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级(877型),这一名声遐迩的基洛级常规潜艇于1974年就开始了研究设计工作,“红宝石”设计局设计,科尔米利增为总设计师。俄罗斯资料有的将其列为第4代常规潜艇(第1代是W级和Z级,第2代是R级和F级,第3代是T级),也有资料将其列为第3代,而将拉达级(677型)列为第4代。T级(641Б型)是在F级(641型)基础上的改进,战术技术性能相近,可以将其同列为第2代。而K级比T级和其以前所有的各型常规潜艇在技术和武器配置上都大有改进,可以列为第3代。
877型的主要战术技术要素
K级主要用于内海和远洋对敌潜艇进行作战,同时也担任攻击敌水面舰艇和商船的任务。这是一型比T级潜艇作战能力更强、航速更高、水下和通气管航行状态时的机动性更好、艇的物理场也有显着降低的大型攻击型常规潜艇。
水上排水量2300吨,水下排水量3040吨(储备浮力32%);最大长度72.6米和73.8米(批产的最后8艘),最大宽度9.9米,正常排水量时平均吃水6.2米;2台柴油发电机组,2(ДЛ42MX)X1000千瓦和2(30ДГ)X1500千瓦(批产的最后8艘),主推进电机,1(ПГ—141和ПГ-165)X5500马力,1台经航电机(ПГ-166)X190马力,备用推进电机1(ПГ—168)X102马力,单桨:水上航速10节,水下最大航速17节和19节(批产的最后8艘);3节时水下续航力400海里,通气管状态7节时,6500海里(装超载燃油)。极限下潜深度300米,工作下潜深度240米,自给力45昼夜。武器:首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6具,其中的2具用于发射线导鱼雷。尾部没有鱼雷发射管。对空导弹“箭—3M”型或“针—1”型,可携带6枚。艇员57人。
艇型和总布置
K级为水滴型艇型。但和所有的俄罗斯潜艇一样仍保持了传统的双壳体结构、大储备浮力、小分舱的舱室布置形式。虽然采用了水滴型艇型,但是“双壳体、大储备浮力”这个“尾巴”还是留着。俄罗斯海军坚持双壳体,是因为舷间空间的主压载水舱,在艇失事和有战斗损伤时,仍能提供浮力,保持水上状态的不沉性,可以说这是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水滴型艇型,直到第4代的拉达级才开始采用“单壳体和小储备浮力”的水滴型艇型。
艇内共分6个舱。第1舱—鱼雷舱。首蓄电池组为446型蓄电池120块,在舱的下层。第2舱—中央指挥舱。集中布置武器和航行控制设备的中央部位在舱的上层。一些主要的潜艇系统也可以在中央部位控制。中央部位是与其他舱室水密隔开的,指挥人员有较好的工作环境。第3舱—住舱,尾蓄电池组(同首组)在舱的下层。第4舱—柴油发电机舱。第5舱—推进电机舱。第6舱—尾舱。经航电机,尾舵传动装置等均在本舱。K级取消了尾部鱼雷,没有尾鱼雷舱。
首水平舵安装在离指挥室稍前的甲板上,可以收放,而不象K级以前的常规潜艇首水平舵布置在靠近艇的首端。一般的水滴型艇型,则采用围壳舵。尾操纵面不是十字形,而是T字形,垂直舵位于艇尾的下部。对水滴型潜艇这也是少见的。舷侧的流水孔不多,而且是长孔型,主要是为了降低流水孔的阻力和噪声。
水滴型艇型,单桨,电力推进
和以前所有的苏联常规潜艇相比,K级的战术技术性能有较大的提高,在艇型设计、采用线导鱼雷和降低噪声方面都有一些“突破”。艇的集中控制和自动化水平也有所提高。
这里把“突破”加上引号,是因为美国人早已采用了水滴型艇型,大直径的单桨和电力推进方式,就是苏联也早已在V—1型核潜艇上采用了水滴型和大直径的单桨,只不过在常规潜艇上直到K级才迟迟得以实现。
1、采用“大青花鱼”的艇型,也就是水滴型回转体的艇型。在K级以前,苏联研制了9型非核动力潜艇(柴电型和AIP型),即W级、Z级、G级(弹道导弹潜艇)、R级、F级、T级、J级(飞航导弹潜艇)和AIP型的Q级和617型。这9型潜艇没有一型是水滴型艇型的。其实,在1973年建成T级首艇以前,V—1型攻击型核潜艇就已采用了水滴型艇型。V—1型的首艇于1963年就已开工,而10年后的1974年才开始了K级艇的研制,1976年才批准其技术设计。
