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鱼雷作为日本的“国宝”级武器处于高度保密状态下,其技术细节一直不为外界所知,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西方国家对这种让他们闻之色变的战争利器仍然知之甚少!就鱼雷种类来说,氧气鱼雷仍然是一种“湿式热动力鱼雷”,但由于使用了纯氧作为助燃剂,在许多技术细节上和普通的热动力鱼雷有所区别。日本海军在93式氧气鱼雷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又推出了多种改型,还开发出潜艇和飞机使用的型号,还研制了与氧气鱼雷配套的其他设备,如发射装置、观瞄装置等,甚至还修改了战术,将雷击战作为一种主要的作战方式。
93式氧气鱼雷直径610毫米,全长9米,重2700千克(根据型号不同会有所差别),从前向后分为战雷头、燃料室、动力和控制设备舱三部分。鱼雷最前部是长1.4米,重610千克的雷头,其内部装有490千克97式炸药(由于资料不同,装药量还有480千克和500千克等说法,此外;不同的改型装药量也会有所不同),使用和-90式触发引信。战雷头后面是燃料室,包括氧气舱和煤油舱,这两部分总长近4米,占鱼雷全长的接近一半。氧气舱长3.448米,装有980公升纯氧,压力位225千克/平方厘米,氧气总重是299千克。氧气舱后面是煤油舱,装有128升煤油,重106千克。在燃烧室后面是设备舱、动力舱、舵机等,安装有启动燃烧室、深度计、海水泵、双动活塞式发动机等为鱼雷提供动力和控制航行状态的设备。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200马力(航速36~38节)、300马力(航速40~42节)和520马力(航速48~50节)。鱼雷尾部为双重反转螺旋桨,前部螺旋桨直径568毫米,后部螺旋桨530毫米,均有4片桨叶、采用十字形舵面,舵机由鱼雷内部的三个压缩空气瓶控制,保证鱼雷运行的航向和深度。
当鱼雷被推出发射管以后,鱼雷的启动点火装置就会被海水的反冲力往后推,接下来鱼雷的整个动力系统就开始工作了。
1.燃料的释放
鱼雷的启动点火装置开始工作后,首先是燃料(煤油)开始流出,进入燃料分离器被雾化,随后在压力作用下进入主燃烧室。氧气从氧气舱中通过自身压力流出,进入启动燃烧室,点燃燃料,使发动机开始运作。如果直接用纯氧加煤油加以点燃,燃烧室会无法承受急剧上升的温度而损坏,这种现象叫做“汽缸爆炸”,是氧气鱼雷特有的现象,因此开始阶段使用普通空气燃烧。随着普通空气的耗尽,氧气含量逐渐增高,最后达到纯氧助燃。
氧气的流动路径:
氧气舱→启动阀→启动燃烧室→冷气阀→机关室→主调和器→燃烧室(注:机关室和主调和器分别用来调整氧气的进入和浓度)煤油起先通过自身压力进入燃烧室,但开始燃烧后,可以通过工作的海水泵提供压力。
煤油的前进路径:
燃料室→燃料分离器→燃烧室
2.操舵装置的启动
垂直舵和水平舵的操纵装置在燃料释放时就同时启动,以舵机压缩空气瓶的压缩空气作为动力。
3.燃烧
氧气和煤油在燃烧室内被喷射成雾状进行燃烧。燃料通过转动燃烧室上部的主调和器来控制。氧气从燃烧室上面、煤油从燃烧室中心、海水从燃烧室下部的喷射阀门被喷射进来。据说喷射量在最高速度时达到每秒1升。喷射海水的理由是使燃烧室内的温度下降和增加水蒸气的生成量,水蒸气是推动汽缸的原动力之一。
4.驱动
在燃烧室产生的大量水蒸气可以在双汽缸的活塞圆筒内交替进入,这些水蒸气最大可以产生550马力的强大能量。活塞圆筒后端设置有十字型齿轮,将横向的活塞运动变换成纵向扭转运动,带动双重反转螺旋桨的主轴,进而转动螺旋桨,推动鱼雷前进。
