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俄眈眈相对,促成了不少新式武器的推出。2019年8月俄媒报道,俄军正在装备一款反潜“套娃”鱼雷,即在鱼雷上安装导弹的推进器,将其包装成“套娃”,增强反潜能力。套娃鱼雷为何能增强威力?它在未来的实战潜质如何?就让老巴来为您解读。
传统鱼雷特点:杀伤力巨大,杀伤范围有限
鱼雷是一款历史悠久的现代海战兵器。其前身“撑杆雷”诞生于19世纪初,真正意义上的鱼雷则发明于19世纪中后期。鱼雷本身具备动力装置,可以在海水中巡游。现代鱼雷还安装了导航设备,能够自主搜寻目标,使得敌舰难以逃走。鱼雷一般舰船的肚子下面爆炸,正中其软肋,一旦打出洞来就很容易进水,并容易波及到锅炉等要害位置。而且鱼雷在水中爆炸,水的密度远大于空气,也能形成更强的震撼冲力。这些都造成了鱼雷命中的直接破坏,远胜于同等装药量的炮弹,甚至比现代导弹也不逊色。由此,鱼雷成为舰船杀手。
第一次世界大战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达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中,英国驱逐舰用鱼雷击沉了1.4万吨的德军老式战列舰波默恩号。二战各国鱼雷击沉的运输船达1366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舰艇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5%。鱼雷攻击机对舰队的袭击更成为太平洋上新的风景线。珍珠港美军沉没的4艘战列舰基本都是被鱼雷炸沉的;中途岛美军损失的唯一一艘航母约克城号是被鱼雷击沉的。日本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也都是被美军鱼雷彻底葬送。大西洋战场上,德国海军强大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最终也是被鱼雷击沉。
至于各国的潜艇,因为潜艇在水下,无论是炮击还是普通反舰导弹都很难伤其骨肉。因此反潜主要依靠的,一是深水炸弹,二就是鱼雷。深水炸弹作战范围实在有限,基本只能对位于我舰正下方不远的潜艇产生杀伤,所以鱼雷就更是反潜上的利器。
但是,鱼雷也存在自己的短板。相对于导弹、炮弹,鱼雷在水下航行,遭受水的阻力,使得其作战范围受到限制。战舰大炮的射程在20世纪初就达到了数十公里,那时鱼雷的射程不过几公里。如今的反舰导弹射程轻松超过百公里,而鱼雷的射程也不过提升到几十公里。
更大的差别在于速度。炮弹的初出趟速度可以达到3倍音速左右,平均速度超过音速,反舰导弹一般是亚音速或者超音速。这意味着几十公里的射程,炮弹或导弹最多花1-2分钟就能达到,留给敌舰的应对时间短。而传统鱼雷的速度,即使到了21世纪,一般也只有每小时100公里左右,同样几十公里的射程可能要花费15-20分钟。这不但给了敌人更多的反应、防护时间,有时候甚至根本来不及命中——敌人早撒腿跑了。
对于反潜作战而言,这个时间差更是致命的,因为潜艇可以上浮下潜,它的世界是三维的——而水面战舰一般是二维的。如果水平发射的鱼雷要15分钟后才能到达,潜艇不但可以调整纵深坐标躲避,甚至可以逃匿无踪。
即使仅仅面对近距离,比如5公里内的目标,音速导弹只要10多秒钟,而鱼雷需要3分钟,这个差距也足以造成攻击的失败。
加装火箭推进器:并非今日首创
为了解决鱼雷速度太慢的问题,其实各国早就提出了对应的措施,也就是在鱼雷上加装火箭推进器,将其变身为“导弹鱼雷二合一”。发射之后,先以近似导弹的模式在低空掠海飞行,待接近目标之后,再一个猛子扎入水中发动攻击。这种设备,一般称为“火箭助飞鱼雷”,又叫“反潜导弹”。
火箭助飞鱼雷出现于冷战早期,50年代即开始研制。60年代西方海军就装备了4型火箭助飞鱼雷,70年代前苏联也装备了4种型号。如美国的“阿斯洛克”、前苏联的“弗拉斯”―1和SS―N―14;澳大利亚的“依卡拉”、法国的“马拉丰”等。80年代,美国又装备了改进型的“阿斯洛克”,不但射程提高,而且导弹命中精度也得到提交,甚至还出现了潜艇对潜艇的火箭助飞鱼雷。美国在90年代装备的“海长矛”远程火箭助飞鱼雷,既可以从潜艇鱼雷发射管内发射,也可由水面舰艇发射,飞行速度约2马赫,射程达150公里。即使针对150公里外的目标,也仅仅需要几分钟就能达到,是美国攻击苏联战略核潜艇的大杀器。而俄罗斯冷战后研制的新型火箭助飞鱼雷"飑"系统,在空中的速度高达1.6倍音速即时速近2000公里,落入水中后的攻击距离达10公里,且噪声低,可实施隐蔽攻击,对现代大型潜艇构成致命威胁。
