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可以在电视剧中看到医院在抢救时,通常使用“电击”来对病人进行抢救,场景既紧张又感人,到底电击是怎么将主人公的生命挽救回来的呢?又有哪些情况需要使用到心脏“电击”?心脏“电击”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伤害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电击除颤确实存在电损伤的风险,但风险较小。要知道,它可不是简单的“电击”。
1952年,ZOLL教授成功装置第一台除颤器-交流电胸外除颤器并应用于临床。随着临床应用认识的提高,首先将电流能量自720焦逐渐降低至200焦的低电流,并且由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进一步增加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另一个重要调整为从单向电流调整为了双向电流,进一步减少了电流对心肌的损伤。
因此目前使用的是双向直流低电流除颤,电流损伤的风险较小,可能会有局部皮肤的轻微灼伤。
到底“电击”是怎么救活了主人公的?
首先要知道,心脏跳动是靠自身电活动指挥的。当发生严重电紊乱时(如室颤),心脏失去了有效的电指挥,就停止了跳动。
心脏“电击”就是通过除颤仪释放的电流使心脏的自身电活动全部重整,开始新的电指挥,继而让心脏发生跳动。打个比方,就好像是电脑死机了,我们重启电脑,使其恢复使用。
哪些情况下需要用到“电击”来“重启”心脏呢?
大概可分为两种情况:
1. 紧急电除颤
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导致出现晕厥、意识丧失,需紧急进行“电击”,尽快恢复正常的心跳。
2. 择期电复律
快速的心律失常没有导致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但影响了生活质量,如出现心衰、症状严重不能耐受等,可在镇静的情况下通过“电击”终止不正常的心跳,让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