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美媒称为避免中国入侵 美国应做好长期战争准备

【环球军事报道】美国国家利益网站9月5日文章称,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当前出现大国战争的可能性较低,但认为核武器或经济互动会阻止战争的想法无疑是不当的。而且,种种迹象显示,21世纪发生大国长期冲突的可能性远大于很多战略学者或决策者的想象。在当今时代,美国的常规军事主导地位正在遭到中国、伊朗以及复兴的俄罗斯的挑战。这其中,中国可能会造成最大的长期威胁,但即便是中国也显然更倾向于短期战争。因此,这些对手当中无一希望与美国及盟国发生长期常规冲突。如果美国及盟友军队表明愿意而且有能力进行长期、高强度常规作战行动,那么就会对军事冒险主义形成强大威慑。对手将不得不衡量军事入侵的得与失,另外也要考虑随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动荡风险。如果威慑失败,美国及盟国最好做好进行长期激烈斗争的准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文章指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情形对现在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有人认为,当时的复杂安全保证网引发了1914年的冲突,这与现代的协约和承诺关系类似。有些人一直用“第一次世界大战”警醒世人,说明经济互联性并不能排除冲突的可能性,当代的大国战争可能会与一个世纪前一样,解绑全球经济。

这样的比较是符合情理的,但1914与2014还有一个更令人担忧的相似之处:错误地认为大国之间的常规战争是短暂而果敢的,丝毫不为可能出现的长期战争做准备。1914年时,人们普遍认为战争会持续几周,而非数年,所以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战略目标。今天,技术进步再次推动了人们对大国之间常规战争的这种想法。而且军队对未来战争性质的预测也往往是错误的,尤其是在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新军事硬件的出现加大了大国战争的破坏力,和1914年一样,它们并不会让冲突变得更短、更果断。在21世纪,要避免类似灾难,就要通过准备应对长期冲突来威慑军事冒险主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军事领导人和国家领导人都没有认识到技术变革会改变战争行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众多发明,包括无烟火药、快速射击步枪、机枪、后膛装载火炮、侦察机、无线通信和带刺铁网等给防御带来的极大优势。不过,1914年8月加入战争的各个大国仍计划快速取胜。

事后想来,这种矛盾当时似乎很明显,但当代军事思想家们几乎并不完全明白这些新技术会对战场产生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使用只是单方面的。例如,战争期间,德国统一战争期间,一方就使用了这些武器的早期版本来打击另一方,但双方并未同时使用。这些战争,尤其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让人们看到,工业化强国之间的战争是短暂而果断的。美国内战、俄日战争和布尔战争可能是反例,它们都有些边缘化或有所误解,而1870-1914年的欧洲部队大部分时间都在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来压制装备不良的殖民对手。因此,在二战之前欧洲军队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战争会很快结束,行动最迅速的一方必定会夺得优势。

令人担忧的是,在战争中,技术手段与战理论和战略之间的不匹配现象很明显。在民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军事硬件也在快速进步。数十年前罕见甚至是近乎科幻的能力都变的越来越常见,如精确制导武器、无人系统、卫星、隐形机、数据网和网络战等。但与1914年一样,目前这些系统在战争中的使用也基本完全是单方面的。

其他战争对当前的借鉴意义

从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开始,美国及其盟国就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挫败了诸多较弱的传统对手,对敌人造成了不成比例的重大伤亡。从这些战争中可以看出,美军已经将常规作战阶段视为一个较短的阶段。与常规战争有关的官方战略和理论一般讨论的是快速、果断的大型作战行动。人们认为长期冲突的主题一般是非常规战争,而且在身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12年后,常规战争更被视为最好避免的情况。很多兵棋推演和沙盘推演都非常重视常规战争开始的数天或几周,但很少关注这些情境在30天后会如何,更不用说讨论战后的维稳活动了。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很多国防规划者都认为常规大国战争基本不可能是长期战争

美国的国防开支也反映了这种短期战争思维。从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到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美国和盟军的作战行动都因精确制导武器短缺而有所放缓。目前精确制导武器的库存仍不足以支持高强度、较长期的作战,而且似乎也没有增加生产的能力。国防预算是经过复杂的政府和政治程序制定的,所以并不一定能够完美反映战略优先权。尽管如此,未能解决这一长期短板似乎仍表明没有对可能持续几个月的长期作战活动进行规划和准备。1914年就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所有参战国,尤其是法国和英国都经历了炮弹不足问题。发生这种“炮弹饥荒”就是因为军事规划者没想到这场战争会持续到圣诞节之后。

并不只美军认为现代常规战争将会是短期的果断战争。举例来说,过去20年中,中国一直在制定“反介入/区域封锁”战略来拒止美国,同时解放军进行的作战也是针对多种想定情况。这种战略需要严重依赖常规巡航和弹道导弹来打击美国及地区盟友的空军基地和海军部队。中国的导弹武库非常巨大,但成本高昂和生产时间长也使得其不适于进行长期战争。因此,中国的战略是在美国进行全面调动前赢得“短时激烈”冲突。

各国仍需做好长期作战准备

当前人们普遍持有的短时常规战争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从历史上来看,各国军队都无法正确预期未来战争的特点,尤其是在技术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以美国内战为例,双方都认为这是一场拿破仑式的短期战争。实际上,这场战争演变成了一场消耗战,它开挖的壕沟、对平民的攻击及生产能力都预示了20世纪初令人生畏的战争。此外,技术并不一定是决定因素。德国统一战争紧随美国内战之后,技术程度非常类似,但无一战争演变为长期战争。政治意愿、作战策略和机遇在决定冲突特点和结果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仅根据技术因素很难准确猜测未来战争的性质。不过种种趋势表明,21世纪发生大国长期冲突的可能性远大于很多战略学者或决策者的想象。当前精确制导武器的扩散以及支持能力的发展(如无人航空空中载具)会形成一种与1914年类似的火力主导的战争体制。当冲突双方都使用这些武器时,可能并不会出现短时、果断的战争,而更可能形成一个巨大的无人战场,大量飞机、舰艇和基地遭到损毁或破坏,任何一方都不占优势。即使不会出现这种最坏的情形,美国及盟国自冷战结束后享有的数量和质量优势也正在逐步丧失。鉴于这种差距正在缩小,而且当前和新兴技术可能会使作战更容易陷入僵局,美国只有针对长期常规冲突做出规划和准备才能应对战争的不可知性,同时有效地威慑军事冒险主义。

虽然2014年出现大国战争的可能性较低,但认为核武器或经济互动会阻止战争的想法无疑是不当的。在当今时代,美国的常规军事主导地位正在遭到中国、伊朗以及复兴的俄罗斯的挑战。这其中,中国可能会造成最大的长期威胁,但即便是中国也显然更倾向于短期战争。因此,这些对手当中无一希望与美国及盟国发生长期常规冲突。如果美国及盟友军队表明愿意而且有能力进行长期、高强度常规作战行动,那么就会对军事冒险主义形成强大威慑。对手将不得不衡量军事入侵的得与失,另外也要考虑随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动荡风险。理想情况下,这会使潜在对手放弃入侵或高压等大型军事行动。但如果威慑失败,美国及盟国最好做好进行长期激烈斗争的准备。(编译:知远/北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美国  美国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入侵  入侵词条  称为  称为词条  避免  避免词条  
军事

 世界名刀排行,绝对震撼!

唐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刚直不阿是一种美德,宁折不弯是一种气质,勇往直前是一种精神,开拓进取是一种功绩。而正是唐刀,将这四者以实物的形式尽情地展露出来,为中华民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