为什么常规潜艇迟迟不采用水滴型艇型,这可能与当时苏联海军在考虑常规潜艇下一步的技术发展方向时十分慎重有关。美国的潜艇早就摒弃了常规潜艇常用的艇型,而V—1型采用水滴型艇型却是经过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下不为例”的特批的,当时用于常规潜艇尚无先例。
水滴型艇型是最适合水下航行的艇型,但是否也适合需经常在近水面状态(通气管航行状态)进行充电和比核潜艇有较多的水上航行状态的常规潜艇呢?虽然最后K级的艇型采用“俄罗斯式”的水滴型艇型,即不采用单壳体而是双壳体、大储备浮力的模式,估计是在充分分析了各种利弊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2、采用大直径、低转速、低噪声的单桨。从流体力学的观点看,水滴型的锥形艇尾形成的流场对单桨螺旋桨的工作有利。可以选取较大的螺旋桨直径,降低桨的转速,有利于提高螺旋桨的效率,提高航速,降低螺旋桨噪声。
K级以前的9型潜艇除617型外,没有一艘是单桨的,这都和当时这些潜艇没有将推进功率集中到一根轴上有关。象Z级、F级和T级甚至采用了3轴、3桨,总功率是2X1350+2700=5400马力(617型的1台蒸汽燃气轮机就有7500马力)。为了实现单轴、单桨,就必须摒弃柴电潜艇的直接推进方式。
3、采用电力推进方式,单轴、大功率推进。电力推进方式用于充电的电机和用于推进的主电机是分开的。柴油发电机组用于发电(可以是直流,也可以是交流的,交流的则需整流),通过主控制板向推进电机供电和向蓄电池充电。
K级有2台柴油发电机组,可在水上状态和通气管状态下工作。推进电机的功率有5500马力,而K级原配的柴油发电机组(ДЛ42M)只有1000千瓦,2台也只有2000千瓦(2700马力),充电能力嫌不足。到批产的最后8艘才改为30ДГ型,2台共3000千瓦(4000马力)。
这3项技术措施,都是K级以前的常规潜艇没有采用过的。K级也因此获得水下19节的高速(F级只有16节,T级更低,只有1.5节)。采用低噪声螺旋桨,加上其它降噪措施,艇的噪声也大为降低。
武备和观导设备线导鱼雷
K级只在首部有6具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其中的两具用于发射线导鱼雷。在K级以前的常规潜艇上都没有装备过线导鱼雷,这可说装线导鱼雷是在武器装备上的另一“突破”。K级装备的是ТЭСТ—71M型线导鱼雷。
K级共可携带18枚鱼雷(6枚在管中,12枚在架上)或24枚水雷,有快速装填装置。鱼雷有СЭТ—65Э型、53-65K型和УСЭТ—80K型。СЭТ—65Э是双平面声自导鱼雷,53-65K是尾迹声自导鱼雷,而УСЭТ—80K为尾迹声自导+双平面声主动自导鱼雷。这些都是装备于其它多型潜艇上常用的。而线导鱼雷ТЭСТ-71M则尚未见装备于其他型号的潜艇上。
俄罗斯的线导鱼雷研制起步较晚,其战术技术性能尚不及美国的线导鱼雷。在ТЭСТ—71型前的线导雷为ТЭСТ—68型,29节,射程14千米。另有资料介绍,949型(奥斯卡级)潜艇可以发射ТЭСТ—3型,这是在ТЭСТT—71型基础上研制的一型线导鱼雷,但尚未见俄公布其战术技术数据。ТЭСТ—71M则是ТЭСТ—71的出口型。
ТЭСТ—71型是在СЭТ—65型基础上研制而成,采用银锌蓄电池的反潜电动鱼雷,速度40节时,射程15千米;25节时,射程20千米。其放线长度将近20千米,在鱼雷和潜艇上都有线盘。
无论是直航雷或是声自导雷,都是发射后就不管的,靠鱼雷驶向目标或由鱼雷自己寻的,命中目标。而线导鱼雷则在发射后,潜艇是要“管”的,潜艇通过导线传输指令将鱼雷导向目标。线导鱼雷的制导方式是线导加末段声自导。潜艇通过导线传送控制雷的航向、航速、航行深度及姿态等指令,而鱼雷也通过导线向潜艇传回鱼雷自身的工作状态、位置、运动姿态及攻击目标的方位、距离和干扰情况等信息。线导鱼雷配备有不同于一般直航雷或自导雷的射击控制系统,它能根据目标和鱼雷的运动情况,向鱼雷发出指令,引导鱼雷命中目标。
