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块尿布,人类正式向死神宣战。
1854年,一场霍乱引发的大规模腹泻,席卷伦敦,造成1.4万人死亡。
当地牧师综合死者家人的哭诉,得出一个结论:神的惩罚,显现在一块尿布上,专惩有罪之人。
内科医生“约翰·斯诺” 偶然听到了这个结论,根据牧师提供的线索,斯诺医生试图斩断死神的触手,这一次,他做到了。
通过创造性的在地图上标注病人的住址,斯诺医生精确定位了一口水井,甚至找到了那块尿布。
之后,他开始大声疾呼,封锁传染源,霍乱疫情马上得到控制,效果显著。
于是,新世界的大门打开,"斯诺霍乱地图" 成为一个经典案例。
走过蒙昧时代的求神问佛,现代医学的发展,正将死神的面纱一点点拽下。
直到今天,绘制地图寻找传染源,成为防疫的基本研究方法。
▲来自罗宾·威尔逊博士 复原的斯诺霍乱地图
也正是受益于166年前诺斯医生的灵光一闪,眼下我们面对疫情,能迅速定位一家海鲜市场,甚至某种野生动物。
面对疫情,我们庆幸现代医学正在行动,但与此同时,身边某些人面对疫情的反映,让我们深知科学尚未普及。
所以,下面的文章,分为4个部分,争取让你对疫情有个全新的认识。
01:
进化史上的“怪东西”——病毒
关于疫情,先看个笑话,来自知乎用户@JiYeMoMo
如上图所说,我们来扒一扒什么是冠状病毒,什么是肺炎,什么是流感,至于什么是丧尸……(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不过有机会再讲)。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病毒。
病毒是进化历史上的一个分支,特立独行的那种,病毒到底算不算生命形式的一种,至今还存在争议。
也就是说,病毒既不是活的,也不是死的。
打个比方,想象一下,如果一艘小船处于红色箭头的位置,我们很难判断它属于哪国。
病毒就是这么尴尬的存在,为了维持存在,病毒必须依靠寄生细胞。
病毒的体积,小到了纳米级别,如果将细胞比作一辆卡车,那么病毒的大小相当于一个鸡蛋。
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奇思妙想:如果将全世界的HIV病毒搜集到一起,也只有一汤勺而已。
病毒寄生到细胞以后,就会开始复制自己,直至把细胞撑破,释放出千千万万的病毒,于是这些病毒再去寄生,周而复始,所谓的传染,就是这样。
▲白细胞追杀细菌,病毒的体积还要小
大概说完病毒,接下来讲冠状病毒,冠状病毒在1965年首次被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其形态像欧洲国王的王冠,所以后来被取名为“Coronaviruses(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翻译成大白话来说就是,冠状病毒很专一,并不是什么细胞都去寄生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自然界病毒千千万,但引发疫情的,永远是那么几种。
02:
冠状病毒,最中意呼吸道,所以它们在人体内愉快的复制自己,通常会让我们感觉不那么愉快。
最常见的冠状病毒,喜欢在上呼吸道复制自己,这就是感冒,主要症状有咳嗽、流涕、浑身无力等等。
个别的冠状病毒,喜欢在下呼吸道复制自己,这就会引发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最麻烦的,感染肺部,也就是此次疫情的主角,冠状病毒肺炎。
呼吸道的病毒感染,位置特殊,可以通过呼吸道的分泌物传播开,所以一个喷嚏、一次咳嗽,病毒就开始了他的旅行,以至于普通感冒,会变成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专攻下呼吸道的冠状病毒,也能这样旅行,但更麻烦的是,冠状病毒肺炎的初期症状,很容易与普通感冒混淆,但它引发的后果更严重。
主要原因在于,肺部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又是重要的造血器官,一旦受到感染,重症病人会因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
那么冠状病毒肺炎的麻烦之处,就可以总结为:与感冒一样高效传染,但更致命,而且很具有迷惑性。
02:
病毒的“求生欲”
如果单单以上几点的话,冠状病毒肺炎并不值得如此大动干戈,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病毒存在变异的可能性。
这里说的变异,当然不是指丧尸电影中夸张的变异,但事实上,电影确实来源于生活。
如之前所说,病毒介于生命非生命之间,原因是病毒的结构相对简单。
正因为结构简单,一次感染,一个病毒要复制数以万计的自己,用数量弥补质量。
而在这个过程中,病毒会出现“复制失误”,大部分的“失误”是致命的,但由于数量足够大,例外总会出现。
这些“例外”,可能比原有的病毒更弱,也可能更强,但对于病毒来说,“活下去”才是英雄好汉。
于是,病毒的求生欲,给人类造成了大麻烦,比方说:此次的冠状病毒肺炎易感人群是中老年人。
所谓易感人群,也就是此次冠状病毒的“偏好”,那么随着疫情的扩大,冠状病毒们获得了更多的复制自己的机会。
于是数量到位,“失误”更容易产生,那么“偏好”小孩子、青年人的冠状病毒也更容易出现,届时冠状病毒们,就可能会完成对全人类的“通杀”。
而讽刺的是,如今大自然中的万千物种,都是来自于这种“求生欲”之下,产生的“失误”。
我的意思是,人类的起源,也可能来自于亿万年前的一次小小“失误”。
另外,病毒们的“失误”,还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所谓的耐药性,就是在与药物搏斗的过程中,某些因“失误”而生的病毒,战胜药物活了下来,有机会继续发展壮大。
03:
“病毒库”会飞!