氧气鱼雷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战术价值的新武器,一经问世就受到日本海军各兵种的青睐,不仅装备给水面舰艇部队,供潜艇和飞机使用的氧气鱼雷也相继被列入计划。同时,对93式氧气鱼雷自身的改进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产生了多种改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氧气鱼雷在日本海军中已经成为一个型号繁多,种类齐全的兵器家族。
水面舰艇用鱼雷
1933年实验成功的“实验A型”鱼雷被认为是93式氧气鱼雷的基础,既93式1型鱼雷,但正如上文所述,它本身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又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和测试,因此在1935年进入日本海军舰艇部队服役的型号其实是93式1型改1鱼雷。改1型鱼雷主要加强了前后浮力舱的强度,使用更有效的冷却系统防止活塞杆断裂,同时还改进了齿轮传动系统,改1型鱼雷服役后,日本海军技术部门从1936年开始对其进行改良,开发出改2型鱼雷,在许多细节上都不同于改1型鱼雷。改2型继续加强了浮力舱的结构强度,修改了氧气舱的尾端,用整体铸造成型的完整尾端代替了原来锻接的尾端,加强了结构强度。冷却系统也被进一步改良,缓冲阀和齿轮润滑系统也得到了改进。改1型和改2型鱼雷在性能上基本相同。此外,93式1型鱼雷还有第三种改型,既93式1型改3鱼雷,该型鱼雷于1944年开始研制,1945年投产,但从未被投入实战。改3型鱼雷其实就是93式1型的雷头和燃料舱与93式3型(后述)的动力——控制舱结合而成。
在93式1型鱼雷服役的同时,应海军军令部(海军总参谋部)的要求。技术部门又开始了93式2型鱼雷的研制工作,目的是为驱逐舰提供一种航速更快的鱼雷。2型鱼雷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用涡轮发动机代替活塞发动机,但2型鱼雷只制造了2枚样雷,研制工作就暂停了,因为鱼雷用涡轮碰到了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1941年,2型鱼雷的研制重新上马,因为涡轮发动机的研制一直没有起色,日本的鱼雷专家只能在原有的动力系统上做文章,新的2型鱼雷有两个动力设计方案,都是基于怀特黑德式双冲程活塞发动机进行改进。第一种方案改进较小,使鱼雷的速度提高到51节。第二种方案要成功的多,它通过加厚汽缸壁和加强活塞杆强度,增加发动机的工作压力,使输出功率达到了850马力,在试验中,有三枚样雷在5000米距离内跑出了56节的高速。但是,2型鱼雷一直处在实验阶段,没有资料显示它投入生产并装备部队。
93式3型鱼雷是在1943年设计的,是93式1型鱼雷的威力加强型,重2800千克,采用了更重的战雷头,内装780千克97式炸药,增大了杀伤力,氧气舱被缩短,储存氧气量下降为750升,煤油携带量也有所下降,为78.4千克。3型鱼雷的另一个改进是用四氯化碳代替了启动燃烧室内的普通空气,增强了点火的安全性。3型鱼雷和1型鱼雷相比,在保持航速的情况下,航程缩短,在50节时为15000米,42节时为25000米,36节时为30000米,尽管如此,和其他国家的鱼雷相比,仍然非常可观,尤其是它强大的杀伤力更是无法相比。
1944年,一种水面舰艇使用的直径750毫米(28.4英寸)超大口径氧气鱼雷开始研制。这种大家伙全重5000千克,装药量达850千克,采用100%纯氧,要求在40节时射程达54000米,55节时射程达27000米。到战争结束之前,一些样品已经被生产出来,但没能投入实战。
