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第六日》(2000)中的Whispercraft直升/固定翼机
Whispercraft
第六日 The 6th Day (2000)
“第六日,上帝按照他的样子创造了人类”,而在未来,人类的科技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样子复制人。2000年上映的电影《第六日》讲述的就是这个发生在未来的故事。
《第六日》这部影片是阿诺德·施瓦辛格演艺末期的作品,美国哥伦比亚三星公司于2000年出品。故事讲述的是在未来,人类科技的技术已发展到可以任意克隆任何生物,甚至包括人类本身的地步,不过克隆人类仍然被宣布为非法行为。但是仍有人痴迷这项技术,这些人除了执著追求探索的科学家,当然还有希望维持永恒生命的资本家。而主人公亚当·吉布森(由阿诺德·施瓦辛格扮演)就成了资本家对金钱和生命的无限贪婪所波及到的受害者。有一天亚当回到家中,却惊异地发现有一个同他一模一样的“克隆人”已经霸占了他的家。正在亚当惊疑之际,一伙人却开始追杀他。阿诺德所扮演的亚当·吉布森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找出究竟在他背后的阴谋是什么,才可以夺回属於他的生命和他最爱的家庭。然而在他探寻和躲避追杀的过程中,他失去了家庭、事业、朋友。到最后主人公知道了所有的真相后才意识到自己才是亚当的克隆人,自己从一开始就一无所有……
本片是由动作巨星阿诺德·施瓦辛格自制自演的当年度巨片,题材取自当时热门的克隆人话题,片中不但展现出阿诺德保持完美的肌肉,更有他一贯精彩的打斗动作,成为其重返科幻动作片的力作。
电影《第六日》中“双X”包机公司的Whispercraft可转换直升/固定翼飞机
Whispercraft可转换直升/固定翼飞机可以利用两片旋翼旋转以完成垂直起降,巡航状态则将两片旋翼分别固定在机身两侧作为机翼使用
《第六日》这部影片为了描绘未来世界的场景,塑造了一种全新的飞行器——Whispercraft直升/固定翼机。
Whispercraft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波音公司采用CRW(Canard Rotor/Wing,鸭翼-旋翼/机翼)概念的X-50“蜻蜓(Dragonfly)”,飞行方式能够在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间进行转换。
在影片中,Whispercraft在起飞、降落和悬停时,飞行方式与直升机相同:飞机发动机通过减速器将功率输出以驱动双叶螺旋桨旋转,为飞机提供升力。而抗自旋扭矩则通过类似于MD500无尾桨直升机的NOTAR(NO TAIL ROTOR,“无尾桨”)系统实现——风扇向尾梁内部提供低压气流。气流从尾梁的长缝中喷出,与旋翼尾流汇合形成环量,产生平衡反扭矩的侧力。尾梁内未喷出的空气流向尾部,从可控制的喷气锥直接喷出,以提供航向操纵推力。
完成起飞后,Whispercraft可以在空中将两片旋翼分别对称固定在机身两侧后掠位置,转为以机翼方式提供升力,而发动机则直接输出推力令飞机前行,使Whispercraft能够像普通飞机一样巡航飞行,以获得比直升机高得多的速度。同时为了更好地控制飞机的俯仰操作,机身前端在巡航飞行状态或放出鸭式仰角发生器,作用类似于鸭翼,起到对飞机俯仰方向的控制作用。
电影中的Whispercraft飞机全尺寸道具模型
为了完成影片的拍摄,《第六日》剧组共制造了两架原尺寸道具模型,不过只有一架在影片拍摄完成后保留了下来,存放在莫哈韦(Mojave)的汉森斯机库(Hansens" hangar)
Whispercraft飞机座舱布局
Whispercraft可转换直升/固定翼飞机图纸
而这一概念,就是波音公司提出的CRW(Canard Rotor/Wing)——鸭翼-旋翼/机翼转换技术。而这一概念目前实现的原理试验机X-50“蜻蜓”。
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开始共同寻求一种成本低廉且生存能力强的垂直起降飞行器,以支援在分散在沿海或城市中的地面部队。为了满足要求,麦道公司开始了一项名为CRW的概念研究。新的CRW不需要任何地面支援设备就能够完成任一地点的垂直起降,同时具备以375节速度巡航飞行的能力。
不久后,麦道公司被波音购并,CRW概念的研究工作自然也转到了波音门下。1998年6月,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和波音公司签订了一项2400万美元的协议,制造CRW概念飞机。波音的鬼怪工厂(Phantom Works)通过37个月的努力,制造了这种新技术的概念验证机——X-50A“蜻蜓”。
波音公司的CRW技术验证平台X-50A“蜻蜓”无人机
采用两叶螺旋桨切换为平直翼的双叶方案CRW作战飞机方案
