罢了。
风帆时代战舰体量不断扩大的同时,搭载舰炮的体量却并没有跟进扩大。
反之,宏观来看风帆时代的舰炮有一种越来越轻的发展趋势!战列线时代早期皇家海军的战斗序列中曾短暂出现过重达8000磅的60磅炮,著名的“金色魔鬼”,第一代君权号“海上君主”在1639年下水时就计划装备这种重炮,但很快为更加明智、轻量化的20门42磅炮替代。实际上42磅级的加农炮对于风帆战舰来说还是太重了,其缓慢的开火效率也难以满足作战需求,是为一种争议武器,多次惨遭抛弃。1677-1716年间,42磅炮是整个皇家海军的最重火力,只有一级战列舰的下层甲板才会配备。1716-1740年,42磅炮甚至也从现役武器中退出了。1740-1792年,该级火炮再次列装。1792年再次基本退出。
拿破仑战争的大多数阶段,皇家海军战斗序列中最大的火炮只不过是2.8吨重的32磅炮,更难以想象的是,直到19世纪40年代68磅加农炮列装前32磅炮一直都是皇家海军的最重火力!除此之外,有些英国战舰会在甲板配备轻便的短管68磅卡龙炮(carronades)补充近战中的大口径火力。法西联合舰队手中的最大家伙稍微重一点,炮重3.25吨的36磅长炮。
准备发射状态的法国36磅长炮炮车。
那个时代的舰炮大多远远不能与要塞炮比体格。装备在要塞之上的大炮脱离了木制浮动平台的拘束,体量限制比舰炮要小的多,对于战舰来说过于笨重的火炮之于炮台却是正合适的。
西方列强之外,武备远远落后世界步伐的清代中国手中都不乏体量惊人的重型岸炮。军事博物馆收藏了一门原布置于金州的要塞炮“镇国大将军”足有4.01米长,这还远不是现存清代国产红夷炮的最大者,辽宁旅顺海军兵器博物馆收藏的一门扼守旅顺地区的重炮炮长达到了4.5米,口径20厘米。须知清代万斤大炮的炮长一般只有3.5米左右,炮长超四米的火炮则可能有1.2万~1.5万斤(7.08-8.85吨)的体量。
列强国家要塞炮的实例:奥斯曼帝国于1790年左右制造的重型青铜炮,重5.2吨,能够发射重56千克(超过120磅)的炮弹(青铜的炮用性能远好于铁,成本亦然)。
不过按照世界标准,清代国产重炮是十分不够格的。根据炮身铭文,道光年间制造炮重八千斤(4.72吨)的铁炮“耀威大将军”与一万斤(5.9吨)的“扬威大将军”“受药二百四十两,配弹四百八十两”,竟然只能发射约17.7千克的炮弹,与36磅长炮17.6千克的炮弹接近。中国铁炮比与自己发射相同磅数炮弹的西方铁炮足足付出了30-40%的额外炮重。为弥补自制火炮的不足,鸦片战争前邓廷桢、林则徐、关天培、琦善等人设法自澳门引进不少葡萄牙68磅黄铜岸炮。然而清军落后的炮架、炮台、炮术以及对于近代战争的浅陋认识使手中威力尚可的国产与进口重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战效能。
二 · 大舰巨炮前夜的过度时代(约1860年前后)
海上无大炮的木船时代最终终结于一种古老发明之手——开花弹。
开花弹与纵火弹对于风帆时代的海军来说并不新鲜,它们历来是高效而又危险的问题产品。足以点燃舰材的爆炸与高温比实心弹的单纯物理碰撞更能毁伤木制船只,但爆炸弹对己方的船只与人员也有同样恐怖的杀伤力。因为19世纪60年代之前并没有“碰炸引信”这种东西,可供爆炸弹所用的不过是最简单的延时引信,发射之前需先点燃炮弹引信再引燃大炮的发射药。为了增加安全性,炮兵在发射药与炮弹之间还设置了一层推送隔板——木马子,以及一块湿润的粘土防止炮弹提前被发射药燃爆。