潜艇用鱼雷
当水面舰艇使用的氧气鱼雷研制成功后,日本海军立即着手为潜艇配备同类武器。1935年,海军舰政本部命令长崎三菱兵工厂为潜艇设计和生产两种533毫米鱼雷,需要具有和93式鱼雷类似的推进系统,起先称为“实验B型”鱼雷,后来称为95式1型鱼雷。95式鱼雷其实是93式鱼雷的缩小型,直径533毫米,全长7.15米,重1665千克,其结构和93式1型改1和改2鱼雷基本相同,只是氧气和燃料携带量减少,氧气储量为386升,煤油储量为41.3千克,战雷头装药量为405千克97式炸药,发动机最大功率430马力,最高航速51节,最大射程12000米。95式1型鱼雷于1938年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1943年,95式鱼雷也推出了威力加强版,既95式2型鱼雷,全重增加到1730千克,战雷头装药量增加到550千克,氧气储量减少为220升,启动燃烧室内的空气也被换成四氯化碳,最大航程缩短为7500米。
在95式鱼雷研制过程中,针对其启动燃烧室的某些缺陷,日本技术人员还在1936年开发了96式鱼雷,该型鱼雷使用了含氧量38%的空气,改进了传动装置的润滑系统,降低了故障率。96式鱼雷各方面的参数都和95式1型鱼雷基本相同,但航程较短,在50节航速时只有4500米,通常将它看成95式1型鱼雷改进前的过渡型号。96式鱼雷只在1942年到1943年期间生产了300枚。
1937年,一种专供日本海军“甲标的”微型潜艇使用的轻型氧气鱼雷也开始研制,这就是97式鱼雷。该型鱼雷就是93式和95式氧气鱼雷的微缩版,内部结构基本没有改变,但尺寸都缩小了。97式鱼雷直径450毫米,全长5.6米,重980千克,雷头装药量为350千克97式炸药,氧气储量156升,煤油储量16.5千克,发动机输出功率205马力,最大航速46节,最大射程5500米。97式鱼雷从1939年初开始生产,但并不是一种成功的产品,其启动燃烧室仍存在一些问题,显得不太稳定,在使用中常发生故障。97式鱼雷只生产了大约100枚左右,据信只在日军偷袭珍珠港时使用过。
由于97式鱼雷不能令人满意,技术部门在1938年开始了98式鱼雷的研制,以代替97式。该型鱼雷和96式鱼雷一样,使用了含氧量38%的空气,直径450毫米,全长5.6米,重950千克,雷头装药量为350千克,发动机输出功率152马力,在航速42节时射程为3200米。作为一种替代产品,98式鱼雷在1942年开始生产,只制造了约130枚。
航空鱼雷
1934年,日本海军不仅把氧气鱼雷装备在水面舰艇和潜艇上,也计划运用在飞机上。当时海军航空兵是一个新兴兵种,备受重视。海军舰政本部尝试发展一种能用飞机空投的氧气鱼雷作为1931年研制的91式航空鱼雷的后续型号。这种533毫米鱼雷被称为“实验D型”鱼雷,后来发展成为94式1型鱼雷,1938年曾在飞机上进行过实验,但该型鱼雷没有投入生产的记录,技术资料缺失,细节不明。此外,还有一种450毫米的航空氧气鱼雷,同样在1934年开始研制,最初被称为“实验F型”鱼雷,1939年改称94式2型鱼雷。这种鱼雷和其他种类的氧气鱼雷不同,使用了八缸双列发动机,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射程非常短,而且出现了盐分结晶阻塞管路的问题。该型鱼雷同样采用了启动燃烧用于发动主发动机,但没有安装抗翻滚稳定装置。由于存在严重的技术问题,94式2型鱼雷生产数量非常少,而且从未被投入服役。该型鱼雷全长5.283米,重848千克,雷头装药量为150千克97式炸药,在48节时射程为3000米。由于这两种航空氧气鱼雷没有开发成功,使海军航空部门转向改良现有的91式航空鱼雷,到战争结束前多达7种改进型号。(由于91式鱼雷采用的是压缩空气作为原动力就不做介绍了)
