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这个图左边数字是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右边数字是VC直接投资于制造业项目数量的比例。这个数字可能现在会有一点波动,但是大概的意思是对的。
工业本身是个巨大的行业,而且这个行业其实是还是属于传统行业,但是在工业领域的投资尤其是早期的投资,却不是一个特别长期和特别传统的事情。
①对工业4.0领域的思考与判断
横轴代表的是在所有行业都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那纵轴其实代表的是对于普通行业的细分去进行,有行业针对性的这样项目的思考。
1. 工业4.0领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是长期的机会
劳动成本上升不可逆。劳动成本的上升已经到了对所有的传统行业企业都会有个非常难受的阶段。一旦你的劳动成本上升上去了,再去想把这个劳动成本下降已经不可能了。所以之前中国更多的是依靠这个劳动成本的低廉,去实现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产业链的大规模转出不可信。中国劳动成本的上升之后,很多人认为我们的国内产业链会不会大规模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比如印度和东南亚的国家。
从现在情况来看,不存在整个产业链大规模转移的情况,而只处于单个公司转移。核心原因在于产业链的整合主要还是在中国。一旦去发生这个转移,其实失掉的不仅仅是你的客户,还有可能是你的工业链。
之前为了寻求这个答案,拜访过很多公司,询问面对东南亚劳动力成本只有中国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情况,为什么没有把工厂迁过去?企业主给出的答案是虽然人力成本减少了,人力成本之外开支大大增加。
人力成本之外开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说在当地国家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所带来的额外开支;另外一方面其实是在于产业链不完整,所以带来额外的物流开支和时间开支。
对于国内的公司而言,想要提高自己的效率,唯一的方法就是实现自动化跟信息化的提升。
在行业整体处于爆发式增长的阶段,往往企业更关心的是规模化,以及企业产能的提升。而当行业面临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企业关心的不是产能的提升,而是效率的提升,效率的提升就意味着成本的缩减。
从供求关系来看,由盛转衰的行业往往会经历由供小于求变成供大于求的转变。
从企业状态而言,由盛转衰的行业中,企业的经营生存压力会一下子提升。这种情况会造成新进入行业企业数量减少,此前行业中的企业也因为生存压力过大不得不选择退出这个行业,或者倒闭和选择去进行大的并购。
这个时刻,如果有公司能够提供高于行业水平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他往往能够在行业当中取得一个比较好的竞争位置。
3. 大的产业环境下,客户从价格敏感性转变成质量敏感性
如今在大的产业环境下,客户从价格敏感性转变成质量敏感性,无所谓是To B的公司还是To C公司都是如此。
上述三点是明势资本对于工业升级领域一些大的判断,这些判断我们会作为衡量企业是否符合我们投资标准的重要的标尺。
工业领域的项目为什么不被投资机构追捧?
我的观点是,不是所有工业领域项目都适合融资这条路。
这张图是2015年的某个时间点,对于国内所有公司的市值进行排名。我只列了前30家公司,在前30家公司里面,真正属于工业领域的项目是非常少的。
一个工业领域项目要成长为非常大的公司,成为平台化的公司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必然会有这样的担心,那就是说工业项目的发展上限是不是有那么的高,是否能成为平台化机会的公司。
这张图是国内A股所有上市公司数量上的统计。就是从数量的角度上看,制造业还是占了所有上市公司的一个非常大的比例。
两张图结合在一起得出结论是,工业类的公司平台化的机会比较少,但是细分市场的机会比较多,就是说你要成为跨行业巨头的机会可能性并不大。但是每一个细分行业里面,可能都会找到一到两家上市公司。
这个情况对于工业领域创业者是好事情同时也是坏事情。好事情是什么?就是当你瞄准你看重的细分市场做深做透,有可能吃到细分市场很大的份额,那么其实你公司的体量已经不小了,这个肯定是个好事情。
同时面临的问题是,你去拓展最熟悉细分市场之外时,往往会成为问题。细分市场之外的横向拓展往往会成为你公司发展的很大限制因素。
阻碍工业领域的创业公司发展壮大原因:
1. 壁垒不长久:
工业领域跟消费品不一样地方是市场的变化非常快,用户对于品牌意识比较弱。
工业领域只看产品,凭产品说话。当这个市场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如果你的产品并没有变化。那你之前在细分领域的壁垒,往往就成为了你发展的障碍。
2. 规模不经济
规模不经济指的是这个在互联网行业边际成本是会不断降低的,甚至可以接近于0,有助于规模的快速扩大。
在工业领域是你的规模扩大之后,往往你的效益不一定会获得规模效应,反而还有可能因为你的这个公司的体量增大之后,产生了很多公司内部的协同和管理问题。
3. 发展不迅速
工业领域的创业公司相对相比互联网公司来说是属于比较重的那类公司。重就意味着就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受到很多的限制,最大的限制是资金的限制。