1812年美英战争期间,英国舰队炮轰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通过搭载曲射臼炮的炮艇向美军麦克亨利要塞发射的大口径爆炸弹。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凯伊(Francis Scott Key)的美国律师目睹此景后写下了一首爱国诗,有诗句如下:”是谁的旗帜在激战中始终高扬?火箭红光闪烁,炸弹隆隆作响。我们看到要塞上那面英勇的旗帜,在黑暗过后依然耸立。“此诗后成为美国国歌的歌词。
另一个限制爆炸弹在海战中发挥威力的条件是:风帆时代海军对舰杀伤除纵火外几乎都是靠平射火炮完成的。而19世纪之前使用爆炸榴弹的武器大多是臼炮、榴弹炮一类的曲射火炮。但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与弹道学知识限制了曲射武器的精度,轰击要塞、军阵一类的位置基本固定的大范围目标尚能接受,若在随海浪摇摆的军舰上轰击其他军舰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19世纪二十年代上述局面才得以改变,法国炮兵军官亨利-约瑟夫·佩克桑(Henri-Joseph Paixhans)在保证一定安全性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药室口径小于炮膛,专门发射爆炸弹长管身加农型平射火炮,即所谓的“佩克桑炮“(Paixhans gun),俗称“轰击炮”( shell gun)。
8.7英寸海军用佩克桑炮,前装滑膛。字母B处即是该炮发射的大口径球形爆炸弹,可见球形炮弹后面隔绝发射药与爆炸弹的木质“木马子”。
实际上,佩克桑炮是后来所有大口径舰炮的鼻祖。爆炸弹的威力建立在足够装药量的基础上,这要求发射这种炮弹的火炮一定拥有较大口径。2.84米长、3.4吨重的佩克桑炮口径就达到8.7英寸(220mm),能发射重达59磅的开花炮弹。足够轻易摧毁任何木制军舰。法国、美国与俄国都是佩克桑炮的直接使用者,俄国的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在锡诺普使佩克桑炮历史留名。1853年至1854年叩开日本国门的“黑船事件”中,马休·佩里准将麾下远东舰队就有两艘战舰装备了佩克桑炮,“密西西比”号(USS Mississippi )与“萨斯奎汉纳”号(USS Susquehanna)。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锡诺普海战(1853年),土耳其战舰在俄国战列舰爆炸弹的轰击下燃起大火。锡诺普海战俄国舰队共有76门佩克桑炮。使人们充分领略到了大口径爆炸弹对木制船只惊人的毁伤能力,推动了真正铁甲舰的诞生。
为了解决佩克桑炮几乎只能发射开花弹在远距离精度又不足的问题,吸收轰击炮( shell gun)技术发展而成的下一代火炮拥有统一的设计宗旨:“大口径,长管身,高初速,即能发射实心弹又能发射爆炸弹。”
英国政府炮兵最高监察官威廉·邓达斯上校(Colonel William Dundas)于1841-1846年为皇家海军设计的68磅前装滑膛加农炮是下一代火炮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一经典之作堪称传统铁质前装滑膛加农炮的巅峰,性能极其优越。68磅加农炮重4.8吨(早期5.69吨),口径 8.12英寸 (206 mm),火炮初速达到了惊人的481m/s!最大射程达3310米。远远超过早期线膛炮。虽然68磅炮远远不是那个时代的最大火炮,却至少让皇家海军终于能用上比32磅炮更大的家伙了......