实验型鱼雷
正如上文提到,海军军令部在1934年要求研制一种超高速鱼雷,要在60节的高速下达到8000米的射程。为此,横须贺海军工厂发展出一种涡轮驱动的氧气鱼雷,后来由吴海军工厂接手了这项研究工作,后者在1936年陆续推出了三种样雷,分别为“实验F1F2F3型”鱼雷,但只有F3型被最后完成,在进行测试时,达到了设计要求。但是军令部又增加了新的条件,要求鱼雷在以40节航速航行时射程超过30000米,但在随后的实验中,鱼雷在以这一速度航行时,还没有达到预定距离发动机就停止运转,最终整个研究被抛弃了。这种超高速氧气鱼雷的夭折关键在于涡轮发动机的问题。和活塞式发动机不同,涡轮发动机是通过高温燃气吹动涡轮叶片做功,带动主轴和螺旋桨转动。由于氧气鱼雷使用海水作为冷却剂,并且向燃烧室内喷射海水助燃,因此很容易在燃气喷嘴和涡轮叶片上造成盐分积淀,即使采用氯化氢来充当清洗剂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当鱼雷入水时,水面的冲击力总是对鱼雷造成一些损害,影响了性能的发挥。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高速氧气鱼雷项目的失败。“实验F3型”鱼雷直径610毫米,全长8.55米,重2700千克,雷头装药量为500千克,氧气储量和煤油储量分别为750千克和49.5千克,采用柯蒂斯三段式涡轮机,工作温度550℃,最大输出功率为1000马力,在60节航速时射程8000米。
鱼雷的射击控制系统
氧气鱼雷的研制成功只是完成了一个武器系统的核心部分,要真正发挥它的威力,还需要有其它设备的配合,其中最重要的是鱼雷射击控制系统。对于分别在水面舰艇和潜艇上使用的鱼雷而言,设计控制系统式完全不同的。鱼雷的火控系统主要包括鱼雷指挥仪、瞄准速度仪和鱼雷计算仪等,其中日本海军的计算仪最初还是从国外引进的。不像那些可以调节角度的火炮射击控制系统,氧气鱼雷使用电力驱动的传动装置和集电环控制的可逆电动机来完成射击诸元的输入,对精度要求较高。相对而言,潜艇用鱼雷射击控制系统就简单一些,对精度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这样的区别也存在于目标指示系统和鱼雷火控仪表板上。在日本光学公司(即后来的尼康公司)发表的《日本海军的水下武器》一文中,这种区别的重要性就变得非常明显了。根据鱼雷射击控制系统的应用对象来划分,早期的4、8和14式指挥仪为驱逐舰使用,巡洋舰在1930年使用90式指挥仪,1931年换为91式3型指挥仪,1932年为92式和92式特别型指挥仪。日本第一批国产鱼雷射击指挥仪是在大正年间(1912~1926年)制造出来。4、8和14式指挥仪由海军工厂设计生产,结构相对简单,使用50毫米双筒望远镜。到昭和时代(1926~1989)初期,鱼雷射击控制系统由舰政本部负责详细的设计,生产主要是由日本光学公司负责。从1929年起,舰政本部对日本光学公司进行直接领导,仪器的精度也越来越高。
1933年,潜艇使用的92式改1型鱼雷指挥仪被制造出来,它是水面舰艇使用的90式指挥仪的改良型号,潜望镜也用自动重合系统来确定目标夹角,但是直到1938年更先进的98式鱼雷计算仪才装备到日军的各型潜艇上。92式改1型指挥仪的原型由日本光学公司制造,是在1931年日本海军从国外购买的鱼雷射击控制系统基础上改进的。在经过陆上和海上的测试以后,1933年11月投入现役。这种指挥仪的出现刺激了鱼雷射击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各种新型的后续产品和改进型层出不穷。