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没有什么是电话会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开两次。”
进入三月份的第二周,一级市场披露的融资项目就已赶超了整个二月。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是,投资人进入了时不我待的状态,项目沟通效率和决策速度甚至超过了过往。
放在过去,一个项目从初次沟通到拿到投资,可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首先,从企业创始人和投资人初次见面,到从合伙人日理万机的日程里抽出一两小时做深度沟通,需要一两周时间。一切顺利的话,双方准备资料,上数周甚至每月的一次立项会。投资经理们舟车劳顿访谈尽调,加上天南海北的客户访谈,到最终上会,一个项目到完成交割,一两个月只是罕见,数月、半年才是常态。
疫情之下,投资人和创业公司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2月初,当我们初步尝试电话会时,还是感觉很“尬”。大家都觉得,素未谋面,第一次沟通很难把握对方的性格和做事风格。双方的问题和回复也往往没在一个频率里。
见面的话,总会有些看似题外话的寒暄,实则探底的问题。电话会做不到。所以会议末了,不忘搭上一句,咱们还是得尽快安排见面呀。
而随着时间推移,投融资双方都意识到当下时局见面依然遥不可及,远程沟通还将是未来不短时间里的主流,于是乎,开始纷纷适应这种状态,并乐在其中。
钉钉、腾讯会议、飞书、瞩目、ZOOM……现在,如果你的手机里没有个三四款电话会议APP,或者不是一天五六个小时在会议或电话中,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混在投资圈。
就拿最近一个PE项目来说,由于总公司和分/子公司,总经理、运营、市场身处数地,过去得花上不少时间力气把团队整合到一起和投资人沟通,或者是投资经理各地跑一圈,几乎要拿着日程本反复规划调整。
而当下全部转成电话会议,从北京到上海,从广东到江西;居然一周就把数十个高管和客户访谈了遍。
接下来,走到机构和企业的一把手会晤时间,放在过去,总得有一方登门拜访,不然总显得有失诚意。
而今,两位大佬却不得不通过电话进行历史性会晤,从第一次探讨业务,到第二次谈判,势均力敌、字字金句,令人拍案。
两周时间,把过去一到两个月的事情做完了。原来,没有什么是电话会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开两次。
来源:财经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