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郝子
来源:郝闻郝看
过去,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元宇宙。
自打Roblox、脸书、微软带元宇宙出道,它就0租金承包头条热搜,2个月时间,成为2021年10大热词,火到发烫。
这个“全真全息”的科技概念,要打通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次元壁”,让人沉浸其中,构造自己的精神世界,科幻又玄幻,因此被视为互联网科技的绝绝子。
1月16日,零售巨头沃尔玛低调入局元宇宙,要制造、销售虚拟的玩具、电子产品、家居装饰。
1月11日,媒体爆出,脸书(Meta)微软开打元宇宙人才战。
1月10日,腾讯收购游戏手机黑鲨,20亿+找元宇宙入口。
1月5日,高通宣布,将与微软合作开发元宇宙芯片,应用于轻型AR(增强现实)眼镜,有了PC时代“Wintel”一统世界内味儿。
再往前几天,国内的科技公司集体“秀肌肉”,用自己的方式恰饭“元宇宙”。
1、百度公布元宇宙虚拟城市“希壤”,致敬《头号玩家》的“绿洲”;
2、360要“顶层设计”元宇宙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拿捏定义权;
3、上海的VR设备公司YVR也对标大厂Oculus的Quest2,推出新头显DK1,同样是骁龙XR2芯片,手柄轻1/3,操作定位更精确,各种针锋相对……
一切皆可元宇宙的当下,科技公司还不能和它发生点关系,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
但概念越红,是非越多。
前有《三体》作者刘慈欣批评元宇宙高度致幻、极具诱惑,让人类放弃太空文明的星辰大海,会让人类固步自封、走向死路。
后有“钢铁侠”马斯克指责元宇宙是“营销流行词”,缺乏令人信服的建设。芯片巨头还摆出数据,称:算力要提高上千倍,才能普及元宇宙。
而元宇宙里X骚扰,媛宇宙迭出,各种炒作概念,拉人圈钱、卖课,虚拟地皮、球鞋价比天高……太多乱来、胡来,让人承受不来。
元宇宙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怎样的元宇宙?玩出梦想YVR创始人黄锋给出答案:国内还有数亿人没看过海,没做过飞机,登一次珠峰要100多万元,上一次太空要数千万元……让人们体会从未有过的美好,明白人间值得,这才是元宇宙该有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与之契合的是,12月29日,上海经济工作会议里提出:“引导企业加紧研究未来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相交互的重要平台,适时布局切入”。更早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VR等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重点”……
一句话:没有想象会僵化,只剩想象会退化,唯有想象加实践,才能进化,这样的元宇宙,赛道才不会急转直下。
纠偏
特别是现在,一切皆可元宇宙,理性和克制成为纠偏的法宝,避免元宇宙在故事和事故之间反复横跳。
用申万宏源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的话说:现在元宇宙市场炒作氛围很重,概念被无限地泛化,要辩证去看。
的确,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某个名词时,其内涵已经被空心化,参与者会将大量劣质、廉价的私货填充其中。这是偶像概念共有的命运。
之前,物联网、共享经济如此,最近,新消费品牌、社区团购如此,元宇宙也不能免俗。
这时,谁能解决元宇宙的关键问题,谁就能成为行业里的定海神针,屹立不倒。
按照百度副总裁马杰的说法:视觉、听觉和交互还是阻碍元宇宙发展的三座大山,硬件的技术挑战非常大。
例如,作为元宇宙入口的VR,NeO3虽然便宜,但延迟较高,手柄定位不准;Quest2联网很麻烦,手柄全靠电池支撑,画面清晰度较低……痛点、难点不少。
从PC、手机的发展路径看,只有硬件技术推动上层应用发展,市场需求才能普遍提升,而市场需求扩张,又反哺硬件技术持续进步迭代,形成“好者更好”的商业循环。
无疑,在元宇宙的初期,硬件是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光大证券分析元宇宙的关键,在于VR、AR迎来拐点,天风证券报告也指明元宇宙发展,必须VR、AR先行。
而专注于硬件的黄锋认为:VR是下一代的计算设备,这些技术不顶上,元宇宙的概念很容易被掏空。
再学术点说,Gartner“技术成熟曲线”就摆在那里。
90年代,VR技术经历第一波热潮,随后偃旗息鼓。2012年VR热潮重启,Oculus Rift、PSVR问世,2016年大量厂家开始自制VR设备,接着VR又遭遇寒冬,直到2021年元宇宙暴火,它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
按黄锋的话说,经历过市场几轮的毒打,这样的VR远远成熟于元宇宙,毕竟后者还在“期望泡沫”顶峰期,尚未经历“泡沫破灭”的冰河期。
所以,从2014年开始,黄锋就跑遍硅谷,笼络人才,用之前多年创业积攒的现金流“养育”YVR。