指挥仪的计算面板和通讯系统都经过改良,双目瞄准镜的直径也逐渐增加,有60、80、120、150毫米等多种规格,最后达到了180毫米,这些指挥仪在必要的时候也成为舰艇的观察工具之一。93式瞄准速度仪在1934年投入使用,接下来是93式1型和2型计算仪,他们分别在1934年和1935年投入使用,97式2型计算仪和97式1型、2型指挥仪则在1937年被研制出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驱逐舰使用1940年研制成功的0式指挥仪,潜艇使用1941年研制成功的1式计算仪,巡洋舰使用1式和1式特别型计算仪,它们都是在1941年服役的新产品,后来还出现了带180毫米直径双筒望远镜和防震系统的改进型92式指挥仪。
以上这些型号的射击控制仪都在战时有进一步发展,但都没有完全取代原来的主力产品,包括1943年开发的3式瞄准速度仪和1944年开发的1式2型改2瞄准速度仪,1944年开发的92式潜艇指挥仪,1945年开发的用于小型潜艇的5式3型指挥仪,除了上面这些投入使用的装备,还有一些为水面船只和潜艇设计的型号,在战争结束时还处在实验和计划阶段。当然,与氧气鱼雷配套的都是当时日本最现代化的射击控制系统。在此之前,指挥仪都是单独使用,没有和其他设备这样紧密地联合起来。要彻底地描述每一艘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射击控制系统不太现实,只能取一些典型的配置。
水面舰艇用鱼雷射击控制系统
97式1型和2型指挥仪是91式指挥仪带防震系统的改型,一共92个单位参与制造(91式是36个),日本光学公司负责具体的计划和制造。这种指挥仪在支撑柱上装有一个120毫米直径的双目观测镜,里面嵌套有几个环孔。观察机构中间设计成环状,可自由调节和旋转。这种指挥仪运用在两方面:1.作为一个独立的仪器提供射击诸元;2.传输目标方位给计算仪、瞄准速度仪。
93式瞄准速度仪:
这种仪器的作用是通过测量计算出目标的运动路线和速度,结合舰船自身的速度和航向,计算出方位和射程。采用这种仪器后,日本海军的军舰就可以在视野不良的情况下进行盲射,比如遇到烟幕屏障或在夜间战斗时。
93式1型和2型计算仪:
1型用于和93式瞄准速度仪一起计算鱼雷的射击参数。2型除此以外,还要和指挥仪联结在一起。前者特别为巡洋舰设计的,后者是为驱逐舰设计的。在输入基础数据之后(主要是手工输入),计算仪会算出陀螺角度和散布角度,计算出的预计射程可以用于指定精确地射击诸元。
潜艇用鱼雷射击控制系统
92式改1型潜艇用指挥仪拥有自动重合系统来确定目标夹角(陀螺角度),这种仪器只需要通过一个简单操作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得到必要的射击诸元。它是最常用的指挥仪,装备在日本海军的多种潜艇上。这种指挥仪安装在指挥塔内,其运作过程是:
1.在目标出现之前输入的数据:鱼雷的速度、潜艇自身的速度、鱼雷射击时间间隔;
2.观察目标最终输入的数据:目标速度、目标航向、距离、目标夹角(可能是转弯角度);
3.最后生成的数据:陀螺角度、开火角度、截距比和速度比。
巡洋舰鱼雷射击控制系统典型组合:
1.97式1型或2型指挥仪,1式或97式2型计算仪;
2.97式1型或2型、或92式2型指挥仪,93式或92式2型指挥仪,93式或93式1型计算仪,93式瞄准速度仪。
驱逐舰用鱼雷射击控制系统典型组合:
1.单独使用97式或0式指挥仪;
2.97式或0式指挥仪,3式2型瞄准速度仪;
3.97式或0式指挥仪,3式2型瞄准速度仪,93式2型计算仪。
潜艇用鱼雷射击控制系统典型组合:
1.主要是92式改1型指挥仪;
2.92式改1型指挥仪和98式计算仪;
3.92式2型潜艇指挥仪和3式2型(或2式改进型)瞄准速度仪。