英国第一艘大铁甲舰“勇士”号的火炮甲板,左侧的数门火炮就是1846年型68磅加农炮。左侧的舰炮则是划时代的阿姆斯特朗110磅后膛线膛炮,射程与初速却均不及前者。
美国人对佩克桑炮的深度开发就要激进的多。美国海军军官约翰·达尔格伦(John A. Dahlgren)设计的达尔格伦炮(Dahlgren gun)系列是一个涵盖了从12磅炮艇炮至20英寸巨炮众多成员的庞大家族。自1849的一次火炮试射中的炸膛事故中,约翰·达尔格伦深感科学设计的必要性,他开始着手重新设计一个更安全、威力更大的多功能炮系。
达尔格伦炮的共同特点是炮身光滑,炮管从前至后连续加粗至发射药爆炸的药膛达到极点,每个部位的厚度根据发射时的实际膛压分布确定。极度粗大的药膛与光滑的炮壁使它们获得了“汽水瓶子”的绰号。这种设计是极度成功的,所有的达尔格伦炮均能发射爆炸弹、实心弹、榴霰弹、葡萄弹(15英寸以上除外),而且在实战中没有出现过一次炸膛事故。最重要的是,达尔格伦家族中存在10、11、13甚至15、20英寸大型前装滑膛炮这样的巨人。为南北战争时轰轰烈烈的“大炮上舰”提供了前提保障。
“美国海军舰炮之父”约翰·阿道夫·伯纳德·达尔格伦海军少将与“波尼”号(USS Pawnee)炮舰上的“汽水瓶子”(50磅达尔格伦线膛炮)。照片拍摄于1865年。
同时,大口径爆炸弹的成功促进了军舰装甲化的实现,早在19世纪30年代,法国炮术专家已经发现爆炸弹虽然对木制结构伤害极大,但无论是火药气体的爆炸动能还是爆炸产生的高温都对厚装甲板威力云云。由此,法国人最早提出了为木质战舰加装一定厚度装甲的构想。铁甲的初衷实际上是一种“防火措施”!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法国人将这一构想运用在用于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的近岸浅水炮艇上,创造出“毁灭”级(Dévastation Class)装甲浮动炮台并投入实战。为弥补与英国海军巨大的实力差距,法国人一项不吝惜将新技术投入海军建设,本着这种精神法国人曾创造了最早的120门炮级战列舰(“海洋”级),最早的蒸汽战列舰(“拿破仑”级),1859法国人又下水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大型航海铁甲舰“光荣”号(Gloire),拉开了铁甲舰时代的序幕
铁甲舰时代刚刚开始时,欧洲大陆铁甲化主力舰的设计与风帆战舰几乎别无二致,第一批头等铁甲舰几乎就是装甲化的风帆战列舰。她们袭承风帆战舰的火炮布置风格——几乎贯穿首尾,大量的大中口径火炮以火炮滑车简单排列在侧舷。这种铁甲舰被称作船旁列炮铁甲舰(Broadside ironclads)。
典型的船旁列炮铁甲舰,1860年建成的勇士号(HMS Warrior),勇士号是英国拥有的第一艘真正铁甲舰,也是继“光荣”号之后全世界第二艘正规铁甲舰。勇士号共拥有40门大炮(10门110磅后装线膛炮,26门68磅前装滑膛炮,4门40磅后装线膛炮)。其姊妹舰黑太子(HMS Black Prince)服役较晚,装备有所不同。
船旁列炮铁甲舰的火炮数量已经不能与动辄上百门炮的风帆战列舰相比,最多不过四五十门,其平均炮重也大大超过非铁甲化的主力舰。作为对假想敌防御水平提升的反应,展现了一定的“重炮化趋势“。但是这一时代有限的“重炮化程度”还远远不够格。
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海军,两艘马艮塔级船旁列炮铁甲舰(Magenta 与 Solférino,1861年建成)伴行在蒸汽风帆战列舰拿破仑号( Napoléon 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化战列舰)的两侧,后者装备90门26-32磅火炮,前者只有52门火炮,却包括2门8.9英寸重炮与14门7.6英寸55磅炮。
最早一部分铁甲舰的火力选择与布置处处体现了过度时代“鼠首两端”的尴尬。与披甲对手的交战需要重炮,而风帆战舰时代遗留的习惯却是拿几十上百门炮搞“排队炮毙”。瞻前顾后,只好装一些威力大差不差的“中等”火炮,数量没有之前的多,口径也没有之后的大。许景澄在《外国师船只图表》中以后来时代的视角归纳这种布置方式特点为:“尚多不尚巨”可谓相当中肯。与真正“大炮巨舰”时代以保证火炮毁伤能力为宗旨尽量搭载最大口径火炮的战舰相比,欧洲大陆早期铁甲舰向“火力密度”做的妥协更多,思想上无疑更接近风帆时代一些。搭载的火炮虽然数量众多,但对同类战舰的毁伤能力明显不足。
三 · 新思路的先行者(美国内战)
这个时代没有真正的巨炮战舰吗?并不是的。
欧陆的设计师还在绞尽脑汁怎么为大铁甲舰装上二三四十门七八英寸的火炮还要装的即有创意又有效率。之后被证明患有海军火力不足恐惧症的美国人却早就绕明白了一个道理:“敲罐头为啥不直接用大家伙?”正好手头的达尔格伦炮即轻快又好用,9英寸90磅达尔格伦滑膛炮的炮重甚至还没有英国1846年型68磅加农炮高。
于是,他们兴高采烈(丧心病狂)地把9、10、11英寸达尔格伦炮纷纷往自己的蒸汽护卫舰与风帆护卫舰上塞,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副奇景:6000多吨皇家海军蒸汽战列舰的下层甲板重炮,可能还没有一艘1000多吨美国护卫舰的一级副炮大......
