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车企围剿滴滴?

网约车混战再升级。

这一次前来搅局的是车企。5 月 30 日,上汽集团宣布在 " 享道专车 " 服务之外上线 " 享道租车 ",享道租车面向企业级用户,为每家企业设立专属客服经理和运营经理,提供预约制、即时制的专车预订服务。这意味着 A 股市场上最大的汽车公司在出行服务上的拓展又多了一步。

前来搅局的不止上汽一家,从 2011 年至今共有 20 家车企悉数布局网约车。不同的是,有些车企以 B2C、C2C、分时租赁的方式亲自下场,有些车企则通过投资并购入局,有些则仅仅提供车源支持。

相比于滴滴,车企毫无疑问具备强大的车源优势,且更容易获得相关资质,但这些制造行业的人想要在野蛮的网约车市场分一杯羹,还需要强大的运营思维以及一整套运力调节机制。

外界更多的认为,车企频频出手,是车市寒冬中自谋出路,但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车企正面临一场变革——车企需要完成从 2B 到 2C,从制造商到服务商的转变。这种变革背后是从业者达成的共识:共享出行和自动驾驶将成为主流。为了适应这种变革,车企需要掌握足够多的消费者数据,以此推动上游生产制造。

如此来看,PK 滴滴只是表象,车企在做的更像是一场自保革命,通过这场革命,他们希望自己依然掌握未来城市出行的话语权。

20 家车企悉数布局

在网约车市场,滴滴想 " 团结 " 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无论是通过收购还是业务合作。

2018 年 4 月,滴滴和 31 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合作,成立 " 洪流联盟 "。开放和赋能是洪流联盟的核心价值理念,滴滴不仅将流量、大数据、产品运营能力和渠道网络等资源向联盟伙伴开放,同时也提出了汽车租赁与运营、分时租赁、汽车售后市场等面向用户需求的合作解决方案。

滴滴洪流联盟 31 家成员名单

但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一年后, 长安汽车、东风集团和一汽集团联合腾讯、阿里、苏宁等巨头成立 "T3 出行 ",被称为 " 网约车国家队 "。T3 出行吸金过百亿,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约用车、汽车融资租赁、大数据运营、智能驾驶等业务 。

洪流联盟成员之外,在网约车,尤其是专车市场上,滴滴正面临着传统车企的围剿。

2015 年 11 月,吉利集团推出 B2C 出行服务平台曹操专车,成为国内布局共享出行领域最早的传统车厂。根据极光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 年下半年,曹操专车市场渗透增长率为 25.9%,而滴滴仅为 1.7%。

2018 年下半年开始,车企动作频频。上汽、广汽、一汽纷纷布局专车。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也纷纷下场,蔚来、小鹏、威马均宣布入局共享出行

整理 @燃财经

至今,已有 20 家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布局网约车。14 家车企直接下场参战,方式有两种:B2C(车队自营,司机由平台雇佣,定位于为中高端客户提供出行服务)和分时租赁。其余 6 家企业则选择远程遥控:或投资网约车公司或直接给网约车平台提供车源支持。

爱分析高级分析师刘馥亮认为,"B2C 的模式相对成熟,财务模型是清晰的,分时租赁形式的共享出行目前还是亏损状态,传统车厂因此更倾向于 B2C 形式的网约车。新造车企业通过分时租赁的形式,可以降低消费者接触自己品牌的门槛,同时进行市场教育。"

车企的优势和劣势

车企显然是有备而来的。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相比滴滴这样的网约车平台,传统车企具备车源上的重大优势。以曹操专车为例,它更像是吉利集团新能源汽车的大买家,统一采购并运营吉利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吉利帝豪 EV,招聘认证司机,提供标准化服务。而神州专车背后的神州优车采购的主力车型(占比约 75%)的车价有近 25%-30% 的折扣。

"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现在更提倡的是网约车区域化。"出行行业从业者章飞告诉燃财经," 主机厂在地方一般都有很强的资源,现在做出行的几个主机厂基本都是新能源造车厂,比如说河北可能会按照长城的车辆制定网约车的轴距价格等指标,那司机肯定会首选长城的车 "。

但想要在野蛮的网约车市场分一杯羹,这些优势远远不够。目前来看,仅滴滴一家就占据整个网约车市场超过 90% 的份额,整个出行市场依旧是滴滴一家独大。

专车为何无法做大?这是因为网约车行业讲究的是规模和效率。一位出行行业资深分析师告诉燃财经," 出行是一个双向匹配密度的行业,而且是瞬时匹配,要快速地起量,高频、单价又低,补贴能够让网络密度瞬间起来,司机端和乘客端双向涌进来许多人,而且人越多体验越好,其他大部分行业则没有这个逻辑 "。

这要求出行平台具备两个能力:足够多的运力和良好的互联网系统架构的能力。

但不论是网约车平台自己买车,还是采用司机带车加盟、司机融资租赁购车模式,能够获得的运力都是有限的。从乘客的角度看,专车价格较高,能够承受专车价格的人数比例也较少,打车的需求就会下降。

