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前两年死掉的互联网教育机构不在少数,“市场和资本比例关系不均衡”的问题成为探讨核心,然而在遇冷、沉寂、没落中,身处迷浊期的教育行业非但没被打回冷淡,反而将竞争关系发展的愈发激烈。
2018年,教育市场在洗牌、融合、细分中,出现大幅度回暖征兆。
回看近3年教育发展趋势,实际上“市场资本不均衡”是个伪命题,大批VC乐于将成本投注在相对“保险”的教育行业中,即便在VC“钱荒”的今天,教育攻势依旧越发凶猛,可观测数据仍未随整体趋势下跌。万亿资本趋势下,传统和创新的激战拉开帷幕。
站在历史与现今的交界口看教育行业,市场趋向饱和的情况下,到底有没有意义再为教育充血?想边站稳边扩张的涌入大市场,将如何突破难度和找寻切入点?痛点在哪,需求在哪,教育还没做什么?摆脱混沌现状,未来教育将面临何种局面?
中国式互联网教育,打着创新的旗号做足传统的事
将教育体验移植到线上,消费者的要求离不开三点:省时、省钱、提升质量。
题库、k12、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教育衍生等分支范围甚广,我们暂且根据市场模式走向,把现今教育企业分为两种:“纯线上”与“线上+线下”。
当然,这两者只针对消费者而言。前者,消费者只需要通过线上模式,就可以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微课、直播、知识辅助做的便是这部分内容;后者,将预约、测试、推广等旁支内容搬转线上,而后引流到线下,扩大实体店资源,这便是曾处于风口的O2O教育,也是现今大多挣扎型企业乐此不疲的事业。市场中激烈抢地、数量庞大的后者,正在打着现代的幌子做“历史”的事。
衡量“新鲜”的诞生或是“转型”的成败,第一步便是考虑其产生的新价值。无可置否的是,对于“去人”模式的在线资源库来说,将更为完整和逻辑的知识体系搭建输出,显然将原有的匹配不精、专业度低、库存缺失进行优化,创造更高的公共资源获取价值,是教育行业进步的一大体现,但这点价值于教育整体而言,微乎甚微。
真正想做教育的人,实则是希望通过互联网,转变教育行业存在的弊端,抚平最初提及的三个痛点:省时、省钱、提升质量。在没有互联网平台的昨天,如若想找寻1v1辅导课,大多会选择中介机构、熟人介绍、信任老师等,而在今天,互联网却只是作为渠道,给予消费者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而非优化质量与选择模式,或者通过AI等手段高度匹配等,看似“时尚”的背后,却依旧是那群人,那套规则,那种“传统”的本质。
抛弃痛点只顾奔跑的互利网教育的新生儿,看似乘上现代科技的大船,然而却依旧走着老路。
教育转型太过昂贵,一不小心就跌入泥潭
变革从来便是痛苦和缓慢的过程,“不敢走”才是传统教育的最大问题。国内现阶段将教育做到价值提升的,实则是公立学校和巨头企业。
如今北京中小学的“智慧校园”发展虽缓慢却扎实,摸清教育流程,优化具体环节,将学生选课、测试、匹配等进行进一步激发,再通过对教师资源的调配分层,进行更为精准的教学环节。
其虽然规模小,功能点不多,但能够用智能快速达成原始方案中无法达到的效果;而巨头企业钱多好走,各种方式都趟一回水,哪个摸着鱼就走哪条,成功几率自然大于孤注一掷的新生创业者。尽管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总创业者秉持“良苦学习”的态度,试图模仿复制,幻想自己“大而全”的世界。
2017年9月,O2O素质教育神坛角色“星空琴行”全国闭店,从鼎盛走入末路,其原由并不像外界猜测的那么简单。“星空琴行”是素质教育创业者中,较早拥有互联网思维的一群人。自2012年起,阿里走出的团队以“卖琴+线上约+线下学”的O2O教育模式为起点,用相对低的成本与早期网络属性,打通消费障碍与购买流程,形成售前、中、后的全流程体验。
看似完美的互联网模式,实则存在大量弊端。首先是“买卖+授课”的模式,线上模式是否能给予大众信任感;其次,互联网属性在后期越发淡化,原有的线上优势并未发挥完全;最后,在融资过后,过分的扩大业务种类,过剩招纳人员。
如同“星空琴行”般从璀璨到暗淡的企业不在少数,大多是还未见雏形便销声匿迹。越来越多惨败的创业者还没有意识到:
想要突出重围并不是空谈别具一格的模式,大规模完善企业链条,把看似完美的体系架入空壳里。