1570吨联邦海军“奇尔沙治”号(USS Kearsarge)炮舰上巨大的11英寸达尔格伦前膛炮。“奇尔沙治”以专业猎杀南方外海袭击舰而著名,其与邦联袭击舰“亚拉巴马” (CSS Alabama)的单舰决斗常为后人称道。
与摄手摄脚的欧陆铁甲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舰巨炮”也曾差一点就在新大陆提前实现了。早在1844年,美国人罗伯特·史蒂芬与埃德温·史蒂芬兄弟设计并开工了一艘76米长,计划搭载12英寸重炮的铁甲舰,在蒸汽船只对于美国海军尚属于新鲜事物的当时显得尤其难以接受,不久海军放弃其建造,勒令拆解变卖其船体。
1855年,一艘经过重新设计长达128米,排水量4,683吨,装备6.5英寸水线装甲的庞然大物又在史蒂芬兄弟的船厂中开工了。这艘重新设计的“未来战舰”令时人无不咋舌:5门15英寸达尔格伦滑膛炮、5门10英寸线膛炮。也许,她的定位能够揭开为何她在1855年就得以采用极端前卫的纯重炮设计这一谜团:“自行浮动炮台”(Self-propelled floating battery)。科幻的是,作为“炮台”设计的她却拥有20节的最大设计航速以及高达1000吨载煤......其卫星程度使人不能不怀疑这一指标的可靠性。不过即便如期建成后的她无法达到这一科幻航速,亦极有可能击败1860年服役的光荣号摘得世界第一艘真正铁甲舰的桂冠(在此之前的“铁甲舰”不过有装甲围壁的蒸汽炮艇)。其名与同时代主力舰持平的吨位、前卫的重装火力与防护无愧于“大舰巨炮”的称号!
1855版的“斯蒂芬炮台”,是一个双烟囱的炮房舰设计。1869年重新设计的“斯蒂芬炮台”保留了舰船的大部分特征,但转变为炮塔舰。在数年后同样因为资金、技术问题与无人感兴趣而无疾而终。
现实却是残酷滴,由于设计指标过高,史蒂芬兄弟吞金无数的大玩具建造极其缓慢,中途因为哥哥罗伯特的去世还一度停工到1859年。在“斯蒂芬炮台”(Stevens Battery)暗无天日的建造周期中光荣、勇士号纷纷开建、下水......世界第一艘真正铁甲舰的桂冠成了泡影。最终海军对这颗大卫星丧失了兴趣,截至到1861年“斯蒂芬炮台”彻底被遗弃在船台上时, 这个项目已经花费了50万美元巨款。埃德温试图说服海军同意买下建成后经过检验合格的军舰,并表示如此自己将出资供军舰完成,也被海军回绝。据埃德温计算,仅让军舰完成下水就再需730,484美元......
“斯蒂芬炮台”好大喜功导致搁浅,也让联邦海军在美国内战开始时一度面临无铁甲舰可用的尴尬,然而南方的兵锋却不等人。得知南方人正在把联邦军自诺福克港匆匆撤退时焚毁的“梅里马克”号(USS Merrimack)快速蒸汽舰改造为铁甲舰(弗吉尼亚号)时,联邦海军部长吉迪恩·威尔斯(Gideon Welles)都快急哭了,紧急启动了一个拨款150万美元的原型铁甲舰设计招标。最后三份设计被采用:分别成为了后来的远洋铁甲舰“新铁甲”(USS New Ironsides)、单桅小型铁甲炮艇“加利纳”(USS Galena)以及浅水炮塔铁甲舰“莫尼特”(USS Monitor)。
联邦海军新铁甲号远洋铁甲舰,机动性极差(美国发动机技术落后于大陆),最大航速仅8节左右。以4,190的吨位搭载了多达14门11英寸达尔格伦滑膛炮、2门150磅帕罗特线膛炮、2门50磅达尔格伦线膛炮。
与已经拥有变态火力的部分美国护卫舰一样,美国铁甲舰一上来就实现了纯重炮化,“新铁甲”的18门大炮中16门是一百多磅的重炮。值得称赞的是,南北战争之际下水的不少美国新军舰火力布置已经从“大量小炮”的风帆战舰模式,过度到了“少数重炮”的近代战舰模式。瑞典裔设计师约翰·埃里克森的作品“莫尼特”在设计之初就计划只装备两门尚未生产的15英寸达尔格伦滑膛炮,该炮重达19.5吨,发射440磅实心弹与325磅开花弹的!