除此之外还有自动重合系统来确定目标夹角。
92式鱼雷发射装置模型
在氧气鱼雷装备之前,日本已经拥有多种型号的鱼雷发射装置,可以发射610毫米口径的鱼雷,但由于93式氧气鱼雷尺寸上的不同,日本人还是决定专门研制发射93式鱼雷的发射装置,这项工作与氧气鱼雷的研制同时进行,并且先于鱼雷在1932年完成设计,被命名为92式鱼雷发射装置,于1934年正式装备使用92式是一种四联装发射装置,长8.9米,宽4.5米,高0.96米,重16.2吨,依靠人力旋转,最大旋转角度105度。如果装上4枚各重2.7吨的氧气鱼雷,整个发射系统的重量将达到27吨,推动这么个玩意转动肯定不是个轻松的活,看来要当名鱼雷兵没有力气是干不来的,而且利用人力旋转速度也比较慢。针对这个问题,92式1型改1采用1马力的压缩空气马达驱动发射装置旋转,节省了人力,提高了速度,这一改进也被92式的其他改型所采用。管内的鱼雷用压缩空气发射,每个管都配有独立的气瓶,鱼雷发射初速是11~12米/秒,在紧急情况下还可以使用600克黑火药发射,而且很安全。92式一共开发出四型,1型装备重巡洋舰,3型装备秘密改装的重雷装舰(见下文),这两型都只能旋转105度。2型和4型装备轻巡洋舰和驱逐舰,能够360度旋转。日本人还为“岛风”级重雷装驱逐舰专门研制了0式五联装鱼雷发射装置,于1940年投入使用,是日本海军唯一的五联装鱼雷发射装置,只在“岛风”号驱逐舰上装备了三座。除了92式和0式外,日本海军还对原有的610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进行改造,使之能够发射新型的氧气鱼雷。
氧气鱼雷一经问世,立刻称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轻重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的主站装备,很快取代了旧式的90式和89式鱼雷。93式氧气鱼雷装备给了巡洋舰和驱逐舰。最早搭载93式鱼雷的是“高雄”级重巡洋舰“鸟海”号,该舰是作为实验舰进行氧气鱼雷的测试工作,但结束后却没有全面换装这种新式鱼雷。最先换装93式氧气鱼雷的是“最上”级轻巡洋舰,该级4艘舰在1938年开始换装,“妙高”级重巡洋舰4艘舰也是在1938年下半年完成换装。1939年,“高雄”级的“爱宕”号和“高雄”号也完成换装,而在1938年到1939年间建成服役的“利根”级重巡洋舰从一开始就直接装备了93式氧气鱼雷。较老式的“古鹰”级和“青叶”级共4艘舰都在1940年完成换装。到1941年12月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的6级18艘重巡洋舰一共有16艘换装了氧气鱼雷,只有“高雄”级的“鸟海”号和“摩耶”号没有换装。在1944年,“摩耶”号也在战时改装中完成了换装工作,而“鸟海”号直到1944年被击沉时也没有换装氧气鱼雷,而她恰恰是是最先进行鱼雷试射的日本军舰。各级重巡洋舰装备鱼雷发射管的数量有所不同,“高雄”级、“妙高”级各舰装有4座四联装发射装置,共16管;“最上”级(最上级于战争爆发前换装8寸主炮,摇身一变成为重巡洋舰)、“利根”级各舰装有四座三联装发射装置(改造后的90式1型发射装置),共12管;“古鹰”级、“青叶”级各舰装有2座四联装发射装置,共8管。
在日本海军中,轻巡洋舰通常担任驱逐舰构成的水雷战队的旗舰,负责领导、指挥驱逐舰发起鱼雷攻击,应该说是最有资格换装氧气鱼雷的,但奇怪的是,日本人对轻巡洋舰的换装工作并不积极,在1940年只为“阿武畏”、“那珂”和“川内”号换装了氧气鱼雷,用2座四联装发射装置换下了原有的4座8年式双联装发射装置。在1941年到1944年建成服役的“阿贺野”级轻巡洋舰都装备了93式氧气鱼雷,有2座四联装发射装置,共8管。在战时,只有1944年为“长良”号和“五十铃”号换装了2座四联装发射装置。除此之外,只有“北上”、“大井”号接受了重雷装舰改造,其它轻巡洋舰都未换装氧气鱼雷。
