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中央银行。
美国的叫美联储,中国的叫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的主要责任就是制定货币政策,当然也有市场监管的责任,这方面美联储似乎更权威点、更全面、更系统些,而在中国则是分业管理,即便混业经营也是分业管理,直到出现国务院层面的金融稳定委员会。
货币政策和汇率以及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三者的关系构成蒙代尔三角不可能的理论,而独立的货币政策是金融界人士的向往和期待,货币政策独立与否前提又是央行是否独立于政府。
美联储主席按惯例由美国总统提名,但是一旦当选,辞职与否就不是美国总统说了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让美联储主席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但是实际上,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而是由美联储的议息会议成员集体投票决定,加息或者减息是一个集体意识的表现,至于谁投了赞成票,谁投了反对票,谁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这些讨论的细节在会后都会向公众公布。所以,即便美联储主席要迎合美国总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丢人现眼不说,议息会议的投票机制也不可能让这种干涉见效,这就是特朗普对鲍威尔大发雷霆但是又无可奈何的原因所在。
中国的央行本身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行长就是内阁成员,由国务院总理提名,上任周小川德高望重挂了一个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头衔,央行内部也有一个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不仅来自央行,也有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不过这个委员会更多的功能是咨询,决策功能相对较弱,货币政策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划等号,这也是中美央行最大的区别,货币政策最大的不同。
美联储加息,中国央行降准,是两国央行符合国际国内市场的动向作的合理的选择,投资者是认可的;但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看来是大逆不道的,因为这位总统太把道指当回事,太把道指和他的政绩捆绑在一起,太把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画等号。一句话,本末倒置,因果颠倒,央行的决策应该由指数牵着鼻子走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2019 年元旦之后,中国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但在一个月内分两次实施,累计释放的资金在 1.5 万亿人民币左右,考虑到一季度会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不再进行,实际投放的资金在 8000 亿人民币左右。央行的解释首先这不是大水漫灌,各位别想多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改变,春节前后一直是中国市场货币紧张的阶段,缺口在 3.5 万亿人民币左右,此时的释放资金起到一个对冲的作用,避免市场因为资金紧张而引发不必要的恐慌;降准其实是央行货币调控工具的调整,因为过去十年,中国的 M2 主要来自于外汇占款人民币投放形成的流动性,准备金率居高不下本身是种对冲,即便是 14% 按照稳健的标准也是极高的,合理的下调空间至少还有两个点,对于 " 麻辣粉 " 和 " 酸辣粉 " 而言是解脱,否则越搞越复杂;央行的降准,股市反应短期最激烈也是可以理解的,消息之前一天的市场就有先知先觉者提前介入,上证出现 2.05% 的涨幅,消息明确后第一天高开高走,上证又涨 0.72%,不过之后这种效应就退潮,一周之内 5 个交易日,上证仅上涨了 38 点;而上一次降准,上证是大跌 3.7%,股市表现已经相对强势,但是,这能得出央行直接入市买股票的合理性吗?
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
央行买股票一为《商业银行法》所不容;二为市场公平交易所不容;虽然邻国日本从 2013 年有央行直接买入 ETF 的操作,甚至直到买到 1400 家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但是操作是被动的,即在日经指数下跌超过一定幅度防止崩盘才介入,并非主动性买盘,而且事实证明是一种失败的操作,股市的交易是有对手盘的,一旦央行成为投资者的对手盘,你认为投资者能占到便宜吗?中国政府不是没救过市,2015 年的救市虽然是以券商基金自救的方式进行,但是钱也是跟央行借的,救市的效果救得了一时却救不了一世,指数最终依然还是反映经济的基本面,公司的基本面,央行救市能成功的话,股灾就不会发生,这个逻辑大家想想就明白。
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离不开央行;但是切记,央行在市场面前也不是万能的,不必给中国的央行施加太多承受不起的压力,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来源:华夏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