但是看重了“木筏上的奶酪罐”莫尼特建造周期短可以迅速成军的海军却等不及达尔格伦的新大炮,莫尼特号只好采用两门现成的11英寸达尔格伦滑膛炮(炮重7.3吨、发射136磅炮弹)。1862年3月6日,建成仅一个月的“莫尼特”在拖船帮助下离开纽约前往门罗堡战场——她的宿敌“弗吉尼亚”同样刚刚完成,现在要准备突破北军对詹姆斯河水道的封锁了!
3月8日汉普顿锚地之战的第一天,“坎伯兰”号(USS Cumberland)风帆护卫舰被“弗吉尼亚”撞沉的场景,“坎伯兰”的火力并非平庸,拥有2门10英寸、22门9英寸达尔格伦滑膛炮,由于不恰当的操作方式却不能真正威胁到“弗吉尼亚”。
1862年3月8日晚9时,“莫尼特”结束了她险象环生的海上行军之旅(不理解请先想象下她感人的航海性能)到达詹姆斯河战场,“弗吉尼亚”刚刚对封锁河道的北军木质战舰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莫尼特”的水兵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惨状,堵截“弗吉尼亚”的北军军舰中,“坎伯兰”号被“弗吉尼亚”硬生生撞沉。“国会”号(USS Congress)弃舰后被击沉,另有三艘护卫舰搁浅。
“国会”号(USS Congress)护航舰重伤后向“弗吉尼亚”投降,舰员撤离后“弗吉尼亚”将其击沉。铁甲舰面对木质军舰的绝对优势在这一天显露无遗。
1862年3月9日上午“弗吉尼亚”与“莫尼特”及其他北军战舰进行了三个半小时的近距离肉搏。“莫尼特”中弹22发,“弗吉尼亚”在两天的战斗中共中弹97发。虽然“弗吉尼亚”的无防护部位被打得千疮百孔,数门火炮损毁,烟囱满是窟窿,蒸汽压力大减。但两艘军舰实际上都未遭受致命损伤。双方均无大碍的原因并不是此时的重炮奈何不了铁甲,而是因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铁甲舰之间的战斗”中大家对付铁甲舰都没有什么套路。
“莫尼特”及其战友在交战中使用是达尔格伦火炮手册中的“近距离标准装药”,11英寸滑膛炮在这一标准下每次射击只装填15磅火药。如果北方舰员不那么教条,使用30磅甚至45磅的中远距离标准装药的话,“弗吉尼亚”八成前一天就要交待在那里了。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铁甲舰之间的战斗——汉普顿锚地之战中两艘铁甲舰的对决。互相炮击之外,双方还试图进行过撞角攻击。
邦联军在此战中的反铁甲舰操作就更不专业了,联邦海军至少还拿实心弹爆炸弹一块招呼,“弗吉尼亚”在战斗中却只发射了爆炸弹!军舰装甲在此第一次完成了法国人的设计初衷——免疫爆炸弹,“弗吉尼亚”的大口径开花弹准确地命中了“莫尼特”前部的装甲操舵室两次,9英寸厚的铁甲抵消了炮弹的绝大部分伤害——除了眼睛紧贴观察孔指挥战斗的舰长约翰·沃登(John Lorimer Worden)双眼受伤之外。但“弗吉尼亚”的爆炸弹对北军木质军舰造成了骇人的伤亡。
“莫尼特”的军官们正在检视该舰的炮塔,照片拍摄于1862年7月,詹姆斯河。可以看到“弗吉尼亚”发射的爆炸弹只能在炮塔外部造成一个个不深的小坑。
之后的南军铁甲舰就没有“弗吉尼亚”这般幸运了。在联邦海军随后下水数量庞大的量产化“莫尼特”型炮舰(低干舷炮塔铁甲舰)上,与“莫尼特”号失之交臂的15英寸达尔格伦重型滑膛炮已经成为了标配装备。
莫尼特型浅水炮舰帕塞伊克号(USS Passaic)的炮塔内部,帕塞伊克的炮塔内装备了两门口径不一的主炮,15英寸与11英寸达尔格伦滑膛炮。“威霍肯”号(USS Weehawken )是“帕塞伊克”的同级舰。