作为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驱逐舰是日本海军进行雷击作战的主力,最早装备氧气鱼雷的日本驱逐舰是“阳炎”级。从1940年开始,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水雷战队的一等驱逐舰开始陆续换装93式氧气鱼雷,新建的驱逐舰都直接装备了氧气鱼雷,如“夕云”级、“秋月”级、“岛风”级和“松”级。1941年,“朝潮”级接受了换装氧气鱼雷的改装,1942年则是“初春”级、“有明”级和“白露”级。较老的“吹雪”级驱逐舰也接受了改装。各级驱逐舰的装备数量也各不相同。“阳炎”、“夕云”、“白露”、“朝潮”级各舰都装有2座四联装发射装置,共8管;“秋月”、“松”级各舰装有1座四联装发射装置,4管;“有明”级装有2座改造后的90式三联装发射装置,共6管;“初春”级和部分“吹雪”级装有3座改造后的90式三联装发射装置,共9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部分驱逐舰上还装备了鱼雷再填装机构,并装有备用鱼雷,能够在战斗中进行二次鱼雷攻击。
在所有装备93式氧气鱼雷的水面舰艇中有3艘重装雷击舰非常引人注目;她们就是“球磨”级的改进型“北上”号、“大井”号和丙型高速雷击舰“岛风”号。她们都是日本海军重视雷击战地极端产物,其雷击能力只能用“变态”来形容。最初有3艘“球磨”级轻巡洋舰被列入重雷装舰改造计划,还包括了“木曾”号,但只有“北上”、“大井”完成了改装。“北上”号于1941年8月24日入坞改装,12月17日完工。“大井”号于同年10月15日开工,12月30日完工。在改造工程中,两舰拆除了舰体中部的武器和设施,加装了突出于两舷的鱼雷发射装置平台,安装了10座92式3型发射装置,每舷5座,共计40管,单舷鱼雷齐射能力达20枚,这在海战史上式空前绝后的,纯粹就是一个巨大的海上鱼雷仓库。舰上的鱼雷射击控制系统也得到了全面更新。两舰被编为第9战队,准备对预想中的美军主力舰队进行一次饱和性的鱼雷突击。至于“岛风”号是完全按照进行高速鱼雷突袭而设计的,75000马力的强劲动力使这艘排水量超过2500吨的驱逐舰能够达到39节的高速,而其装备的3座五联装发射装置更赋予了她单舷齐射15枚鱼雷的能力,这一指标在二战各国驱逐舰中式独步天下的,堪称是二战中雷击能力最强的驱逐舰。“岛风”级原本计划大批建造,但由于造价高昂、技术复杂以及战争形势的变化(主要是当时日本的舰用柴油机和焊接技术不过关),最后只建造了1艘。尽管这3艘舰都具有强大的攻击能力,但太平洋战争已经是一场被航空母舰和飞机主宰的战争,当她们走上战场,却面临着没有用武之地的尴尬。
可以一次单弦齐射15枚鱼雷的岛风号驱逐舰,其饱和攻击火力和日后苏联海军巡洋舰几似
与水面舰队的情况相似,日本海军潜艇部队也在氧气鱼雷入役后纷纷进行了换装。95式1型及2型鱼雷曾广泛装备于日军各型潜艇上,包括“海大”型VIA、VIB、VII式远洋潜艇、“巡潜”II、III式潜艇、甲型、乙型、丙型各式潜艇和特型潜艇(伊-400型),而以“吕”、“波”开头的小型潜艇也有不少装备了95式氧气鱼雷。通常,大中型潜艇装备6具鱼雷发射管,特型潜艇装备8具,而小型潜艇装备2-4具。97式和98式鱼雷则装备“甲标的”等微型潜艇,通常只有2具鱼雷发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