按照玩出梦想YVR首席科学家Frank(国际人机交互和计算机视觉领域资深专家)的说法,就像手机,有苹果也有华为,同理,VR不该只有美国的Oculus和Hololens,也该有中国自己的拳头品牌,所以他拉上伙伴回到国内,实践技术理想。
6年时间,这群归国的VR高手跑通硬件供应链,搞定高通的芯片、夏普的屏幕,同时,攻克3D建模、光学感应等难题,优化操作交互、设备重量等关键指标,降低硬件成本……这才有了自研的YVR眼镜第一代产品,保证4K高清,4小时续航。
按机构预测,2021年全球消费级VR头显销售将达1250万台,而到2023年,中国的相关设备出货量将达1050万台。YVR要抢夺这样的先机,抢占元宇宙入口。
这像极了11年前,移动互联网浪潮前夜,智能手机即将普及,小米利用产业链优势加速布局,力争上游。
按一位科技大拿的说法:元宇宙,长期不应低估其宏大的叙事,但短期必须“脱虚入实”、技术落地,VR、AR正是打开元宇宙大门的钥匙,它们不滑坡,元宇宙的办法才比困难多。
引爆点
是的,元宇宙也得相信逻辑,不迷信奇迹。就像管理学家德鲁克说的:先做对,才能做好。
最近的数据显示,大火的VR设备Oculus Quest2出货量已超过1000万,预计在明年Q3出货量超过2000万台。刚过去的跨年假期Oculus App第一次卫冕App Store榜首。
1000万是什么概念?苹果二代手机3G版iPhone就卖到这个数字。业内公认,它是行业的临界点,这代表VR被接受,且加速破圈。随之而来的2022年,形成飞轮效应,2000万台会比1000万台来得更快。
继续类比,2000万台达成,全行业高速发展。APP Store类似的生态就会在VR世界创生,相关的应用届时也将井喷。元宇宙可切入的场景会越来越多。
那时,无论是行业端、还是消费端,游戏、娱乐、社交、教育、电商等应用都轮番上阵,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同时,更多人接受逼真的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平行宇宙,催生出更多应用场景和生态,像上文所述,“反哺”硬件的销售和迭代。
只有如此,元宇宙体验感知升级,才能“避免撕扯概念的空洞,实实在在向前冲”。
按照黄锋预测,这一切并不遥远,但在我国,VR作为元宇宙敲门砖,未来2、3年还是先在行业端发力,重点在医疗、教育培训等行业。
比如,斯坦福大学开设VR课程,学生佩戴Quest2听课,帮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星巴克也通过VR帮助培训咖啡师,不浪费咖啡豆,使其熟练制作咖啡;麦当劳也在用类似的方法,教新手制作汉堡,不烫手,快上手。
由此,极客们参与其中,体验到VR的好,形成口碑传播、粉丝效应,让VR设备加速普及。
按产品大神俞军的定义:新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上述体验的差值做大,VR新价值就能开了超频,直接飞起。
为此,YVR眼镜第一代产品,已经根据国人鼻梁、瞳距、头围尺寸大幅改进外设,贴面部分不会弄花女士妆面,材质贴近肤质,更轻、更薄。不像Quest2“专为”欧美脸定制。
再比如,“眩晕感”一直是VR难以承受的“痛”,其本质是视觉与身体感官、动作有“时差”,导致大脑感知混乱。而像YVR眼镜则改进传感器、算法,将动作与行程画面“时差”缩短到30毫秒,高精度画面配合下,VR眩晕感大大降低。与之类似的,还有90赫兹刷新率的系统构架(提升极难,70赫兹已是不易),操作系统兼容安卓应用等等。
可见,即便经历3年“寒冬期”,国内元宇宙硬件也在一直升级“科技树”,大大缩小与Oculus等国际大品牌的差距,YVR团队的技术创新,甚至被芯片巨头高通点赞。
但国内还是急缺好的VR内容,即便Unity、Unreal引擎统一了开发模式,降低了应用开发成本,行业标准Open XR也建立起来,但一切刚刚开始。
没有像《节奏光剑》、《半衰期-艾莉克斯》的爆款应用,连AIPL(认知、兴趣、购买、忠诚)的营销流程都带不动,消费端普及VR任重道远。
为此,YVR还专门投资内容生态小伙伴,期望像索尼PS、微软Xbox那样带出自己的卡普空和Bungie——通过彼此加持,更早抢占消费端大众的心智思维。
至少,这样迭代进化、久经沙场的VR,已经满足《引爆点》的“环境威力法则(资本、技术环境成熟)、附着力要素(元宇宙概念带节奏)、个别牛人法则(国外Oculus,国内YVR、Pico)”三大要点,用它作为元宇宙入口,点燃其第一阶段,顺理成章。
就像天风证券分析师孔蓉说的:这些3D沉浸的硬件,是通往元宇宙下一阶段的关键。那之后,数字孪生等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全真互联网”才会落地。继而再发展几十年,才能实现元宇宙全真全息沉浸、超级云计算的无远弗届。
显然,刘慈欣担心的“高度致幻、极具诱惑”还很遥远,元宇宙还不是洪水猛兽。它的原动力还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要泯灭现实,也不是要放弃星辰大海。 当下最重要的是,元宇宙需要VR等更多实在的落地,点燃正能量,免得概念变坏,放纵太快,在强监管中“因锤尸挺”,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
2021元宇宙元年已经过去,它到底是一地鸡毛还是一片辉煌?2022见分晓!
这一次,您站哪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