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当然是用来玩的,市场允许玩家积极报名,但不能原谅作弊耍诈的选手。
抢凳子游戏大家都玩过,六个人五张凳子,大家都围着凳子转圈,一声令下去争凳子,抢不到的人淘汰,然后减掉一个凳子继续游戏,依次类推,直到决出唯一的 " 幸存者 "。
格力公开举报奥克斯产品不合格,格兰仕三度喊话天猫不仗义,伊利举报蒙牛,不仅蒙牛还蒙人,饿了么报警称美团窃取商业机密……仅仅 6 月份出现的数场巨头怼战已经让吃瓜群众看花了眼。游戏已然开始,场面似乎有些失控。
勇敢者的游戏
凳子游戏我们并不陌生,国内企业在从增量竞争向存量竞争发展的过渡阶段是同样的道理:这是勇敢者的游戏,人多凳子少,市场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拥挤,竞争也越来越残酷。以往都是企业间的小打小闹,而最近频出的高级对战,直接给同行业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凳子又抽走了一个,想有凳子坐,得抓紧了。
第一个战场里,格力过去十年每年 16.8% 的营收增速,主要来源于 13.5% 的行业销量增长,而市场占率格力从 08 年到 18 年几乎没什么提升。目前格力空调的市占率接近 40%,要知道过去十年的空调占有率在商用也不超过 40%,家用不超过 20%。可以预见格力的市场占有率几乎再难有大幅增长,已经碰到了天花板。
另一场战役,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竞争已进入下半场,市场格局已经形成,数据显示 2015-2017 年中国外卖行业越来越集中于寡头之间的竞争,中国外卖行业的 95% 的市场份额被美团和饿了么占据。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机构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美团外卖、饿了么和饿了么星选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64.1%、25% 和 8.7%,双方的增长似乎也触了顶。
……
细究之下,对于诞生、成长于物资匮乏的卖方时代企业来说,进入一个供大于求、竞争对手相互杀价,甚至一切都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新时代,增量市场已经触顶的品牌或者企业,其发展思路必将遇到极大的挑战,死盯着 " 有 " 的,与竞争对手进行此消彼长的争夺。一旦有限的蛋糕为别人所觊觎,那这一仗,势必要打,谁都不敢手软。
商业丛林法则
六月的混战里,除了对战中的双方企业备受关注以外,大家也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衍生问题:企业竞争对手之间,甚至比消费者还要关注产品、服务的质量、企业的 " 作风问题 "。
一个企业不论如何竞争,最后的落脚点始终是产品、服务。以往是以消费者、媒体、相关部门为主体,对企业的产品、服务进行监督。然而六月风波里,消费者、媒体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存在感,调查记者、深度媒体的作用被同行竞争企业所取代。
不可否认,任何一个行业,竞争是商业的本质,但最害怕 " 同流合污 ",两家企业你也好我也好,大家一起赚钱美滋滋。
早先,日本电器行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面对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的转变,日本部分电器企业没有看清楚形势,选择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暧昧竞争姿态,在市场饱和之后,又勉强地维持了 20 多年。应该淘汰的没有被淘汰,应该转型的没有转型,在一个不大的水池里,养了五六条大鱼。那鱼会长成什么样呢 , 大家可想而知。
如今,异常激烈的竞争下,存量市场的争夺势必会促进企业自查自纠,以及企业间互查互纠。格力公开举报,伊利发文控诉,格兰仕连发三问等,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存量激烈竞争下,多方面 " 抢食 " 的一个缩影。此前的手机市场,到现在的家电、电商平台、服务行业还有已经有了苗头的汽车市场,都会在不久后出现一个大洗牌,这是经济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们应该记得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国内有过一段极其疯狂的彩电产业大逃杀时代,北京、TCL、长虹等大品牌卷入其中。几十家企业在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大建彩电生产线,到处都是重复投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电视品牌,最终引发价格战争,惨不忍睹,有企业倒闭,有企业转型,仅有少数品牌得以幸存至今。