套娃威力分析:针对潜艇的杀着
按照媒体的报道中描述的特点来看,本次俄罗斯研发的“套娃”,和传统的火箭助飞鱼雷还有一些不同。当然,这仅仅是媒体报道,还谈不上详细的技术属性和指标参数。
俄媒体描述,反潜套娃安装在舰载集装箱内的发射架上。在作战中,当负责反潜侦察的直升机或战机,发现敌方潜艇之后,会为反潜的“套娃”指示目标。这时候,“套娃”的导弹动力装置启动,先以导弹的模式,在制导系统引导下飞抵目标水域,并扎入水中。在入水之后,再从头部释放出一枚鱼雷。该鱼雷能自动寻找和追击敌方潜艇,实现作战目标。
由此看来,“套娃”相对于传统火箭助飞鱼雷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是在鱼雷上简单加装火箭助推器,而是将鱼雷装入了导弹“套壳”之内。传统火箭助飞鱼雷,一般在飞行接近目标时,会直接抛掉火箭助推器,鱼雷落入水中,然后再以传统鱼雷动力模式攻击。而“套娃”则是整个飞入水中后,再从套壳中放出鱼雷进行攻击。
从实现过程上,要把鱼雷装进套筒,入水后再放出来,这个操作步骤显然比单纯抛掉火箭推进器更麻烦。同时,一整个套筒把鱼雷完全包裹,这意味着同样的鱼雷本体尺寸,套娃这种模式需要更大尺寸的导弹套筒,占用的储存和发射空间也会更大。这使得“套娃”相对于传统火箭助飞模式鱼雷的成本有所提升。
但另一方面,“套娃”的包装也有诸多好处。首先从飞行(航行)效率方面,鱼雷在空气中和海水中的飞行,对其外轮廓的要求是相当不同的。空气中平飞要获得升力,必须有飞翼。但这种气动力布局的外形在进入海水后,又会造成阻力。而套娃实际上准备了两套外轮廓设计,一套专门用于大气飞行,一套用于海水中航行,便可以很好解决这个矛盾冲突,使得在空中和海中都有最优的航行速度。
其次,从系统角度说,将鱼雷和外部包括的导弹设计成两个彼此具备一定独立性的模块,有助于整个作战平台上的普适应。外部的导弹既可以内置鱼雷,也可以安装其他的内置设备,如直接投放战斗部作为反舰导弹,或内置侦察设备、干扰设备甚至无人机、无人潜艇等。通过这一套系统,俄军在未来对不同的环境和任务,能够实现多种功能。
根据俄国海军方面的信息,“套娃”在测试成功后将,装备俄军舰队及沿海地区的岸防兵、海军基地、铁路公路车载武器系统等。显然,反潜并不是唯一的用途。
俄军其他新式鱼雷
虽然从19世纪末开始的百年间,俄罗斯(包括苏联)海军相对美国都是处于弱势,但俄罗斯在鱼雷方面有很好的传统。历史上第一次鱼雷击沉军舰就是俄国。二战期间,苏联多次用鱼雷对抗德国海军。冷战时期面对北约绝对优势的水面舰艇部队,苏联大力发展潜艇和鱼雷,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今日俄罗斯在鱼雷方面依旧未停止探索。俄罗斯最新的UGST型鱼雷安装了新式的导引头和推进装置,在综合性能指标超过西方同类产品。DST-96超大型反舰鱼雷最大发射深度为1000米,探测距离达20000米,可在水下2-3米冲至舰艇龙骨1/3-2/3处爆炸,对舰艇造成致命一击。
俄罗斯海军还研发了一款VA-111“暴风”超空泡鱼雷。这款鱼雷直径533毫米,携带460磅的弹头,最大航程近7公里,在现代鱼雷中并不突出。它采取的不是传统的螺旋桨或者泵式喷射推进器,而是火箭发动机。当鱼雷航行时,火箭排放的高温气体将鱼雷前方的海水直接煮成蒸汽,在鱼雷前方形成了一个气泡,使得鱼雷遭遇的阻力大幅度降低,这就是所谓“超空泡”现象。“风暴”鱼雷的最大时速可以达到300多公里,是传统鱼雷和舰艇速度的好几倍。
冷战时期苏联曾考虑研究携带战术核弹的鱼雷,一发可能重创美军的整个水面舰艇编队造成惨重打击。而近年来则有消息认为俄罗斯在研制一款战略核鱼雷,称为Status-6。这款鱼雷长约24米,装备核反应堆提供动力,射程可达数千公里,并能携带达100吨的弹头。它可以千里迢迢地穿越浩瀚的大洋水下,到达敌方海岸,然后引起一场核爆炸,夷平敌对国家的港口和沿海城市。不仅如此,还通过大范围的放射性污染对敌国领土造成毁灭性打击,使其长时间无法进行军事、经济或其他活动。
据称,俄罗斯之所以研制这种能从海下发动核战争的大杀器,是因为美军在东欧多地部署弹道导弹防御设备,使得俄军原有的战略核武器系统遭到遏制,从而破坏了全球核平衡,而普京总统则需要新的核战略武器来达成一种新的均衡。
(本文实体刊载于北京晚报,网络版首发今日头条,有修改,版权属于巴山夜雨涮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