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深不见底的大变革静悄悄拉开帷幕。
这一次,中国制造要革自己的命,过去三十多年,正是制造撑起了中国奇迹。
82.7万亿元的GDP
经济体量占全球15%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出的成绩。
从一穷二白到G2,多年来,全世界最顶尖的头脑都在琢磨,中国模式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
地方官员锦标赛
劳动力和土地的数量优势……
大师们的理论有很多,但唯独缺少一个关于生产模式的解释框架。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有两个字非常合适——集聚。产业链上下游的诸多环节向着一个无形的中心集聚,以空前强大的规模效应,降低了生产成本,最终推动中国跃升为世界工厂。
然而盛世之下,也有危机。这种让中国迅猛崛起的工业形态,正在悄悄地瓦解当中。
突然一夜醒来,楼下快递小哥回老家了,城中村里那个小作坊消失不见,平常总路过的网吧也空荡荡了。这种变化就发生在你我的眼皮底下,每一天都在进行。
大工业的生态圈开始碎片化,一些环节四零八散,洒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上,有的甚至远渡重洋,迁入异域。过去全产业链集聚的低成本优势逐渐衰落。
这种空间上的大重组,将深刻改变中国崛起的内在逻辑。它就像笔直公路上的一个巨大路障锥,逼迫高速行驶的中国调转方向盘,选择另外一条道路——“新制造”。它抛弃过往那种大流水线和集装箱,将制造搬到互联网上去。
马云说,未来的制造业一定是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
01:
放眼全国,大工业片区、制造产业园数不胜数。在这个一小时车程的半径内,涵盖了设计研发、原材料、加工厂、批发市场、物流体系等诸多环节。它们彼此协同运作,高速运转,以其巨大的规模效应制造出大批量的鞋子、衣服、玩具、沙发……
最终,这些物美价廉的“Made in China”会被塞进一个个集装箱,远渡重洋摆上全世界的货架,或者通过纵横交错的河道、铁路网,抵达内陆无数个城镇。伴随着这个过程,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
不过,当下这种集聚的全产业链正在受到外界力量的切割。
环保严格 → 挤压加工厂
城市升级 → 挤压批发市场
控制人口规模 → 挤压劳动人群
外贸低迷、汇率波动 → 挤压整条产业链
经典的案例有佛山的陶瓷、杭州的服装业。设计研发的部分留下来了,其他的环节迁走了,有的走向中西部地区,有的深入东南亚、非洲大陆,到海外投资建厂。大家的距离越来越远。
那些迁出的工厂犹如天女散花,已很难以再凝聚起来。以前遇到什么困难,这些工厂还可以三五成群抱团取暖。
如今举目四望,一片荒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仅规模效应锐减,低成本优势大不如前,以往的行业痛点还如影随形:
库存经常积压。
生产有淡旺季之分,有时必须停工度日。
一次订单以万件计,下单的人就是大爷,经常拖个一年半载还款,部分利润沉没,很多企业都熬不过就倒闭了。
……
追根溯源,很多痛点都是因为长期以来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由于厂家看不见消费者,不了解那些远在天边的“败家娘们”的个性需求,就不敢花费太多的成本用于生产,设计上囫囵吞枣,材料上随随便便,工艺也不敢太精益求精。
普遍的套路就是上马大机器、大流水线,把价格做低,拿低价格做诱饵去刺激消费者们掏银子。最终的副作用是:风格单一,质量较差。
放在十几二十年前,这些或许都不是问题。但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败家娘们的需求越发个性化和品味化,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升级就像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得这些分散化的工厂踹不过气来。
02:
不久前,马云提出了“Made In Internet”的概念。
他说,“制造业必须要学会拥抱互联网,未来不存在Made In China、Made In USA,未来的制造业是Made In Internet,制造业全是在互联网上制造。”
借助于互联网的翅膀,一场全方位的产业变革悄然发生了。
90后的江苏女孩朱文娟是一家5皇冠的淘宝店主。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她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自己画在纸上的设计能让消费者穿到身上。但对于她这样的淘宝卖家来说,找到合适的代工厂并不容易。因为传统厂家不乐意接小批量的生产订单,一次订单起码上万件起。
不过,自从她发现1688上的淘工厂,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每月,朱文娟大概会设计10件新款,并发到粉丝群里投票,让粉丝在网上即时反馈。确定款式的定稿后,就进行初步预售,每个款式只做20/30件衣服,单价比市面上的普通样式要高一些。最后,这些小订单通过淘工厂对25000 家工厂的大数据分析,配置给有闲置产能的厂家。
与之相对应的,以往几十个人承担的工作量现在只需三五人一组,大流水线拆成了小流水线。那个被分散化、碎片化的工业体系,此时恰好可以承接这种个性化定制。
供给与需求再也不脱节了,它们连接,互动,使得过往的痛点荡然无存:
库存不再积压。由于预售制度,生产不再是没计划的赌博,实现零库存。
淡旺季之分消失。平日工厂按自己的订单生产,到淡季就接来自电商卖家的定制需求,闲置的产能复活了。
回款加快。小订单下,厂家具有更大的话语权,想赊账?对不起,只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资金链条加固,提高工厂存活几率。
品质提高。按照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细细打磨。利润提高,弥补了消失的低成本优势。
以往,一件成衣从概念到消费者手里,原本需要经过一系列漫长的链条:制造商提前一年做流行色规划、系列企划、设计规划、打样、生产、上新……
现在它的周期大为缩短,往往30天就走完了全程。而且整条供应链都变得柔性,厂家响应市场更加快速、灵敏, 一旦发现爆款,还可以立即追加订单。
成千上万的朱文娟们,借助淘工厂迅速提升网店生意。“现在每天就有将近2000多件衣服从仓库发往全国各地,一年销售额将近5000万。”
03:
一个延续了几十年的中国故事,现在终于有了新的版本。
过去是制造商 → 消费者的正向链接
现在是消费者 → 制造商的反向链接
这种颠覆性的变革,让传统制造业发生了全方位的产业重塑。
长期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规模经济供给侧,无法匹配信息化经济背景下个性化、分散化的需求,习惯以价格低、品质低的“双低”产品攻城略地,以至于一个个夹杂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层出不穷。
中国大妈们不远万里,跑到日本抢购一个马桶盖。
隔壁老王为了买一把陶瓷刀,专门打飞的到德国海淘。
邻居家的孩子留学意大利,天天代购手工打造的包包,赚的比教授还多。
“供需错位”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而“互联网+”所形成的海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则在消费者与制造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供给与需求之间那堵高高的城墙,一夜之间拆除。
传统的制造业正变得越来越服务业化,它再也不是那个规模化、流水线、集装箱的纯制造业,而是越来越定制化。以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出发,去生产更多风格独特、品质高端的产品。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透露,五年来国内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使得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
随着越来越多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中国工业化经济时期的规模经济,正在向信息化经济时期的智能经济逐步转变。除了服装产业,“新制造”的故事也相继出现在农业众筹、手机配件、玩具产业等领域。
这种“Made in China”到“Made In Internet”的转变,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从需求端到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谁赶不上这个风口,谁就会落后于这个时代。
正如马云所说:“我们提出的Made In Internet,它会影响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你的商业模式,重新思考你的消费者,重新思考你的供货商,重新思考你的整个物流体系,你的融资体系。今天做得越好的企业,越要进行反思。不管你今天做得多好,都要重新理一下自己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