2003年12月4日上午8时10分,波音公司的X-50A概念验证机在亚利桑那州的美国陆军尤马(Yuma)试验场成功完成了首次悬停试飞,悬停时间为80秒,高度12英尺。完成悬停后,X-50A开始盘旋并降落,成功结束了试飞。不幸的是在2004年3月23日,第一架——也是唯一的一架X-50A因控制交叉耦合而坠毁。
2005年11月4日,第二架X-50A飞机制造完成并开始投入试飞,并在12月完成了两次成功的试验。这些试验成功地验证了硬件和飞控系统。2006年第一季度,第二架X-50A原型机完成了11次试验,研制工作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然而在2006年4月12日,第2架原型机也同样坠毁了。随后的调查显示飞机的机身受到了严重的气流扰动,在两个方向的空速发生叠加而且机翼仍处于旋翼的旋转工作状态时,飞机会产生一个难以恢复的抬头力矩,直接导致了飞机失控坠毁。这也使得DARPA于2006年9月决定终止这项计划。
不过CRW概念并不仅此一项。CRW中的“C”仅仅代表鸭翼,这只是麦道/波音解决这种飞行器在巡航状态的俯仰操作和支持转换飞行的一个手段。而这个概念的核心仍旧是“RW”,也就是可转换状态的旋翼/机翼系统,这一系统的想法简单而巧妙,因此其他公司也有类似的方案。麦道/波音的X-50A CRW飞机是两叶方案——两叶螺旋桨切换为平直翼;以此构思其实可以类推出三叶方案——三叶螺旋桨切换为三角翼;以及四叶方案——四叶螺旋桨切换为X翼。
三叶螺旋桨切换为三角翼的三叶方案代表作是休斯公司的“Rotor Wing”。该方案的机翼由一个可旋转的三角翼构成,三角的尖端突出形成旋翼叶片/机翼。在起降状态时飞机的三叶机翼旋转提供升力,不过旋转的驱动是通过“桨尖喷气”实现的。桨尖喷气在桨叶内通过管路向翼尖输送高压压缩空气,压缩空气从翼尖向后喷出,就可以推动桨叶转动。
采用三叶螺旋桨切换为三角翼的三叶方案休斯公司战场运输机
由于桨轴不是驱动轴,旋翼转动没有反扭力,所以不需要尾桨。而“桨尖喷气”技术是休斯公司的长项,这一技术后来也被波音公司的X-50A继承。飞机完成垂直起降后,旋翼固定为一个桨叶朝前状态形成三角翼的前缘,另两个桨叶则分别在两侧组成三角翼。采用类似的概念的还有Ryan/Girard heliplane和Ryan/Lockheed F-104 VTOL。这两者的方案更为极端,巡航状态的机翼就是一个纯三角型升力面,垂直起降时这个升力面的三个角能够偏转,整个三角盘开始旋转以提供垂直起降时所需的升力。
四叶螺旋桨切换为X翼的四叶方案代表作则是西科斯基的X翼(X-Wing)。在20世纪80年代,西科斯基和美国国防部以及NASA合作,研制 X翼研究机,其基本思路是机顶的X形机翼可以在直升机状态下旋转,产生升力;前飞达到一定速度后,X翼锁住固定,作为机翼使用,飞机转入固定翼状态。然而采用刚性的单旋翼作为前行桨翼工作时如何解决非对称升力的问题,西科斯基采用独特的环流控制旋翼(circulation control rotor,CCR),将发动机压缩机后引出高压气流,通过宽大的桨叶内的管路,像吹气襟翼一样,向桨叶后缘开缝襟翼吹气。吹气襟翼在下垂的襟翼表面喷吹高压空气,加速机翼上表面的气流流动,使机翼达到超过实际空速下能够产生的升力。环流控制桨叶根据桨叶在圆周运动中的不同位置,控制开缝宽度和吹气强度,控制升力的增减,以补偿非对称升力。
采用四叶螺旋桨切换为X翼的四叶方案的X-Wing作战飞机
为了验证这项技术,1984年,西科斯基得到NASA和DARPA的合同,以S-72直升机为基础改装为X翼系统验证机。1987年12月2日,该机被指定名称为S-72X,开始了它作为单纯固定翼飞机的首次飞行,评估没有旋翼下的飞行特性。以这种外形,它最后达到了301英里/时的平飞速度。据估计,当它以固定X翼形式测试时,在196英里/时的速度下旋翼停转,设计旋翼停转的极限速度为518英里/时。该计划在1984年到1988年间曾名噪一时,不过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该项目最终还是被取消了。
其实无论是2叶/平直翼、3叶/三角翼还是3叶X翼,原理上是相同的,就是采用宽弦刚性桨毂可锁定的两用旋翼/机翼,来有效融合直升机的垂直起降和固定翼飞机的高速度两方面特点,但是和普通直升机及固定翼飞机相比,这种飞机的悬停和非常规机动性能还是受到一点损失的,有可能垂直性能不如直升机、水平性能不如固定翼飞机。
而这其中最大的技术问题还是转换飞行期间的飞行控制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失事。而且转换飞行也有速度和高度的限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转换的。在战斗中,这个转换时间和高度、速度的要求给战术动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升力机制的转换几乎只能在接战前完成,这对于这种类型飞机的性能发挥是个很大的限制。现在X-50和S-72X极不顺利的试验情况和状态都为这种技术蒙上了阴影。
