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电缆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850年,盎格鲁-法国电报公司横跨英吉利海峡,铺设了人类第一条海底电缆。1866年,人们又跨越大西洋,在欧洲、北美洲之间铺设全长4000多英里的海底电缆。
20世纪60年代,激光信息传送技术问世。80年代,海底通信光缆进入发展期,1988年第一条跨大西洋海底通信光缆铺设成功,1989年跨太平洋海底光缆铺设成功。从此海底光缆取代海底电缆,成为远距离传输信息的主流。
到现在,总长39000公里的海底光缆已将四大洲33个国家连接在一起,成为四通八达的密集网络。每天数以亿计的信息在网络中传输,成为世界繁荣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海底光缆铺设周期长、投入大、设备复杂;同时又有工作环境恶劣、维护困难、受损影响大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如何保护光缆,是一项重要工程。
依海水深度不同,海底电缆铺设分登陆段、浅海段、深海段。铺设也分埋设和敷设,浅海用埋设,深海用敷设。光缆也有轻质海缆、单铠装海缆、双铠装海缆、多铠装海缆等多种,使用寿命在25年以上。
浅海、深海铺设
1、人为因素。
水深小于100米的浅水区,海洋环境复杂,渔船、船舶、海洋工程密集,海底生物众多。
渔船捕鱼常用拖网,拖网上的拖门重好几吨,海底拖行时刺入海床0.3米以上。一旦刮到光缆,很容易将其拉断。
拖网
船舶航行和锚地一般要远离光缆路线,但近海遇到恶劣天气时,船舶经常要紧急下锚。不同种类的锚刺入海床深度不同,下锚中也会有偏移。如果锚抛到光缆附近,起锚时就容易刮断光缆。
在所有光缆事故中,渔网拖挂和船锚刮断的比例占总数2/3左右。
抛锚撞击海缆示意图
2、自然环境因素。
海洋环境复杂,地质变动频繁,经常发生滑坡、沉积物迁移,地震、火山等各种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严重的直接将光缆切断,轻则把深埋的光缆翻出来,使其裸露在外,进而被破坏。
历年光缆事故中,自然因素占1/3左右。其中,地震对光缆破坏最严重,2006年、2011年都有海底地震损坏光缆的事故发生。
3、海洋生物因素。
海洋生物对于光缆危害较小,但也偶有发生。比如海底凿岩生物破坏光缆铠装,鲨鱼也会撕咬电缆。曾经有一只鲨鱼在摄像头监视下,众目睽睽中就把光缆咬坏了。
海底光缆工作环境很恶劣,所以浅海区用高标准的双铠装、多铠装海缆。把光纤封在钢管里,外面用钢丝缠绕,再用聚乙烯材料套在外面,像穿了多层铠甲,抗腐蚀、抗拉能力都很强。光缆直径十几厘米,比人的小臂还粗。
浅海区用水喷式设备和海犁设备埋设,用高压水冲出深沟,放入光缆后再回埋。沟的深度通常在1.5米左右,有的地方达3米或更深,埋得越深光缆越安全。
用海犁长距离铺设
深海区人类活动少,海洋生物稀少,光缆安全程度提高不少。所以选直径20毫米左右的轻质光缆,直接敷设在海底,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海底光缆需要仔细保护,一旦受损就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损伤位,再将光缆切断,从海底拖上来修复。修复工作科技含量很高,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将头发丝一般粗细的光纤熔接到一起。
至于潜艇,一般不会刮断光缆,但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威胁它——窃密监听。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光缆内有海量机密信息,价值巨大,自然是敌人眼中的“香饽饽”。美国“海狼”级核潜艇,就有盗取光缆信息的特殊任务。它能下潜到600米海底,放出水下机器人(ROV),在国际光缆上安装特种设备,盗取机密信息。
为了反窃听,光缆中也有一些反制措施,一旦被窃听便会及时通知。这就是矛与盾的竞争了。
综上所述,海底光缆是重要基础设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重大。日常使用中,光缆容易受渔船拖网,船舶下锚、地质变动、海洋生物等多方面损害,也会被敌方潜艇窃密。所以海底光缆的铺设、保护、修复、安全等诸多方面,都是值得研究的大问题。我们要时刻关注,抢占技术高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