跑的越快跌的越狠,正在进行的教育模式拥抱近百年历史,并不是朝夕中靠“伪网络”转型就能达到变革的,从“小”和“专”入手再进入整体环节,才是从传统走向创新的基点。
教育企业在转型或者扎入新模式中,必然要避掉几颗大雷,才能云淡风轻的谈创新和转变。
例如部分企业想解决师资调配问题,通过AI、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实现互联网优化,可以先从高质量对等教学、检验实时听课进度等入手,形成特色与亮点。
走通某一教育种类后,再向其他道路延伸。如同管道受阻时,在判定可行性后,疏通杂质远比新开道路来的节约和可实现,后续复制性更强,更易规避风险。另外,当企业已经意识到养了过多的师资、业务链时,可能一切都晚了。
入手前考虑自身现状,选择能担得起的互联网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已然根深,O2O教育其实很危险,想要搭建信任感,就要有足够强大的师资和大树平台,初级教育企业做大规模线上行为时,实则是非常鸡肋的,想要迅速扩张却没那么多钱值得耗散。
所以更多初级教育企业应该选择OMO平台模式,其关键点在于C2C的情况下如何把控与建立双C端的依赖感。这时候就是检验企业信息化应用与方法的时刻了,如何依托智能化快速验证、匹配、留存、查验。
大而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小而专更适合作为切入点。
一旦做起教育,更多企业愿意将k12、素质、专业、兴趣等多重分支放入同一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任何人进到产品内,都能找到自己的偏好。但是资源缺失的如今,很难平衡各类别的丰富程度、专业水准,最终导致逻辑混乱或没有亮点,低体验的产品造成大量用户流失。而某一支类做清晰却更方便企业检验套路,抓取垂直用户等等。
别把自身痛点当做用户痛点,自我感动。
企业做转型,是为了“省钱+赚钱”,稳住“钱”的基数,才能达到自身目的。然而在这个过程里,钱从何处来?答案必然不是投资者,而应该是用户。
教育者普遍认为“孩子钱”是好赚的,但投机者过剩的大市场,受教育的“防骗”技能高超,几乎没什么“假、大、空”能够刺激受教者。所以新触动点在哪里,不得不选择的原因是什么,才是买账的关键。
未来教育,将有何新起点?
不得不承认,中国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处于整体互联网环境的下游。智能化作业、科技赋能已经在光伏、制造、银行、医疗、餐饮等传统行业试水多年,并且摸索出相对清晰可见的道路,此时正在爬坡阶段。
而对于“教育”一词,人为导向过于重要,“替人化”或将成为新的起点。
在尝试过引流、传播、平台等多种模式后,教育的第一层形势性变革几近完成,此时再用老套路包装花样也很难走出天地,突破文初三个痛点才是关键。
时间调配,效率增进。体现范围不止限定在线上途径可以省去路径耗时,未来利用AI、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在响应、学习偏好、自动搜课,授课模式推荐、匹配老师等多重角度均有突破空间;
由于现今优质资源的缺失,“人”的主导性实则很大,在C2C的直播平台中,课程从免费到大几千不等,而这些价格一般由主讲人定价,最终收获多少也可能全然因人而异。
平台是否能通过智能数据,监测含金量,查询重复率,验证课程效果等等。优质课是否可复制?是否能找到适应于不同价格档位的优质分配?如何完成收益的合理安排,给更多消费者选择机会?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成为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新亮点;
高质量学习,可能要依托更多基础技术,甚至新技术不断出现,教育行业面临的体系升级、内容升级;从基础教育到附加教育,教育行业面临理念升级、方法升级;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及以下共享优质资源,构建联通网络,教育行业面临市场升级、模式升级。
当一切的转型工作,都希望提高教育的“根”,整体升级会距离企业更近。内核优化、技术应用、理念迭代等驱动因素将带来更多改造与机遇,此时的教育企业,可以拥有更多的想象力。
【来源:芥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