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罗小澜
台湾作家罗智曾在一首诗里这样描述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你所待过的城市,都会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就好像你所爱过的恋人,都会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
相信每一个走出故乡的人,都曾感受过城市的魔力,它让你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同时又让你拼尽全力才能有一席之地,它让身处其中的你眼花缭乱又让离去的你流连忘返。
在未来高速发展的10年,该如何选择一座城市读书、买房、养老,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新锐财经作家凯风在最新的著作《中国城市大趋势》里,探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和未来趋势,用理性的角度回答了那些困扰我们的问题。
一线城市背后:繁华与挣扎
从改革开放至今,“北上广深”一直都是一线城市的代名词,这个词并非学术概念,而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说法。
一个城市到底算不算一线城市,并无统一的标准,但北上广深之所以能位列一线城市,至少有四点理由:一是四大城市的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前列;二是这些城市都有相当强的区域辐射力;三是都有一定的优势性主导产业,这些产业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四是都有一个强大的城市群作为依托,城市群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腹地。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不会去深究一个一线城市的构成因素,能够最直接冲击我们的是一线城市的繁荣,拥有小城市里少见的标志性建筑,丰富的教育和文化资源,以及充满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格局,这是任何一个小镇青年踏进大城市后最直观的感受。
但大城市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承载着无数人不可言说的辛酸,几乎每年都会听到“逃离一线城市、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打工人没有灵魂”等网络用词火爆朋友圈,这说明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大城市是否能让一个人内心足够丰盈?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他的著作《大城市与精神生活》里回答了大城市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在他看来,人是城市生活的核心,所以应该从人的角度去思考大城市和精神世界的关系,去探究城市中个体如何适应城市的巨大差异性。
齐美尔的意思是,大城市的差异性是原本就存在,只是每一个人在奔向大城市的繁荣生活时并没有过多考虑这背后需要付出的代价,所以你开始厌倦了,想要逃离了,而这种双重影响却是客观就存在的。
所以,繁华和成功背后都是无数汗水和付出堆积起来的,如何立体地看待一座城市与人的关系,是每个人做出选择前应该好好考虑的事情。
异乡漂泊再苦仍然有人愿意为它留下来,因为初心仍支撑着我们前行。
很多人会说小城市放不下灵魂,但据身边回到三四线城市的80后青年的回答,小城市生活并没有网络上形容的那么不堪,在这里同样有着精彩的世界。
近年来,全国各地省会都在致力打造“强省会城市”作为提高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手段,从东部的南京、济南、福州,到中部的武汉、长沙、郑州、南昌,再到西部的成都、西安、贵阳、南宁等城市都在蓬勃发展。
打造强省会城市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背后是城镇化发展阶段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更有一系列顶层政策的强力支持。
但随着“强省会”战略的推进,省会城市经济和人口比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不再追求北上广深退而求其次到省会城市,这就导致了“一市独大”的局面,这种局面发展下去会造成人口和经济等弊端,所以三四线城市的“突围”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中国城市大趋势》中,作者分析了具体三四线城市的突起实力:比如惠州凭借电子信息产业高地成了广东最受关注的小城市之一;株洲凭借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挤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名单;四川德阳集备了全国重要的高端能源装备基地,与成都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三四线城市突围的思路都是借助中心城市,融入都市圈,跻身国家战略,同时发展其文化,在这些强省会城市和小城市生活,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去了北上广深的人相比是怎样?
在小城市生活,少了很多职场上的勾心斗角,人情世故,生活节奏也没有那么快,更直观的感受是一个人可以慢下来体会生活的滋味,在不算繁华的城市里可以获得喘息的空间。
当然小城市的弊端则是免不了懈怠和少了年轻时的奋进,甚至还要被迫接受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还有那一份深藏在心里的些许不甘心。
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小城市的精神生活是建立在情感和直觉关系上的,直觉的关系扎根于无意识的情感土壤中,在习惯的稳定均衡中生长。”
也就是说这种精神生活是较为纯粹和简单的,它虽然不够动荡和丰富,但是认为这就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人,就会热衷于这种生活。
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将迎来历史性的变局:东西差距正在变成南北差距。得益于国家在2000年推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在近20年的发展中经济得到了巨大提升。
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的“西三角”正在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向往西三角的人间烟火气息,愿意投身进这些非一线城市中去。
同时,南宁昆明这些面向东南亚的门户城市将会迎来国际区域合作的机会,未来经济增长空间十分可观。
“选城市就是选择未来”,如何选择一座城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问题。比如高考究竟是选择城市还是选择大学?对于高分同学,选择大学是他们首要考虑的,对于中等犹豫不决的同学来说,他们就得在城市和大学之间做出权衡,毕竟未来的择业又是一个重大的选择。
对于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学生都会选择去哪些城市就业?从一份对“985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毕业生都留在了本省,而在非本省就业中,大多数人走向了广东、北京和上海。
这种选择结局并非出乎意料,本省就业对每个应届生都存在着一定优势,很多人从大学到成家几乎都留在了同一座城市,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愿意冲破舒适圈,走向北上广。
那么如何选择一座城市才能保障未来的就业、买房、养老能够得到保障?不同人和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回答,具体落实到每个人实际情况上答案又会不同,饶了一圈好像成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不过我们可以跳出这个问题,如何选择一座城市不如问问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
如果你喜欢竞争,忍得了孤独耐得住寂寞,看遍人情冷暖仍有一颗炽热的心,那么繁华的大城市是你少不了的风景。
如果你喜欢安稳,尝得了平淡懂得了知足,在琐碎的烟火气息里感受到真实的美好,那么小城市真的很适合你。
任何两种生活方式都不是针锋相对的,不管在哪里生活都是要为自己负责。
圆桌派节目主持人窦文涛老师曾说:“北上广是江湖,二三四五线城市是修行的道场。”
你看,没有哪一种生活涵盖了所有的苦或者所有的甜,因为生活不就是甜苦掺杂又回味无穷吗?
当你理解了大小城市精神的精神内涵,让你心安的地方就是最好的选择。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中国城市格局每隔十年都会为之一变。从重工业城市一枝独秀到沿海贸易城市崛起,从强省会崭露头角到内陆城市重回高光时刻,从北上广深四城鼎立到强二线城市百花齐放,良性的城市竞争是中国经济奇迹不容忽视的贡献者。城市大变局背后是政经格局变迁的结果,当今世界适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一众城市跻身世界城市之列,科技自立自强、国内大循环、共同富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等正在成为新的时代关键词。未来10年,新一轮城市大洗牌开启,谁能晋级,谁会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