通过导线向鱼雷发出的指令,不受外界的干扰,因此线导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命中概率比自导雷高。这是线导雷最大的优点。但使用线导雷限制了潜艇在攻击过程中的机动能力,这是在使用时应加以注意的。如果线导失控或导线断开,线导雷仍可以用其声自导程序完成攻击过程。
研制线导鱼雷和射击指挥系统,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迄今我们尚未发现在俄罗斯其它型号的潜艇上装备有ТЭСТ—71型线导鱼雷。K级的鱼雷射击指挥系统为“鳗鱼”型(Муреиа)。
除鱼雷外,K级还装备有“箭—3M“型或“针—1”型肩扛对空导弹,可携弹6枚,贮存在指挥室围壳后部的一个弹药箱内。
K级的作战情报指挥系统为“节点”型(MBY-110ЭМ)。比起其他几型常规潜艇来,水声设备有了加强,装备了“卢比康”(МГК—400M)声呐。这是一种低频低声波,搜索距离较大(最大可达200千米)和在目标分类方面有较强的能力,1976年才列装。此外,还有“梯形瀑布”(MPK-50)雷达,МРП—25型搜索雷达。苏联共有4型搜索雷达:“涌浪”(МРП—10)、“涌浪-M”(МРП—10M)和“港湾—П”(МРП-21A);而МРП—25是当时最新的一型。另外还有“安多加”导航系统,ПЗЙГ—8M对空和导航潜望镜和ПК—8.5攻击潜望镜。
进一步降低艇的噪声
K级是当时苏联噪声最低的潜艇。西方曾将其称之为海洋中的“黑洞”。意思是外来的声波被“黑洞”吸收,反射不回去,而“黑洞”自己又不辐射声波。据称K级的噪声水平和海洋背景噪声相当。
为了降低噪声,采取了一系列的降噪措施。除了机械设备的减震降噪措施外,采用电力推进的低噪声单桨,大大降低了水下状态螺旋桨的噪声。艇的首端没有流水孔,首水平舵也偏后,靠近指挥室围壳,降低了摆舵和流水孔所形成的涡流及产生的噪声,改善了首部声呐的工作条件。此外,在第1舱也不布置振动和噪声较大的机械设备。在改装时,还换上了一些新的适于维修的低噪声设备。在降噪措施中,降低设备本身的振动和噪声才是“治本”。艇的壳体上还敷设有消声瓦。这在常规潜艇上也是不多见的(J级从第6艘起也有)。
K级的建造和出口
K级的首艇Б—248艇于1979年在阿穆尔共青城的列宁共青团造船厂开工建造。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也建造该型艇。K级艇也用于出口。出口艇在列宁格勒的海军上将造船厂建造。
K级在设计时就考虑到艇的现代化改装问题。其批产的最后8艘艇是按修改后的设计建造的。艇加长了2档肋骨的间距(2X600毫米),安装了功率更大的(1.5倍)柴油发电机,减震措施更加改善。主推进电机的转速也降低。此外,换上了约30件新的适于维修的低噪声设备。
Б—871艇是按877B型建造的,用喷水推进器取代了螺旋桨。
按877Э型建造了2艘。1艘于1985年入役,1986年6月提交波兰。另1艘Б—806艇,苏联则用于培训出口艇的艇员。
在877Э的基础上,又设计了2型改进设计型。一型是能保证在热带气候条件下作战使用的877ЭК型(出口型)。另一型是877ЭКМ型(出口改进型)。
但是877ЭК型没有建造。877ЭКМ型从1983年5月至1997年建造出口阿尔及利亚2艘、印度10艘、伊朗3艘、罗马尼亚1艘、中国2艘,共18艘。
在877ЭКМ的基础上又为中国研制了636型,从1989年至1995年9月建造了2艘。其中工厂号为No.01616AB的艇于1997年11月12日和工厂号为01327AB的艇于1998年12月2日先后提交中国。
在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建造的艇,下水后就沿内河航道运送到复役地点,并在该处进行国家试验后交艇。