15英寸巨炮对装甲舰艇的毁伤能力惊人,虽然那时还没有专业的“穿甲弹”,但440磅球形巨弹已经足以直接打弯南军铁甲舰炮房外的铁甲,粉碎内衬的舰壳!1863年6月15日,邦联军铁甲舰“亚特兰大”(CSS Atlanta)突围途中遭遇联邦炮塔舰“威霍肯”的堵截,交战15分钟,“威霍肯”仅仅开了五炮(四发命中)就让“亚特兰大”乖乖打出了白旗。“亚特兰大”的炮房装甲与“弗吉尼亚”一样都是4英寸(约102毫米)。
典型的美国量产化低干舷炮塔铁甲舰:1962年建造的奥内达加号(USS Onondaga)。以2,634 吨的排水量搭载了两门15英寸达尔格伦滑膛炮与两门150磅帕罗特线膛炮(口径8英寸),其火力重量级凌驾于同时代皇家海军任何铁甲舰。因曾几乎单舰单挑击退三艘南军铁甲舰及数艘炮艇的攻击获得绰号“铁大象”。内战后“奥内达加”号以自身动力完成了横渡大西洋的壮举,加入了法国海军。(照片即拍摄于该舰在法国海军服役时期,舰尾悬挂三色旗。)
1864年8月5日莫比尔湾海战中,孤军突围的“田纳西”号(CSS Tennessee)被北军护卫舰团团围攻,中口径与旧式炮弹弹如雨下,却无法击穿她的铁壳,直到莫尼特型炮舰“契卡索”与“曼哈顿”的加入战团,用15英寸巨炮打弯铁甲,粉碎了她的橡木舰壳。舱内四散的碎片使“田纳西”几乎完全丧失战斗力,并随后选择投降。受伤者包括南军总指挥,在两年前汉普顿锚地之战中指挥“弗吉尼亚”的富兰克林·布坎南将军(Franklin Buchanan),被打碎了腿骨。
然而,15英寸火炮还远不是“莫尼特”型炮舰的极限,“清教徒”(USS Puritan)这样的联邦大型航海炮舰甚至装备了达尔格伦家族中的最大成员——两门20英寸(508mm)前装滑膛炮!该炮单炮重45.36吨,发射1080磅实心弹,堪称那个时代毁天灭地的科幻武器......
莫比尔湾海战中遭到北军战舰围攻的“田纳西”,护卫舰的中口径火炮与旧式火炮虽然无法对付田纳西号的装甲,却通过打坏其烟囱,打断其舵链瘫痪了她的动力。
颇为可惜的是,内战中的美国人虽然最早接受了“少数重炮”的近代战舰火力布置模式,却没能将其发展下去,并引领主力舰的发展潮流。
内战晚期的联邦海军大型航海“莫尼特”铁甲舰体量已高达四五千吨。排水量达7849吨,搭载重炮的大型远洋铁甲舰“丹顿堡”号(USS Dunderberg)也已经出现。遗憾的是大型铁甲舰的远洋作战能力在面对海上实力贫弱的南方海军时是完全多余的。在外海,联邦海军需要的是航速更快的蒸汽巡洋舰以猎杀南方的快速走私船与海上袭击舰。“新铁甲”等远洋铁甲舰平时的作战不过是与浅水炮舰一起封锁南方港口,作用与浅水炮舰区别不大。
1862~1863年“丹顿堡”号在纽约建造的场景,她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铁甲舰之一,其设计大大超过英法等国的远洋铁甲舰。“丹顿堡”炮房装甲4.7英寸,水线2.8-3.5英寸,原计划搭载数量不详的15英寸与11英寸达尔格伦滑膛炮。但她的体型与强大火力恰恰是美国人自认为不需要的。她被卖给法国海军,重命名为“罗尚博伯爵”号。入役法国海军后安装了4门274mm炮与10门240mm炮。
内战结束后,和平年代的美国海军在严重的孤立主义主导下彻底抛弃了大型主力舰的发展。他们认为花大把国帑发展能够外海决战的主力巨舰是毫无意义的,毕竟美国没有外海利益,也暂时没有海上的扩张意图。若他国有侵略之意,大量的“莫尼特”重炮舰足够在本国海岸让敌人有去无回。绿水海军思想一直持续到80年代重建美国海军的"New Navy"运动开始。
四 · 大舰巨炮的诞生(1860-1881)
