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弹痕
本文为8090军事独家纵览公众号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如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公众号8090军事独家纵览及作者信息,并且在公众号留言转载,获得授权,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欢迎朋友圈及微信群转发本文,无需授权)
战略是喜欢军事和时政的朋友们提及最频繁的一个词,那到底什么是战略呢?相信能够准确概括战略一词所包涵意义的朋友并不多,事实上即使是最资深的理论家在这个问题面前也常常碰得头破血流而一无所获。
如果仅从字面进行解读,战略一词应该是指用于指导进行战争的谋略,但如果我们选用这个解释的话,则毫无疑问在战斗和战役中起指导性作用的战术战法也都会被一并归入。而在西方,战略(strategy)则源于希腊语将领一词,最初也泛指战争中的谋略。克劳塞茨指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这一点后,战略一词才被作为各种宏观性、总体性的谋略和规划的代名词。
而正是由于战略是一种宏观性、总体性的谋略和规划,战略的制定就必然是以海量的数据和长期的判断以及综合性的对比为基础的。由于作为参考的各种数值无可避免的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在某些情况下,任何一个单一变量的细微差异都会导致基于此所制定的战略与需要应对的事实间判若云泥的差别。
而问题在于,在大量的信息数据面前,身处其中的人要判断哪一个数据是关键性的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困难。例如二战前,无论英法还是苏联对于纳粹德国的崛起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英法认为纳粹德国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获得东方的生存空间,因而断定纳粹德国会把主要精力用于同苏联作战,20世纪30年代西方所推行的“绥靖政策”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这一判断而产生的,甚至直到法国战役之前,西方依旧相信希特勒的大军下一步会一路东进投入对苏作战。
而苏联虽然对于纳粹德国的崛起保持了足够的警觉,但苏联高层认为纳粹的主要复仇目标是凡尔赛体系的西方世界,因此在德国击垮英国之前是不会冒着两线作战的风险同苏联开战的。现在我们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当时西方和苏联判断错了么?事实已经无可争议的证明了这两种判断都错了,希特勒在吞并波兰之后转向击垮了法国,在对英国本土的作战失利后又挥师东进入侵苏联。
但上述两种判断明明又没全错,纳粹德国的确将苏联当作头号死敌,也确实向西方世界进行了复仇,那么错在何处呢?时间,对于纳粹德国进攻的时间顺序的判断失误导致了西方和苏联整体战略决策的失误,就是对这样一个变量的判断失误,导致了整体战略的巨大偏差。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其地理条件、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历史传承、社会文化、政权结构、军队体制等种种因素构成了其战略文化的基础,而其发展方向、现实处境(包括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综合处境)及其现实诉求等各方面的条件对其整体战略方向又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而在构成战略文化和影响战略方向的各因素中,又包含有各种子因素,其中除了一些恒定不变或者是其变化有着特定规律的因素外,诸如包含在社会文化中的社会整体心态等一些因素或者子因素又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既会导致该国整体战略方向会出现突然性的转变,也会导致以该国为战略潜在目标的其他国家对其战略走势判断失误。
因而,如果有谁认为有一种永恒的法则可以自动生成健全的战略,那么很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但战略作为一种宏观性、总体性的谋略或者规划,其出发点又必然是长期性的,在正常情况下,除了遭遇战争或者大规模的骚乱等足以对一个国家现状造成颠覆性的事件之外,战略都只会而且也只应该进行适度调整。就像建好一栋房子之后,除非是需要推到重建,否则日常性的装修都不会也不应该触碰承重结构。
受如此多的变量和不可控因素影响的战略是否完全无法为我们所认知呢?当然不是,弹痕从来不是不可知论的鼓吹者,既然战略是一种宏观性、总体性的规划和谋略,我们自然也可以通过长期性的事实来判断某种战略的得失。例如一个国家的宏观战略是加速经济发展和改善国民整体生活水平,我们要确定这一战略是否获得了成功,只需要对比该战略实施过程中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其经济增长比值和国民整体生活状况是否得到改善就可以知晓。
但是请注意弹痕所强调的宏观性和总体性,这就意味着用于对比的参照因素应该是具有普遍性,在时间上也必须具有长期性。比如我们衡量苏联总体发展战略,其参照数据应该是基于苏联全境的统计值,如果单以莫斯科、明斯克等单个地区或者少数几个地区的数据,则很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如果有朋友进行过相关的尝试便会发现,由于我们所能采集的数据、所能考虑的变量以及所能参照的标准都收到了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很多时候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我们对战略的认知其实仅仅限于该战略所导致的结果。即使是德尔布吕克这样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战略家,也只能在1916年德军在西线同协约国陷入僵持阶段后才意识到普鲁士传统战略的失误,而这也已经远远走在了常人的前列。相信对于部分朋友而言,弹痕的这一论断无疑是相当令人沮丧的,对于战略的认知真的那么困难么?
其实存在这个疑惑的不仅是我们的读者朋友,一战中德军的各集团军司令们对此感受更深,无论是小毛奇还是法金汉的战略布局都让他们倍感困惑,于是他们索性对来自对他们约束力本身就不强的参谋总长的命令置之不理,先是在向巴黎的进军中未能及时收拢力量歼灭法军主力,让小毛奇进直扑巴黎的计划落空,然后又在凡尔登战役中一路前出,让法金汉为协约国准备的绞肉机编成了榨干德军后备部队的血肉磨坊。当然,比起昭和青年们动不动就下克上的做法,德军将领们已经相当克制了,至于总体战略布局?不管怎么说初衷是好的就对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