而电影《第六日》,则为我们、为医学和克隆技术、为这种旋翼/机翼转换技术概念描绘了美好的前景,采用可转换的两用旋翼/机翼技术的Whispercraft几乎已经能够像出租车一样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这一天本该更早来临。
西科斯基的X-Wing技术验证平台S-72X试验机
电影《绿灯侠》(2011)中的YF-32原型战斗机
YF-32
绿灯侠 Green Lantern(2011),其实也是长久以来的积压欠账。后来在微博上看到好友发的一组截图中出现了奇怪的无人机(也就是Ferris Aircraft X-97 UCAV),得知是绿灯侠中的无人机,因而特意去看了。
这里面最有趣的还算是电影中Hal之父——Martin Jordan所试飞的Ferris Aircraft YF-32试验原型战斗机。对于这种飞机,Paul Ozzimo说他想做一种融合了F-20、F/A-18以及其他DARPA在上世纪80年代会偏好的东西。说老实话,我认为很成功。
飞机是用F-5战斗机改的,整机一共改了两架,另外还制作了一个机头用于拍摄其他镜头——应该就是Martin Jordan牺牲那一段。
视频截图:
Patch,设定得挺全面
以F-5系列为基础发展的次世代型号可谓五花八门,毕竟F-5作为国际通用战斗机,有一定的销量基础。而且成本低廉,技术可靠。
改外倾双垂尾:
近些年来引起最大争议的就是伊朗的“闪电”Saeqeh-80,伊朗自行设计制造的单座战斗机,基于美制F-5,主要改进要点是外倾双垂尾布局。首架原型机于2004年7月首飞成功,2006年9月6日服役,并参加代号"Blow of Zolfaqar"的军演。之后2007年9月20日两架原型机飞越Tehran"s Mehrabad机场上空作展示。
垂直尾翼及方向舵的功能就是提供航向稳定和操纵能力,F-5作为单垂尾战斗机已经服役多年,其单片垂尾完全能够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和操纵性。从这个角度来讲,伊朗Saeqeh-80并没有进行包括——机头加大、推力增加、改变截面进气口、加大后掠角——这类需要增强航向控制能力的改动,那么起到的作用恐怕只是看上去比较帅。
不仅如此,两个垂尾增加的重量不可忽视,更何况是在尾部这个力臂大的位置,对飞机重心位置影响很大。但是Saeqeh-80从外表上看不出机头增加了必要的、如此重的设备。无论怎样平衡这部分重量,都将造成全机重量激增,如果发动机不变则性能堪忧。
至于隐身是谈不到的,舍本求末。
不过影片中的YF-32是类似于YF-23的V尾,两片尾翼和其他控制面共同完成姿态控制,重量可能略有减轻,对隐身性是真的有积极贡献。总体可以说还不错。主翼及控制面-V尾基本是沿袭YF-23的,可行性高、技术也有所积累。再加上两者都是诺思罗普的作品,这个设想很合理。
改单发中推:
著名的F-20“虎鲨”。1982年8月30日首飞成功。发动机由2台通用J85-GE-21B 涡喷发动机改为1台通用F404-GE-100涡扇发动机。
F-20是战斗机黑手党理念的贯彻者——重量至轻、动力至强——为格斗而生的超级运动型战斗机。好飞机,好思路,只是无奈生不逢时,最终产量只有3架。
至于影片中,改装的发动机是F-16用的F110,这是真正 “All Engine No Fuel”~全发动机不要油的典范。
PS:结尾看得我泪流满面,洛克希德立功了!F-35拯救全宇宙!在这里不剧透了(2011年的片子也不用剧透啊 XD )
美剧《神盾局特工》的六发串列双翼布局CXD-23“The Bus”
神盾局特工 Agents of S.H.I.E.L.D. 第一季第一集 出现的串列双翼布局 六发C-17——CXD-23 “The Bus”
剧中记得称作:“世界最好的大巴”。
类似多复制一份C-17的外翼段然后插尾巴上。设定略简单粗暴,既不出格也不太合理,说到底这个设计可能是CG成本比较低而已吧。
@MisoraP :“座艙是以747爲基礎,然後在裏面多加上幾盞小燈泡以此顯得比較高科技”
所以油门只有四个XD
首页图和下图是abc剧摄,较清晰:
以下图为视频截图:
串列双翼这个话题是相当有意思的,有时间的时候我好好写写。
对于影片中——串列双翼、有平尾、上单翼运输机——这个构型最接近的是鲁坦大师的Model 133-4.62,Advanced Technology Tactical Transport (ATTT) ,先进技术战术运输机。
Model 133-4.62 ATTT是在DARPA领导下的短距起降先进运输机项目,Model 33 N133SC是一架62%缩比验证模型,1987年12月29日首飞成功。
此外,苏霍伊的S-80——常称作苏-80运输机也是串列一翼半+平尾的布局。
不过对于影片中的构型,机身没有加长而直接在尾巴上插上一对机翼实在太粗暴了,严重影响了升力焦心和重心关系,飞行能力堪忧;更不用说前后发动机的干扰问题了。
糟糕的设计。其实从成本、还原难度和设计综合考虑,可以搞一个C-Wing布局的C-17
转几张 @Fighterman_律澪美学研究 发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