美国人一度有引领潮流的机会,却走上了极端岸防舰队的邪路,近代式“大舰巨炮”海军最后还是在欧洲实现了。“大舰巨炮”的完成是多方面变化相结合的产物:
第一,装甲舰在南北战争的实战中展现出对旧式炮弹与中型炮弹的有效免疫力,人们清晰地认识到非巨炮实无以制铁甲,舰炮的重型化发展得以加速。
比起南北战争期间生龙活虎的“大炮上舰”,缺乏实战经验的欧洲人对大型火炮的设计、选择可谓畏畏缩缩。一度还走过一些弯路。以皇家海军为例:1864年之前,英国建成了多达5级11艘船旁列炮大型远洋铁甲舰(勇士级至阿基里斯号 HMS Achilles),大者近万吨,小者亦超过六七千吨。这些巨人身上最大的家伙都没能超过仅仅四千吨级的“新铁甲”。5级军舰搭载的最大磅数火炮不过是1859年定型的阿姆斯特朗7英寸后膛线膛炮(Armstrong RBL 7 inch gun)。该炮炮重4吨左右(前后生产型号变化),因为发射90-109磅炮弹又被习惯性成为阿姆斯特朗110磅后膛线膛炮。7英寸阿炮是一种问题众多的武器。
以较为先进换门退架式炮架搭载的110磅阿姆斯特朗炮。作为线膛炮该炮炮弹飞行中初速衰减率低,准确度较好,但是初速低下,威力较小,且操作繁琐费力、工艺复杂、成本高昂、产量低下。综合性能不高的该炮一度是皇家海军大铁甲舰上的最重火力。
由于早期后膛炮闭气系统的技术不足导致装药量低下(只有11-12磅),作为先行者的110磅阿姆斯特朗炮炮口初速与射程甚至没有当时大多数前装滑膛炮高,以皇家海军当时铁甲舰的另一主要装备68磅加农炮为例,阿炮与68磅加农的初速对比为340m/s对481m/s,最大射程对比3200m对3310m。而在原设计计划中,110磅阿炮的射程可以达到3700m。最讽刺的是,同时搭载这两种火炮的“勇士”号陷入了一种无比尴尬的境遇,作为“主炮”的110磅阿炮根本无法对抗本舰的装甲,但身为“副炮”的68磅加农炮却可以!前者的磅数却比后者徒高了三分之一。
1864年8月,英、法、美、荷四国军队炮击长州藩下关炮台。威力本就不足的阿姆斯特朗7英寸后膛炮的炮闩又暴露出重大可靠性、可操作性问题。是阿姆斯特朗后膛炮草草下台的直接诱因之一。
1867年-1868年,问题众多的7英寸110磅后装阿炮被同口径的前装线膛炮(RML 7 inch gun)完全取代。前膛炮取代后膛炮看似“退化”,其实是对盲目技术大跃进的一种必要修正,前膛炮的统治地位一直持续到19世纪80年代。皇家军械局于1865年设计的7英寸前膛线膛炮性能大大优于7英寸阿炮,并有吨位不同的型号以适应各种军舰。,其中最大的7吨型炮口初速达476m/s,射程达5000米,强装药射击可使用160磅的炮弹。
“大胆”级(Audacious-class)铁甲舰“铁公爵”(HMS Iron Duke)中央炮房中搭载的RML 9英寸炮。
与7寸前膛炮同时设计的9英寸前装线膛炮(RML 9 inch 12 ton gun)则成为了皇家海军新一代的最重火力,该炮炮重12吨,发射250-360磅炮弹(MK I–VI型)。9寸BML对于皇家海军来说是一种划时代的武器,它分割了风帆与铁甲舰时代,皇家海军铁甲舰之后使用的大多数前装重炮都拥有它的血统:
12英寸25吨前装线膛炮(1864年-1867年设计,由MK IV型9英寸炮发展而来)
11英寸25吨前装线膛炮(1867年设计,12英寸25吨炮的缩减口径版)
10英寸18吨前装线膛炮(1868年设计,由MK III型9英寸炮发展而来)
12英寸35吨前装线膛炮(1871年设计,由12吨25吨炮发展而来)
12.5英寸38吨前装线膛炮(1874年设计,由12英寸35吨炮发展而来)
......