按俄2003年公布的资料,到2001年12月俄海军的诸艇情况如下:
由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建造的Б-806*艇为877Э型,1986年入役,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役;Б—871*艇为877B型,1990年入役,在黑海舰队服役。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建造的877型艇均在北方舰队服役(括弧中为服役时间):
Б—401(1984);Б—402*(1984);Б—808*(1988);Б—800*(1989);Б-459(1990);Б-471*(1990);Б-177*(1991)共7艘。
在阿穆尔共青城建造的877型均在太平洋舰队服役:
Б—248(1980,2001年退役后报废);Б—260*(1981);Б-227*(1982~1984年转入波罗的海舰队,1997年转入预备役);Б—229(1983,2002年退役);Б-404(1983);Б—405*(1984,1998年转入预备役);Б—470(1985,1994年转入预备役);Б—439*(1986,2001年退役);Б—445*(1988,1997年转入预备役);Б—394(1988);Б—464(1990,1999年转入预备役);Б—494*(1990);Б—187(1991,1997年转入预备役);Б—190*(1993);Б—345*(1994)共15艘。
注有“*”号的15艘艇是西方资料报道现仍在役的。其中只有Б-439艇的服役情况和俄方当时报道的不同。
俄罗斯的K级潜艇是常规动力型攻击潜艇,它的武器装备有鱼雷、水雷。在新型的K级潜艇上,还装载了SS-N-27对舰导弹,追加装备的垂直发射系统也在研究中。
鱼雷,水雷及对舰导弹,都是由潜艇的鱼雷发射管发射的。K级潜艇共装备了6具鱼雷发射管,布置在潜艇的首舱内。潜艇的首舱自上而下分为三层,分别是鱼雷发射管舱,士官居住舱,蓄电池舱。鱼雷发射管在上部布置2管,下部并排布置4管,6具鱼雷发射管全部是533毫米口径的,上部2管可以发射线导鱼雷。
53-65K
TEST-71M
K级潜艇能装载、发射53-65K,SET-53M、SAET-60M、SET-65,TEST-71M、UTEST-71E六种鱼雷,最后一种鱼雷是TEST-71M的改进型。其中,71系列是线导鱼雷,其他是主/被动自导鱼雷。鱼雷若以主动自导方式工作,能首先探知并攻击安静潜航或静止状态的目标的距离是1500米。在改进了的软件支持下,可以齐射2条自导鱼雷攻击同一目标,而不会产生相互干扰。
鱼雷的装载量,发射管内6枚,鱼雷舱内有12枚备用雷共18枚。而当全部装载水雷时,每个发射管内装2枚,舱内有12枚共可装载24枚。
鱼雷的装载,不是通常从甲板上的装载口进入发射管舱,而是采取在艇首发射管之前安装特殊的装填装置,通过发射管由前往后装入到艇内的方法。
K级艇潜是俄罗斯最早装备自动装填装置的潜艇,能将再装填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到通常方式的几分之一,从而大大增加了在战斗中可发射鱼雷的数量。再装填装置的操作,可从指挥舱内的MURENA控制板,也可由鱼雷舱的操作板进行。
鱼雷射击必要的诸元,全部由多用途MVU-110型计算机自动输入。装载了改进的MVU-110EM型计算机的K级636型潜艇,能同时跟踪5个目标(自动方式2个,手动方式3个),对2个单独目标能同时发射各1发或最多同时发射6发鱼雷。线导鱼雷向目标的导引以及航路计算也都用这台计算机进行。ANDOGA航路系统具有将航迹曲线和现在位置的速度数据一起表示,在所定的航线上自动记载潜艇航向的功能。
K级潜艇有877和636两型,最大潜航深度877型是300米,而636型是350米,二者的作战深度均为240米。
K级潜艇的鱼雷发射装置为气动不平衡式,可在潜艇的潜望深度到作战深度范围内的任一深度进行鱼雷发射,最大发射深度240米,为目前采用气动不平衡方式发射鱼雷所达到的最大深度。
