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曾公布一项数据——截至 2030 年,大约 70% 的公司将采用至少一种人工智能,且很大一部分大型企业将使用全方位的技术;另外,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 13 万亿美元的额外全球经济活动。
这其中,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综合体,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也被业内外的目光所聚焦。
从数据看,机器人产业形势一片大好
近些年来,关于 " 机器人将取代人类 " 的说法一直存在,而一些数据报告和代表性企业的举动似乎也在侧面验证这一点——去年 5 月发布的《中国智能客服行业研究报告》统计,客服机器人正在以 40%-50% 的比例替代人工客服工作;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去年表示,计划在未来 5-10 年内用机器人替换 80% 的人类工人 ……
在市场数据披露和企业带头作用下,围绕这一说法的争议也愈演愈烈。而就肉眼可见,诸如机场、酒店、餐厅、商场等商业化公共场所中,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出没其中,机器人产业整体也随着产品的相继落地而水涨船高。
数据统计,2018 年全年全球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超过 298.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5%。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为 168.2 亿美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 92.5 亿美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为 37.5 亿美元。
再看国内,2018 年机器人市场规模为 87.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9.2%。其中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 18.4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 43.9%,增速远高于全球市场。
与此同时,截至 2018 年,科沃斯的上市在国内催生了 "A 股市场上服务机器人第一股 ";全国共有 65 个机器人产业园在建或已建成,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诸如 ICRA、IROS、ROBIO、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国内外会议也是马不停蹄的一场接着一场 ……
可以说,仅从去年的统计数据和政府、企业的一些动态来看,机器人产业可谓蒸蒸日上,相比于 2017 年取得了不错的增长和进步。
然而,一片大好的声势背后总会有那么几个不和谐的声音。
机器人一边被资本追逐,一边被客户辞退
过去,出于成本把控、盈利提升等需求,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将目光聚焦于机器人,或是投资或是购买,更甚者直接自己建厂造机器人。以投资为例,相关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机器人领域融资次数达到 109 次,而在 2018 年上半年的融资次数即达到了 63 次,超过 2017 年的成绩应该不难。
然而,当人们为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而欢呼鼓舞的时候,一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机器人却被雇主从工作岗位上赶了下来:
更甚者,一些机器人更是被市场 " 永久开除 ",譬如协作机器人鼻祖之一的 Rethink Robotics、家庭机器人制造商 Mayfield Robotics 旗下的机器人项目 "kuri" 等等,这些公司相继在 2018 年宣布倒闭。
明明市场情势一片大好,为何被视为未来将取代人类的机器人却也活的艰难?造成这一反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莫非是市场没有需求?
此前,镁客网在采访普渡机器人创始人兼 CEO 张涛的时候曾聊起日本 Strange 酒店解雇机器人一事,他从 " 配送机器人 " 的角度出发,明确指出酒店客房配送的市场并不是很大规模,也不是一个刚性需求。
刚性需求,这已经是谈及机器人落地问题时的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依旧值得人们去细细思考。
这方面,已经宣布倒闭的家庭服务机器人 Kuri 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从面世到打响名气、再到停产和宣布倒闭,前后花了 1 年又 9 个月的时间。这家公司的倒闭,从侧面反映了家庭服务机器人的艰难。
目前,家庭服务机器人在功能上多是大同小异,而相比于智能音箱,这些功能无甚突破创新、价格又偏贵的机器人多不能在消费者群体中讨到好处。这之后,能救它们的唯有 " 娱乐至上 " 这一原则,譬如与经典 IP 进行合作等等。换一种说法,在当前的市场中,这些机器人并没有挠到用户真正的痒点,从而激起他们的购买欲。
另外,从某些层面来讲," 需求 " 也是需要开发的。比如钻石品牌戴比尔斯,它的创建者奥本海默放大了钻石的 " 坚硬 " 特征,并将之与爱情挂钩以 " 教育 " 男男女女,从而引发他们心中追求忠贞与永恒的欲望,一个新需求由此诞生。
比如宣布倒闭的 Rethink Robotics,它所从事的协作机器人难道没有市场需求吗?事实上是存在需求的,只不过还非常小,还不足以形成一股龙卷风。也因此,这一需求还没有完全打开,市场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产品的技术研发进程,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不能够达到市场预期。
就需求而言,它一直存在于市场,若机器人不能很好的保住自己的饭碗,只能说它并没有找到 / 挖掘出真正的刚需,抑或是瞄准刚需的姿势不对。
还是说技术不达标?
针对机器人分支之一的服务机器人,弗徕威智能机器人创始人兼 CEO 张殿礼曾提出 " 三个匹配 "。简单概括一下,即若想做好服务机器人,需要做到场景与技术成熟度匹配、团队能力和市场预期匹配、刚性需求与自身技术水平匹配。
这其中,场景和刚需的变动性不会很大,关键在于团队的能力和技术是否能够满足市场刚需,而不是拖后腿。
这一点上,很多公司的做法可以用一句话形容,就是 "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还是脚踏实地为好。
比如前面提到的、上岗一周就被辞退的超市导购机器人 " 法比奥 "。按照超市负责人的预期,法比奥将能够回答顾客的问题,并将后者引导至他们正在寻找的物品旁边,再不行也可以吸引顾客试吃产品,然而事实打脸了。
正式上岗期间," 法比奥 " 没有一件事请能做好,譬如不能准确识别顾客的问题,或者是带错路,又或者是每 15 分钟只能吸引 2 名顾客,成绩远远低于人类员工,后者每 15 分钟能够吸引 12 个员工。
相比于人类员工," 法比奥 " 显然是不合格的,同样的,相比于机器人的一般水平," 法比奥 " 也没有达到及格线。
众所周知,诸如信息问询、导航定位等功能所依赖的是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计算机视觉、激光雷达等技术,针对超市、酒店等地图结构相对简单的场景,这种 " 不完美 " 的地方于机器人而言理应是可以避免的,甚至是小 case,然而事实却令人跌破眼镜。
严格说来,不仅仅是 " 法比奥 ",市面上很多机器人在这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 " 智障 " 问题,追根究底还是机器人服务商没有能够做好基础技术研发,以致于技术实力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
这种情况下,即使找到真正的需求点,机器人也只能是两手一摊,即使最初是一手好牌,最终也只会硬生生的打成一副烂牌。取代人类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后
不可否认,机器人的市场前景是辉煌的,但这并不能代表机器人的真实水平,即使后者在一些工作内容千篇一律的场景内表现上佳。于机器人而言,它们需要做到真正拿下百亿美元市场。
就一般市场规则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刚需和手段这两点。如何找准刚需场景,并以符合水平的技术去攻克刚需,是机器人拿下百亿美元市场的关键,也是让数据与实际市场情况做到 " 对等 " 的核心。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