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不止一位经济学家提过,未来的全球化将进入到4.0阶段,快速发展的中国更希望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优质补充。
15世纪末,葡萄牙人第一次远航全球,开启了全球化的1.0时代,就是所谓的大航海时代。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全球化开始了,但是过程并不是那么平静。
全球化到2.0是什么呢?是英国和英镑引领的全球化。而全球化的3.0离我们最近,就是美国和美元引领的全球化。首先是实体经济的贸易。理论上,全球的贸易都是根据比较优势进行生产的。如果是这样,美国永远是从事高科技的,中国永远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现在基本上也是这个逻辑。
我们经过细致的研究,发现一个更为微妙的结构。我们认为全球存在着三个大型的国家集团,构成了一个全球的价值链和产业链。
中国一年对美国的贸易盈余高达3500亿美元,但中国只是很多终端产品的最后出产地。比如苹果在中国、富士康在中国,但3000多元钱的东西,中国大概只挣到了125元。台湾、韩国、日本、加州的设计,这块可能是利润的一个主要来源,但是最后出口的总量,都算在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上头。
世界形成什么样的结构?我们称之为“三个世界”的结构。
第一,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低端、底层,主要是资源型国家。资源型国家,提供的是大宗的原材料,比方说金砖五国里头的巴西、俄罗斯、南非,都是属于资源的提供国。
第二,在整个食物链的顶端,是消费型的经济体,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大家会有一个深深的疑问,为什么美国只消费不生产?因为美国生产很多。如果一个国家经常账户的赤字,超过GDP的4%以上,我们可以定义为一个消费国。不是说美国不从事任何的生产,而是相对于生产而言,它消费得更多。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一度占到GDP的10%。
美国每年对全球贡献的GDP达到15万亿美元,占到全球产出的25%左右,每年拿出10%,也就是1.5万亿的订单,抛向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当然不光是给中国,还包括给这些资源型的国家和其他的制造型经济体。千万不要小看每年1.5万亿美元的订单,因为到现在为止,人类所有的外汇储备,就是美元的外汇储备,不到10万亿美元,中国占了其中的3万亿美元。
第三,什么叫生产国?如果一个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占GDP之比超过4%的话,这个国家就是一个生产国,所以中国就是一个夹心层。在中国经济增长,特别是过去一轮高速的发展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困惑是什么?就是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变得非常贵。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变得非常便宜。大家卖手机的,卖得越多,只能打折销售。但是你要采购石油,采购铁矿石来做生产的话,你买得越多,价格就越高。
所以,作为夹在中间的制造型经济体,利润率会怎么样?一定是压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