最新消息,此次冠状病毒肺炎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人类的老朋友——中华菊头蝠。
这个长得有点抱歉的小东西,同样是03年“非典”的元凶。
天然宿主:是传染性疾病病原体可以长期定居的活的机体。
简单说,中华菊头蝠携带着冠状病毒,却能不发病,而事实上,这是蝙蝠这个种群的传统技能——超大病毒库。
科学家已在近200种蝙蝠身上发现超过4100种病毒,其中冠状病毒超过500多种,而大多数蝙蝠可以与病毒“和谐相处”,这与蝙蝠的几个“超能力”有关。
首先,蝙蝠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而且群居。
这就导致每到夜晚,蝙蝠纷纷出洞,活动范围很大,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病毒,然后清晨,蝙蝠回到洞中,挤在一起,你传我,我传你,大家都变“病毒库”。
其次,蝙蝠每天晚上都会“发烧”。
哺乳动物的特征是体温恒定,蝙蝠也不例外,但蝙蝠是会飞哺乳动物,所以在飞行中,蝙蝠的体温升高,类似“发烧”,抑制住了体内病毒的增殖。
如果蝙蝠有文明的话,“每晚一飞,健康一天”绝对是保持健康的要诀。
再次,蝙蝠的免疫系统“很怂”。
我们知道,人类如果感染病毒,会导致发烧、发炎等等,免疫反应。
所谓免疫反应,就是指我们的身体,正在和入侵的病毒作斗争,“战斗”越激烈,发烧、发炎也就更严重。
而蝙蝠不一样,蝙蝠的免疫系统,有很强的免疫耐受力。
简单来说,面对病毒入侵,蝙蝠的身体会“忍气吞声”,既不能让病毒太嚣张,也不对病毒赶尽杀绝,力求和平相处。
事实上,这也为蝙蝠争取到了一部分的生存优势,因为身上携带大量病毒,捕食蝙蝠风险很高,于是越来越少的动物,会将蝙蝠列为食物。
就这样,以上几点加在一起,一个会飞的“病毒库”就诞生了,恰巧,这个病毒库是脊椎动物,它携带的病毒,很大一部分也能感染人类。
蝙蝠这种动物,夜间行动,会躲着人飞,主要吃昆虫,偶尔吃水果,时运不济,还是会被蛇、猫、肉食鸟类等等捕杀。
所以,蝙蝠也就能通过这些动物,间接的接触人类。
03年的非典,是一种名叫“果子狸”的小动物捕杀了蝙蝠后,人类再捕杀果子狸引起的祸端。
现在爆发的疫情,也是来自于一家实际销售野味的“海鲜市场”,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
上图是华南海鲜市场野味馆的价目表,划红圈的几种“商品”,在野生环境中,有较高几率接触到蝙蝠。
在这里,我们不太清楚追捧野味的心态,如果论口味,野味并不十分好吃,如果论炫富,这可真叫拿命在炫,害人害己。
04:
口罩“出身高贵”
面对这场疫情,我们看到口罩几近脱销,这是好事,说明在媒体呼吁下,面对冠状病毒疫情,戴口罩已经成为共识。
口罩的历史,可以追溯13世纪的元朝,当时的口罩用蚕丝与黄金线制成,是一种宫廷用品,主要为了防止下人的气息,触及帝王。
直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班牙流感爆发,这是一次全球性的大流感,感染了超过一半地球人。
是的,你没听错,当年人类总数17亿左右,感染人数将近10亿,西班牙流感持续了18个月,死亡人口最保守估计2000余万人。
由于当时许多国家正从战争中重建,缺少有效的统计手段,现在科学家们推测,1918年西班牙流感,实际的死亡人口是7000万-1亿。
也正因为西班牙流感,口罩第一次开始工业化生产,走入寻常百姓家。
国际上现行的口罩类别分为三种:N级、R级、P级。
防护效果从高到低,如上依次排列,至于那种街边商店销售的,花样繁多的口罩,则不在系列之内。
N级口罩,描述是防护非油性悬浮颗粒无时限。
R级口罩,描述是防护非油性悬浮颗粒及汗油性悬浮颗粒时限八小时
P级口罩,描述是防护非油性悬浮颗粒及汗油性悬浮颗粒无时限
上面所说的“非油性悬浮颗粒”,是指一般的飞沫、雾霾等等空气中的细小漂浮物。
但有些漂浮物的载体是油,也就是所谓的“汗油性悬浮颗粒”。
举个例子,炒菜时的油烟就属于汗油性悬浮颗粒”。
此次引起广泛抢购的N95口罩,属于N级口罩,数字95代表防护效率95%
所以,N99口罩的防护效率是99%,N100口罩的防护效率是99.97%
那么问题来了,为了身体健康着想,为什么不采用防护效率更高的口罩,比如P100这种?
答案是,其他等级的口罩,要么昂贵,要么笨重,N95才是平衡了性价比与舒适度的防护口罩,适合大量推广,毕竟,疫情总会过去,接下来的日子还得过。
以上,此次疫情,一定程度来说是“人祸”,如果不是某些人贪食野味,今年春节应该与往常一样热闹喜庆,顺便说一句,03年非典也是因此而起。
过一过二不过三,由贪食野生动物引起的疫情,已经有两次,还要第三次吗?这未免代价太高了!
最后,借此呼吁:
全国禁食野味;
放野生动物一条生路;
也放不吃野味的普通人;
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