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映的好莱坞大片《敦刻尔克》再次把人们的记忆拉到了数十年前的二战战场。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诺兰从小听到大的故事,承载了太多厚重的历史和人物。电影没有细说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的前因后果,诺兰的海陆空三线叙事视角更注重塑造亲历战争的体验感,而非事无巨细的去呈现完整史实。看完电影《敦刻尔克》之后,让我们再次进入镜头背后那段改写人类命运的真实历史.....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二战由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不过实际上英法联军只是躲在马奇诺防线后,没有对波兰进行有效的军事支援。
德军占领华沙后,波兰完全陷落。英法两国只对德国对外交上予以谴责。
隔年的5月10日起,希特勒指挥德国军队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拥有300万军队的比利时、荷兰、法国和卢森堡。德军指挥官的创新战法令对手措手不及,装甲部队横扫法国北部,将英法联军切成两段,并把数十万盟军逼困到了敦刻尔克。
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德军在敦刻尔克港区内的空袭击沉了众多船只,附近海域出没的潜艇也大幅威胁水面船只的安全。
当时濒临崩溃的40万的英国远征军以及法国、比利时和加拿大军队的盟军士兵,被迫撤退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家园就在26英里外,却无法轻易到达。由于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因此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他们的形势危急万分。
英国军队的领导者很快意识到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在此停留。危难之际,多佛尔军港海军中将伯特伦·拉姆齐主导谋划出"发动机行动"(Operation Dynamo),让军队从敦刻尔克撤出返回英国。
他们计划集中了30艘渡船、12艘扫雷舰,从法国沿岸的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每天撤退一万人。然而两个星期以来,该地区在德军猛烈轰炸下,船坞和码头已经被炸成废墟,唯有一条不足1200米长的供船停泊的东堤。
一般认为,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从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实际上在这之后,依旧有英法军队在法国本土战斗,直到6月中旬英国首相邱吉尔还曾飞到法国进行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