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4 瞭望
泰国前总理英拉5月23日向军方报到被扣留的消息,让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政变中的泰国军方。5月22日发生的军方政变,为泰国政变史上自1932年来的第19次政变。不少人为此欢呼,也有人唏嘘这是民主的倒退。
“平咳”
历经19次政变的泰国军队早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政变模式。自上世纪70年代起,泰国的政变军人就懂得,政变后不可立即成立军政府,而是要组建一套过渡班子,最好再指派一位过渡政府总理。
陆军司令在政变的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维持和平委员会”,自己出任委员会主席。下一步如不出意外军方会指派总理,负责修宪、组织大选事宜。近几次政变历史表明,泰国的政变军人并不恋权。
不过,与以往政变军人直接瞄准政府不同,这一次的政治危机并不是以看守政府为重点,而是以反对派“黄衫军”和现政府支持者“红衫军”为核心斗争双方。看守政府和执政党为泰党幕后指点“红衫军”,民主党等反对党则在背后为“黄衫军”摇旗呐喊。如此多控制对象,军人通过常规政变方式难以一揽子收入囊中。
于是,军人在政变前两天宣布实施军事管制,即发布戒严令。把各方都稳住后,军人开始组织各方参加所谓的七方会谈,不仅把执政党、反对党、“红衫军”、“黄衫军”和看守政府叫来参与,而且还邀请独立的选举委员会和上议院。军方明知各方不会妥协,依旧谈了整整两天。在谈判破裂后,军方随即收网,下令士兵进入会场,把与会人员全部控制。这样一来,各派政治势力全部被军方圈在笼中,而后再宣布政变,不动一兵一卒,平息政治斗争事态。持续半年的街头政治斗争在一夜之间也似乎恢复平静。
从短期看,政变作用明显。在武装的威慑下,一些激化的矛盾会逐渐消失。由于一些重要政客和集会组织者已经下落不明,各政治派别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失声,给泰国纷扰多时的政坛创造一段平静的窗口期。这好比是“用了一剂药来镇咳”,泰国至少在短期内会过上一段“不咳不喘”的消停日子。
“偏方”
但泰国政治观察人士指出,以政变“平咳”是一剂“偏方”,而且是“猛药”。
“咳”,只是泰国这轮政治危机的表象,它的深层次根源,是制度上的缺陷和新旧思维的“对冲”。自他信·西那瓦迈入政坛,泰国政治出现了以他信为核心的革新派,他们主张以新思维执政,主张弥合社会区别和阶层差异。这一思维原本无可厚非,但他信在操作过程中损及中产、精英和财阀的利益,致使中产起身起义,和得到实惠的草根势不两立,成为以“黄衫军”为民间代表、民主党为政治代表的保守派势力。两大势力对撞,才是矛盾的根源。
泰国分析人士指出,军方治得了动荡的“标”,治不了动荡的“本”。政治动荡是泰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西方民主制度后累积至今的旧疾发作,还得靠政治手段来解决。军人干政,或许多半无功而返。
泰国军方曾在2006年9月19日发动反他信政权的政变。但2008年的选举,他信集团获胜。从2006年政变,到2008年政变后第一次选举,反他信集团的人和军人势力联手搞了两年的大动作,努力付诸东流而毫无成果。泰国军方后来承认,误判了政变的效用。
“伤身”
“偏方”虽然能治一时症状,却未必能治根本,甚至还会伤及“体质”。
泰国人一直自称民主。2008年“黄衫军”冲击总理府、占领总理办公室时,其领导人曾告诉笔者,“人民想要总理府,就可以占领总理府,这就是泰国的民主,比美国还民主”。后来,历届政府都自称是“民选的政府”,红黄两派也自称是“民主的斗士”,法院和选委会也是民主不离口,甚至连政变军人也称,是为了泰国的民主化。
不少泰国媒体警告,这些年的政治动荡正是因为泰国人“太相信民主”。泰国人一直相信靠民主手段可以化解危机,靠选举来解决矛盾。但事实证明,选举非但没能消除芥蒂,相反,燃起仇恨与怨愤。他信集团牢牢把控着占选民人口七成的草根选民,无论如何选举,他信集团都可以做到“百战不殆、百选不败”,乃至于反对派自嘲:“我们用民主选出了独裁者。”
泰国观察人士指出,当国家民主政治架构扭曲、变形,进而定型到一个无法自我解脱的状态,而民主本身的功能又无法修复这一变形的僵局,就催生出政变。当政治的道路上所有的路都被堵死,军人就开始活跃。所以,不少泰国人对22日的政变表示欢迎,认为只有军人政变才能“先破后立”。
但结果恐怕是“易破”不“易立”。只要革新与保守的争论依旧,泰国的政治斗争还会被吸入到周而复始的漩涡中去。政变终究左右不了选民心中的两派民意,依旧解决不了政治体制的缺陷和民主的局限性。政变本身,就是一种“伤身”的“疗法”。它对“体质”的伤害,也许远远超出它“镇咳”的功效。□(文/凌朔,《瞭望》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