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经济体曾经是最火爆的经济概念,在这之后,最火爆的就要数无人零售货架了。
公开数据显示,在今年1月至今,无人自助设备领域已披露的融资项目为已超过25个,累计金额超30亿元人民币。而无人值守货架目前市场上的活跃玩家除了小e微店外,还包括每日优鲜便利购、果小美、领蛙、哈米科技、猩便利、有品、便利吧、七只考拉、零食e家和咕哒猎人等等。
最近一段时间投资密度更是高居不下,七只考拉(A轮5000万元人民币)、友盒(A轮数千万元人民币)、果小美(A轮1000万美元)、阳光乐选(Pre-A轮1000万元人民币)以及猩便利(天使轮1亿元人民币)5家无人值守便利店公布融资信息,涉及总金额2亿元人民币以上,经纬中国、IDG创投、蓝驰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入局。
投资热浪高涨,其背后又有何商业逻辑呢?
无人货架并不是什么最新概念,在很早之前就已经问世,之前叫自动售卖机,常见于一些公共场所,比如地铁站,学校等场景早已存在,逻辑与苹果机等游戏机类似,都是借助别人的场地,开展零售活动。
如今的无人货架与之前的自动售卖机最大的区别就是,之前的机器是封闭的,现在的无人货架是开放的,全靠用户自觉扫码。有点类似于非常火爆的“无人店”这一概念。问世多年的无人货架能够走红,端赖新零售与共享经济的叠浪效应。
一方面,这是新零售概念的进一步发酵以及众多未开垦市场的诱惑,比便利店离得更近,比O2O更快,就在用户身旁,更多的创业者将涌入无人货架领域,无人货架也将迎来比肩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的融资速度和额度,成为新零售风口下的一匹黑马。毕竟线下的大型商超、连锁便利店、夫妻便利店和线上的电商,还没有挖掘到工作场景下的隐形零售需求;除此之外,无人货架也代表了新零售的趋势,即将线上与线下融合,提高零售链条的效率。
知名投资人刘元说过,无人便利店的线性成本结构原本是跟传统VC的边际递减逻辑相悖的,在ofo和摩拜把从线下到线上这种商业模式验证成功之后,很多VC都看到了这种模式的想象空间,并加速布局。同时,刘元认为,无人便利店风口的形成除了与移动支付的普及有直接关系外,投资人害怕错过未来巨头的焦虑感也加速了这个风口的形成。
无人货架亦是如此:披着零售的外衣,通过办公室场景的联结,以及促销、红包、优惠券、积分等常用的手段,甚至免费(其实无人货架已经为企业免费投放本该企业茶水间应该有的设备,如冰箱、冰品柜等,甚至以后还会暖柜等等),用于用户数据流的集中聚集。而且相比较于共享单车而言,无人货架聚集的数据流更加的精准,含金量更高,含有网络昵称、头像、地理位置、性别、所在公司、消费喜好、消费能力以及消费信用等用户大数据。
与此相比,共享单车的用户数据流的画像就显得相对粗糙。而共享充电宝就更加显得“小儿科”了。跟风的创业者希望能有机会被并购或者蹭着热度上去,跟风的投资人尽管不一定有多懂这个项目,但也害怕错过这个风口,甚至怕被LP质疑。而且关于无人货架的概念炒得又这么厉害,同时披着共享经济和新零售这两件华丽的外衣,具体以后做成与否另说,先投了再说。于是乎,博傻理论下,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后各路“追风者”便蜂拥而至,整个行业也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