为此,在其发射系统设计及发射能量控制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技术措施。
所谓气动不平衡式发射原理,是指在发射鱼雷的过程中,鱼雷在发射管内运动时,前方受到相应于发射深度处的海水背压的作用。因而,在考虑发射鱼雷所需的能量时,除通常要考虑的给鱼雷及环形间隙内的海水提供动能、克服摩擦阻力及迎面阻力作功,提供回收废气中包含的能量外,还要提供克服发射深度处海水静压力作功所需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且该部分能量随发射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以这种方式发射鱼雷,发射深度和鱼雷的出管速度是影响发射能量的最主要因素。采用这种方式发射鱼雷,还有一个保证潜艇发射鱼雷时,实现无泡无倾差要求问题。即需要回收废气,保证鱼雷发射时没有空气泄露到海水中产生暴露潜艇的气泡,以保证潜艇的隐蔽性:需要回收定量海水,以补偿因发射鱼雷而失去的重量,保证潜艇发射鱼雷时不致过度纵倾,保证其操纵性。
鱼雷发射装置由发射管管体及管上机械、ГС-240空气发射系统,液压操纵系统、中央润滑系统,注疏水系统,发射控制系统等组成,快速装填装置也可认为是其组成部分之一。
ГС-240空气发射系统是鱼雷发射装置的核心,它由发射气瓶、发射阀、自动截面调节器组件,单向阀,自动截止仪,水深状态调整仪,泄放阀、无泡气瓶,通海气瓶及通海阀、启动阀,大气阀,气路互锁阀等组成。发射鱼雷时,根据发射弹道要求,通过发射阀将储存在发射气瓶里的压缩空气按一定规律送到发射管里,依靠压缩空气膨胀做功,推动管内鱼雷运动出管。当鱼雷在发射管内走完预定行程,即将出管之前,泄放阀开启,将工作后的废气回收到舱室里,同时回收定量海水进入舱室的无泡水柜,补偿失去的鱼雷重量。
K级潜艇的鱼雷发射装置,属于远程微机控制兼及手操发射的气动不平衡式鱼雷发射装置。当鱼雷处于待发状态时,远程控制装置通过MURENA-2系统控制台向发射管给出提供发射能量(如气动系统各气瓶充气等)指令,发射时,指挥舱向MVU-110EM控制台给出指令进行发射整个过程自动完成。
采用什么方式发射鱼雷,主要根据潜艇总布置,战技指标要求。鱼雷要求,使用要求及技术储备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俄罗斯潜艇通常惯于采用气动不平衡原理发射鱼雷,研制了最大发射深度30—240米的ГС-30一ГС-240系列发射系统。
ГС-240发射系统,由于发射深度变化范围大,能量控制困难,处理不当,将难以保证鱼雷出管速度的稳定。而要在大深度范围内都能保证完全回收废气和定量海水,尤其是当在240米深度发射时,需要在短时间内回收大量管内废气和海水,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必将引起舱室压力瞬间增高以及产生排气噪声,这将有损艇员健康,有碍潜艇的隐蔽攻击。
为此,K级潜艇鱼雷发射装置在发射能量控制和无泡无倾差控制方面,采用了一些新技术,在传统的气动机械控制基础上,利用深度传感器感受发射深度处的水深压力,以其控制缓冲调节器,控制发射阀开启速度,达到控制发射能量的目的;以其控制可变截面的节流挡板流通面积,控制废气和海水的回收量,对废气采取快速回收,缓慢释放的办法。这些工作,均已微机控制,自动实现,保证了在0—240米的大深度变化范围内,鱼雷出管速度的稳定性,实现了无泡无倾差发射以及避免了舱室压力的急剧增高。这些技术措施,使得K级潜艇的气动不平衡式鱼雷发射装置发射鱼雷的最大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40米,处于气动不平衡式鱼雷发射技术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