换句话说,在运力、需求都比较低的情况下,匹配的效率就会下降,盈利也会变得很难。神州专车的财报可以佐证这一观点,2018 年其专车业务收入下降 38%,毛利为 20%,扣除掉营销、管理费用,专车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而出行行业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毛利 40% 以下的生意是不值得做的。

这意味着专车的模型或许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 共享出行领域,车本身不是核心问题,核心有三个,一个是流量和获客能力,第二是精细化运营的能力,第三是获取司机的能力,此外还有品牌,这些都是滴滴的壁垒,也是传统车厂很难超越的。" 刘馥亮告诉燃财经。

另一方面,相比滴滴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传统车企显然缺乏某些必备的基因," 这是两拨完全不同的人在做,感觉完全不一样 "。

因此,短期来看,车企似乎很难打破固有的格局。

车企的近忧远虑

但车企有自己的考虑。

首先是近忧。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合会显示,2018 年中国汽车销量减少 5.8%,这是近 30 年来中国汽车销售首次下滑。到了 2019 年,情况并没有好转。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 4 月,我国的乘用车销量已经连续十个月同比下滑,经销商的库存居高不下。

即将普及的国六标准也增加了车企对销量的焦虑。2019 年 7 月 1 日起,全国 15 个省市将施行 " 国六 " 排放标准,届时在这些城市内,国五标准汽车的使用将受到限制(严格实施国六之后,国五的汽车则不能登记注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的调研显示,近七成经销商 7 月 1 日前无法消化国五库存车型。

车企和经销商需要来一场降库存大战。网约车恰好提供了一种方式。" 屯起来就是成本,而且每年还在贬值,不快速消化就更尴尬了,(车企做网约车)不能说赚多少钱,先跑起来就可以变成本为利润。" 章飞表示。

但从车企投放的几百乃至上万的车辆数量来看,与整车厂商动辄几十万乃至百万辆的汽车销量相比不值一提,因此消化主机厂库存的说法也并不牢固。

更让人信服的观点是,如今车企正面临一场变革。

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研究表明,到 2030 年,传统汽车制造商在全球汽车行业的利润份额可能会从 85% 下降到 50% 以下,而开拓新业务则成为汽车企业未来寻找盈利点的来源。

新的赢利点来自哪里?据普华永道研究显示,到 2030 年,美国、欧洲、中国出行服务市场将达 1.4 万亿美元(2017 年为 870 亿美元)。利润丰厚的出行服务将弥补车辆销售额的下降:到 2030 年,出行服务将为汽车行业贡献 22%的收入和 30%的利润,而新车销售将带来 38%的收入及 26%的利润。

这意味着车企正面临着巨大危机。" 汽车产业要转型升级,必须从 2B 转向 2C,从产品制造商转向服务提供商。" 出行行业从业者苏明告诉燃财经," 这是车企的远虑 "。

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在《对话》节目中表示,车企布局出行是产业本身的延伸。过去,传统汽车行业仅仅停留在制造环节,车企做的是一个 2B 业务,不直接服务于用户,这对未来汽车生产能否适应市场的需求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这样来看,车企布局出行,更像是为了抢夺消费者的数据,并占据产业链的核心,进而反过来推动上游生产制造。

而当出行服务的占比越来越重,车企自然不甘心只做滴滴这样的平台的代工厂。和君咨询汽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滨表示,车市寒冬下,中低端产品加速退市,企业应对措施有限。大型车企不会在共享出行这一领域掉队,发展网约车本质上不是转移战场,而是应对未来智慧出行的基础方向。网约车可以整合运营平台、数据平台、金融平台,是一种对传统经销模式的迭代,与平台合作进行分成或许是未来汽车销售的一大模式。

但共享出行只是未来出行行业变革方向之一,是出行革命的上半场,而下半场的主角则是自动驾驶,这两者都需要数据来反哺。

" 传统车企缺乏收集数据的意识,在自动驾驶的布局上可能会落后,认知上的差距导致他们难以把握住汽车产业变革中的机会。滴滴在自动驾驶、运力调集和大数据算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他们想得很明白,需要找合作伙伴共同研发定制车。" 车和家投资人、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表示。

车企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点。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如今越来越多的车企通过与 BAT 这样的平台合作来布局自动驾驶,比如已有 130 余家企业与百度 Apollo 平台达成合作。车企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互联网架构的能力。

如此来看,与其说车企押注网约车是寒冬下的避险方式,倒不如说是一场自我革命。如若固守成规,当变革的车轮碾过,车企最终会成为牺牲者。

来源:燃财经 王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车企围剿滴滴?  围剿  围剿词条  滴滴  滴滴词条  车企围剿滴滴?词条  
科技

 当人类灭绝, 宇宙的存在还有什么...

如果有一天人类文明灭绝了,地球上并不会荒废,人类让出来的空间和生存资源会支持新的物种重新占领食物链的高地,它们会重新发现宇宙的规律,还会出现发现万有引力的“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