第二,军舰装甲的出现推动了铁甲舰舰型的变化,难以防护的传统全通式火炮甲板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便于防护,但装备火炮空间更小的中央炮房。随后是射界更为广泛的炮塔与露炮台。舷炮铁甲舰的大口径火炮几乎都在20门以上,中央炮位战舰一般搭载10~20门,炮塔与露炮台铁甲舰则一般小于10门。至此,铁甲舰完全走出风帆时代的火力布置方式,“大舰巨炮”被完完全全解放出来了。
舷炮铁甲舰是最原始也是最接近风帆战列舰的铁甲舰种类,从1861年到1867年皇家海军装备过7个级别共18艘大型舷炮铁甲舰,每艘搭载多达24-40门大口径火炮(防御级除外),最大武备只是110磅阿姆斯特朗炮-9英寸前装线膛炮。这种舰型为了加装更多的火炮唯有“面多加水,水多加面”——越来越长呗。三桅船不够用,就造四桅、五桅船。
“米诺陶”级铁甲舰“米诺陶”号(HMS Minotaur),排水量达10798吨,装备4门9英寸前装线膛炮,24门7英寸线膛炮。
1864年建成的大铁甲舰阿基里斯号就已经有四根桅杆,长115.8米。1867年建成的“米诺陶”号竟然长达121.9米,拥有5根桅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除了原始的“勇士”级只有中腰部位的水线与火炮甲板防护。舷炮铁甲舰的铁甲一般会覆盖长长的一整个火炮甲板以保护战舰输出安全并防止殉爆,简单粗暴地加长火炮甲板代表着需要防护的区域大增,战舰的尺度、吨位、造价直线上升。实际上,“米诺陶”级这样的大船已经接近那个年代船只的极限,也代表着船旁列炮铁甲舰发展到了尽头。
法国“普罗旺斯”级铁甲舰(Provence-class)的防御部分(深色)示意图,能够代表典型的舷炮铁甲舰。值得注意的是法国铁甲舰从一开始就实现了贯穿首尾的全面水线装甲。而英国铁甲舰从“阿基里斯”开始才实现这一设计。
于是,中央炮位铁甲舰(central-battery ironclad)应运而生,中央炮位战舰不再有“全通式”(end-to-end gundeck)火炮甲板,而是代之以仅布置在军舰中腰位置的炮房(实际上是主机位置附近)。如此水线之上便可以只在面积不大的炮房区域布置装甲了,需要防护面积降低同时意味着装甲厚度提升的可能,而更厚的装甲进一步又促进了重炮的应用。
英国第一艘中央炮位型主力舰“柏勒洛丰”号(HMS Bellerophon),“柏勒洛丰”的装甲炮房中装备有10门9英寸线膛炮与5门7英寸线膛炮。
“重点防护”无疑比“全面防护”更为有效,但可搭载的火炮总数大大下降,一定程度上迫使设计师“好位置用在刀刃上”,将有限的炮位优先安排更重的火炮。中央炮位战舰的重炮数量小于舷炮战舰,火炮口径与全部火炮中重炮比例却高于前者。
自1866年至1877年,皇家海军装备了10个级别共14艘大型中央炮位铁甲舰,搭载大口径火炮12-20门,出现过的最重武备为11英寸18吨前装线膛炮。
典型的缺角炮房铁甲舰“亚历山德拉公主”号(HMS Alexandra)铁甲舰,被认为是19世纪最美丽的军舰之一。装备2门11英寸前膛炮与10门10英寸前膛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