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实行名义负利率的可能性不大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央行纷纷调低利率,有的国家甚至采取了负利率政策。进入2016年,实行负利率的国家和地区在扩大,覆盖范围从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进一步扩展到银行间市场和国债市场,甚至是公司债券,而且更多的国家还在酝酿减息、或者执行负利率政策的可能性。负利率究竟对经济会有怎样的影响,负利率能否提振经济?在全球央行放水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背景下,中国会不会也实行负利率呢?
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和借贷成本,在居民储蓄和消费决策、企业投资决策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几乎所有的经济金融现象、所有资产价格的变化都与利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学家费雪首次区分了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认为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经过物价水平调整后的利率,并得出了著名的费雪效应表达式: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从费雪效应表达式可知,当名义利率小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
基于利率决定理论,不管是古典利率决定理论,还是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都存在零利率下限,应该不会出现负利率的情形。市场当中一般也不会出现名义负利率,名义负利率多出现在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为了刺激经济、抗击通缩,纷纷降低央行基准利率,有的甚至实行零利率政策。近年来,丹麦、欧洲央行、瑞士、瑞典和日本等5家央行先后突破零利率下限,尝试实行名义负利率。
与名义负利率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现象不同,实际负利率则经常出现。从费雪效应表达式可知,即便一国没有实行名义负利率,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名义利率时,就会出现实际负利率。金融危机之后,为刺激经济,扩大出口,多数国家的央行都采取了降息的政策,很多国家都曾出现过实际负利率。2008年以来中国至少经历了3次实际负利率过程,即2008年年初至2008年10月份,2010年2月份至2012年1月份,2015年12月份至今。这三个时期物价上涨幅度超过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目前中国已进入实际负利率时代。
为什么要实施负利率政策
经济中出现负利率,归根结底是实体经济中缺乏新的消费热点和好的投资机会而导致需求不足。政府和央行大多会根据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进行货币政策刺激,降低利率以期实现经济增长、抗击通货紧缩、防止本币升值的目标。
第一,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刺激经济增长。负利率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企业从银行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鼓励企业进行中长期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新的工厂或生产线,有利于经济长期增长。在经济增长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实行负利率能较好地缓解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避免产生系统性大面积企业倒闭的现象。
第二,为了抗击通货紧缩,促进物价温和上涨。通货紧缩一般是经济衰退的表现,物价下跌往往伴随着企业减产、工人失业。实行负利率后,商业银行会将储存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提取出来投放信贷,增加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居民也将减少储蓄用于消费,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将促使商品和服务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
第三,为了应对国际降息压力,防止本币升值。当国外主要经济体纷纷降息刺激经济时,如果本国仍然维持利率不变,则由于存在利息差和资本的逐利性,大量国际资本将会流入国内,对本币造成很大的升值压力。本币升值不利于出口,给本来就不明朗的经济增长蒙上阴影。只有央行降低利率,才能有效减少热钱流入,避免本币大幅升值,但这也有可能导致负利率的出现,是央行应对国际降息压力的无奈之举。
在央行基准利率为负的情况,有时市场上也会出现一些负利率的公司债券,这意味着购买这些债券不仅不会获利,到期还要倒贴。那为什么还有人会购买这些负利率债券呢?一是因为有些投资者预期市场利率还会进一步下跌,这样这些债券就会升值,出售这些债券可以获得资本利得;二是一些机构出于资产配置和流动性的需要,必须要购买部分债券。三是一些手握大把资金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即使公司债的利率为负,但只要高于央行利率,就会选择购买负利率的债券。其实,实行负利率的国家一般都是通缩的国家,相对于负利率,可能物价下降更快些,这时购买负利率债券还是划算的。
负利率并非都能达到
提振经济的目标
凯恩斯主义学派强调利率与经济增长的负向关系,即利率下降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认为,经济中投资需求取决于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当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时企业才会增加投资。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这就要求只有利率下调才能保证投资有利可图,才会增加投资。因而,利率下降,企业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学派产生于大萧条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较为成熟,但有效需求不足而产品相对过剩。此时资金市场供过于求,市场利率高于市场出清时的利率。降低利率有助于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应该说,负利率政策对于降低家庭和企业的信贷成本,促进投资和消费,进而提振经济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果没有负利率,现在全球经济可能面对更加悲惨的状况,甚至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但是,包含利率政策在内的货币政策不是万能药,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体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负利率还可能带来消极影响,导致各国货币竞相贬值,资本出现外流,增加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等问题。
从已实行名义负利率的5家央行的实践看,负利率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并非都达到提振经济、抗击通缩、防止本币升值的预期政策目标。丹麦和瑞典较为成功。丹麦实行名义负利率为了防止丹麦克朗升值,实践表明丹麦央行实行负利率后在较长时间内欧元兑丹麦克朗在7.46左右,基本实现了预期政策目标。瑞典央行从2015年2月开始实施负利率政策,对于降低失业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股市和楼市都出现了上涨,通胀率也出现回升的态势。
欧元区在实行负利率之前一直面临通货紧缩压力,尽管CPI同比为正,但涨幅一直在逐步缩小,2014年6月实行负利率后CPI同比依然保持缩小趋势,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并在2014年12月出现了通货紧缩,预期通货膨胀目标在短期内没有实现。日本在实行负利率之前一直面临通货紧缩压力,CPI同比涨幅不断缩小,2016年1月实行负利率后这一趋势也没有得到扭转,依然处于下降通道中,从2016年3月开始出现通货紧缩,在短期内抗击通货紧缩的效果并不明显。
中国实行名义负利率的可能性
中国的利率已经进入下降通道,已经出现了实际负利率。面对全球其他央行名义负利率的实践和中国经济现实,中国央行有可能实行名义负利率吗?央行实行负利率,希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征收负利率,来迫使商业银行增加信贷,进而刺激经济、抗击通缩、稳定币值。但信贷取决于商业银行放贷意愿、企业和家庭的有效信贷需求和投资收益等多方面。在实体经济下行、产能严重过剩和投资回报率下降的大背景下,一味地迫使商业银行增加信贷,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政策效果。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处于短缺经济时代,资金市场供不应求,均衡利率较高,同时政府实行利率管制,人为压低名义利率,使得实际利率远低于市场均衡利率。彼时适用于金融深化理论,提高实际利率能够吸引储蓄,抑制低效投资,缓解金融抑制,促进经济增长。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生产能力提高,逐步摆脱短缺经济,此时有效需求不足而产品相对过剩,资金市场供过于求,均衡利率降低,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名义利率趋于上升,使得实际利率逐渐高于市场均衡利率。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一直在实行宽松的刺激政策,央行不断降低利率,信贷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贷款余额,还是M2,增长率在2010年来一直处在高位,2014年以来也在14%左右,信贷增长速度已经很高。另外,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增长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实体经济增长不明朗,企业投资回报率较低,投资意愿也较弱,银行信贷投放意愿不强,在此背景下央行实行负利率收效将会有限。
此外,实行负利率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国外有研究表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意外变动25个基点,将会使股价反方向变动0.75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也就是利率政策对股价的乘数效应仅为3倍-6倍。当中央银行提供丰富的流动性时,基金经理们会把投资集中于流动性越来越差、信用级别越来越低、风险越来越大的资产项目上。瑞典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之后,房价和股市都出现了大幅的上涨。中国这几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已经导致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信贷扩张已处在高位,货币投放已是全球第一。同时,已实行名义负利率的国家表现差强人意,政策效果收效甚微。另外,面对美联储升息预期,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的情形,因此,中国央行在短期内实行名义负利率的可能性不大。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张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