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政府对本地企业有种种保护,也难以阻止经济发展规律下,家电企业的惨烈淘汰。正是因为这样的市场竞争,才促进了中国家电产业迅速接近国际水平,国人无需再从日本带电器回来。可见,当时中国电器产业的成熟和存量市场的形成,与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也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把巨头们在存量市场的 " 互撕 " 比作鲤鱼逆流而上的一场角逐,那么最终好产品、好企业总会脱颖而出,越过龙门一飞冲天,作弊耍诈的选手,会被冲进海里,不能翻身。
变了味的竞争
" 互撕 " 的局面发展到现在,还不断有新选手入局,俨然成了生死之战,玩家们的本来面目也尽露无遗。
格力买了一批奥克斯的产品,除了自己进行检测,还委托了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检测验证,检测结论与格力电器的检测结论一致,能效比和制冷消耗功率的检测结论均为不合格。
当格力越拆越多,不合格产品越来越多时,奥克斯坐不住了,对此奥克斯方面快速回应称,格力直接向本土企业开战,是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于国之大局不顾,在中美贸易争端下,民族品牌应携手一致对外。
奥克斯在回应中诉诸 " 民族品牌 ",挟民族大义来撑腰,这显然不妥。作为企业,永远是质量和服务取胜,而不是把爱国情怀当做生意来消费,把民族品牌当做自己的保护伞。
有网友调侃说:" 如果在商业战斗中主动维权叫做不顾民族大义,那战斗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某品牌产品质量不行还销量这么好,算不算发国难财?"
正当消费者还在津津有味的细品奥克斯的 " 民族大义 " 之时,伊利又给这出戏续了一集,也大喊 " 竞争对手至大局于不顾 "。
" 直撕 " 或 " 互撕 " 的行业大战仍在持续,且远未有停止的迹象。然而,相对于最初在产品领域的竞争、渠道天地的夺抢,巨头互撕到了一个层次,已经不单单停留在品牌的竞争上。动辄上升至正义,甚至民族大义,道德层面,这不正常。
商业始终是商业,这一届消费者可不傻,当一众人都在讨论质量问题时,你却前言不搭后语,盲目煽动 " 爱国情绪 ",也许从那杆 " 民族大义 " 的大旗亮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输了。
什么是企业的 " 大义 "?
本来可能大事化小甚至转危为机的一件事,怎么有些企业就屡屡出差错呢。套上五六十年代的思维模式,摇旗呐喊着自认为正确的口号,将商业与政治混为一体。
此前华为遭到美国不公正待遇,任正非先生接受采访谈到民族主义:不应该觉得买了华为就是爱国,买苹果就是不爱国。这种回答三观很正,把商业和政治区分开,把华为与爱国区分开,商业就是商业,不应该搞民族主义,自然收获一片赞誉。
海底捞曾是媒体重点 " 照顾 " 对象,有很多记者不惜卧底其中上演现实版 " 无间道 ",暗访、蹲点数月,终于在海底捞后厨发现老鼠。
按照常理,没有任何一家餐饮公司敢说自己店里没有老鼠光顾。再者被记者多次 " 重点照顾 " 后,人之常情都会生出抵触情绪,兴许会冒出一句:这不是我一家独有的情况,媒体几经周折才揪出这么一点小事,是不是故意在整我?
但海底捞却这样回应:情况属实不抵赖、不狡辩,诚恳认错我们改。事后,大多数网友对海底捞之前出现的种种差错都表示理解,愿意为海底捞这样的态度再次买单。
假如当时海底捞回应这么一句:海底捞为祖国的餐饮大业建设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估计现在海底捞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商业上的角逐,最好的办法是交给市场竞争,交给消费者监督,而不是动不动就给自己戴上一顶华丽的帽子。这样做,只会徒留把柄,惹人嘲笑。
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 " 大义 ",其实就是生产出价廉物美的优质产品供应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放心、称心、安心。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应该打着民族大义的旗号 " 带节奏 ",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争取消费者的长期认同上,应该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优质更实惠的商品。
这对于企业来说,才是最大的 " 大义 "、最大的 " 大局 "。
来源: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