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在航空飞行器领域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一流的“20”系列,例如著名的歼20、运-20和直-20;同时,航空发动机领域也开始拥有了自主创新的优质成果,例如“太行”、“峨眉”发动机。而这一成绩的背后,少不了乌克兰技术的支持,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是苏联知名的动力设备生产商。
西方军事专家曾说:有了乌克兰,俄罗斯就会自动变成一个帝国,这其实就是在强调乌克兰的重要性。由于气候相对温暖,又扼守黑海的北部沿岸,乌克兰自然成为地缘政治上的“军事重镇”,相比冰冷的波罗的海和北冰洋,守着黑海的乌克兰更适合建设重工业。乌克兰在苏联时代就受到特别照顾,许多武器研发中心在乌克兰拔地而起,在苏联的大力扶持下,乌克兰一度十分兴盛。可是花无百日红,强大的苏联虽然在军工领域进步神速,却忽视了工业体系的平衡,忽视了轻工业、手工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导致严重的经济问题。
乌克兰坦克生产车间
久而久之,这些经济问题开始影响到了每一个苏联加盟国普通百姓的生活。由于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苏联这座摩天大厦轰然崩塌。乌克兰在分家的过程中并没有吃亏,除了很大一部分的原苏联军事力量之外,乌克兰还继承了其境内的众多军工企业,比如辽宁号的老家黑海造船厂(尼古拉耶夫造船厂)、马达西奇公司等等。
瓦良格号被拖出黑海造船厂
但即便如此,苏联解体带来的影响,还是沉重地压在了乌克兰的肩膀上。乌克兰拥有的许多重要工业部门,如今缺乏足够的资金流入,开始无力维持。没有以前的武器订单,乌克兰大大小小的军工厂就无法展开生产;无法生产武器,工厂就无法经营;无法经营,工人们就没有工资可发。除此以外,大量的流水线设备也缺乏资金进行维持、保养和更新。长此已久,军工企业就会告“废”。而那些苏联时代培养出来的军工业专家,也因此失去了工作,一身学识无处可用,生活陷入窘境。
好在乌克兰的军工业闻名世界,许多国家知道乌克兰的经济窘境,于是纷纷前往乌克兰,购买武器、技术、聘请军事科技人才,这其中的一大客户就是我们。我国现代军事工业发展缓慢、起步晚,因此在建国后始终处在追赶的路上,在许多领域落后于国际水平。
因此我们将乌克兰视为一座宝库,它的技术储备和人才队伍,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于是在1991年,成立了招揽乌克兰军事科技人才的“双引工程”,并设立友谊奖,表彰那些受到聘请的、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优秀贡献的乌克兰专家。此后,每一年都有乌克兰专家到来,加入工业建设事业,甚至还有落户中国的。据了解,仅在2006年,乌克兰科技人才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参与工作的就有两千余人。
科技人才的引入之余,乌克兰的顶尖军事武器也被我国引入。除了我们熟知的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和舰载机之外,还有国产盾舰所用的UGT-25000燃气轮机、国产重型直升机的D-136型发动机等等。此前,我国的国产驱逐舰依赖欧美动力设备,但由于欧美不愿提供马力强大的LM-2500燃气轮机,唯有转向乌克兰,才得到了驱逐舰重要的“心脏”。
这些年来,通过引进乌克兰的技术和人才,我国的军工业发展成果十分可喜,赶上了世界第一流水平,就此拥有了一个大国该有的实力。当然,中乌合作是双向的,对于乌克兰而言,国内的经济困难得以缓解、军事工业得以延续、科技人才没有浪费。可以说,中乌合作是双赢的典范。
对此,乌克兰著名的发动机研发公司,马达西奇的总裁曾对人说过:要是没有和中国合作,没有来自中国的订单和合同,他就得解雇上万名员工。换句话说,中乌合作,保住了上万名乌克兰技术人才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