除了资金的限制之外,行业积累的速度不会那么快,客户的获取也不会那么快,这就导致你的发展速度未必能够有想象的那么快,这个也成为投资机构对工业项目比较谨慎的原因。
②三个维度让创业公司精准定位
1. 纵向定位:产业链当中的定位
纵向定位是找准自己在产业链当中的定位。每个行业都有很多上下游的产业链,比如做零部件的,那么产业链就包括零部件供应商,我的设备的供应商,下游设备的供应商,我设备的集中商,软件服务商。
产业链当中不同的公司扮演的角色以及产业链当中具备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这里面有个找准自己定位的机会。
往下游去走有什么好处呢?从单独的零部件供应商变为了设备提供方,在行业里的地位逐渐提升。
举个例子,明势资本投资过一家叫德素机械的公司,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是机床里面的零部件,听上去是个非常非常小的行业,但是它做的是机床里面非常关键的零部件,而且这个零部件的壁垒还是比较高的。
它最早是做零部件出身的,但是分析上下游后发现,其实零部件在行业当中处于从属的地位,大部分利润被整机提供方拿到了。而整机技术含量又比较低。所以它从原来只做零部件的供应商变成设备的供应商,它在行业当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所以德素机械通过上下游的分析实现了产业链重新定位。
此外还有好处是说,它变成设备提供方之后,下游客户会发生变化,原来做设备的是它的客户,那现在是设备的使用方。比如说那些做手机的厂商,比较说做基础加工的厂商变成了它设备的采购方,也变成了它新的客户。这对于他了解整个行业和客户准确的需求,以便开发出最适合需求的产品,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2. 横向定位:选择什么细分领域去切入
横向定位是是对细分领域的定位,行业定位可以理解为选择什么样的细分领域去切入。因为往往不同细分领域来说,有一些共通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共通的地方。
共通地方可能是在产品设计跟技术上面会有一些共通的地方,但是下游市场环节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公司对于这个细分领域选择其实非常重要,而且在这个细分行业的定位,决定了它在这个行业当中有机会走得多远。
李群自动化这家公司最早进入细分行业是多轴机械臂的行业,他在里面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因为技术自己能够做好,但是在市场上面的竞争过于激烈,而且它是一个国产品牌,对于下游客户来说,又有着不被信任跟难以打开缺口的问题。
后来经过行业定位的重新选择,从这个多轴机械臂转变为小型化的机器人,这个转变过程发生之后,只是它下游的应用行业跟应用场景都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所以竞争压力也从这个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变成了一个最适合他、最擅长的行业。它在行业当中的竞争力包括在行业当中的地位,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3. 对自身属性的维度做定位
就是大家做一个工业领域的创业公司,都是想把它做大做强,但是企业从一开始就要思考自身的属性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做产品的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产品不随着下游客户的变化而产生大批量的变化,是一件标准化可控的产品。
产品公司必备的关键词是爆发点,做的产品还要可靠和便宜,公司还要有足够的渠道完成产品的销售。几乎所有做产品的公司想要做大做强,都需要寻找产品的差异化,差异化往往能带来产品的爆发性增长。
基本上能够在细分行业有一席之地的公司,能把公司体量带起来的产品不是很多产品,而是一到两款产品。建议所有做产品的公司,去寻找这个产品的爆发点,努力让具备爆发点的产品能成为爆品。
对于服务的公司而言,公司对下游提供的是定制化的需求,是个项目制的需求,每个需求都是不一样的,都需要通过自身人员的研发,包括销售去帮客户解决问题。
服务公司的关键词是标准化。服务公司的流程一般是为甲方定制方案或者定制专门下游开发的产品。而每个客户的拓展都需要配上人员、工程师、售前售后人员。这类公司特点是有着较好的利润率和现金流,但是规模迟迟上不去。
随着它服务公司数量的扩大,下游项目的增加,对于人员的管理成本,以及管理难度是线性增加。这类公司如果希望有较大增长,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标准化。标准化就是对于下游不同的客户能提供相对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标准化带来的这个好处就是易复制。
做服务的公司跟其他公司相比,竞争优势是体现在人上面。具备特殊技能的人对公司来说是不可复制的,如果有机会实现流程标准化,对于整个公司的效率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降低服务下游客户的边际成本,这也是标准化的好处。
总结下来,产品的公司跟服务的公司,对于自身能力的挖掘我觉得可能是在不同的关键点上。
(来源:新浪 丁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