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 |麦肯锡咨询公司:高旭,王平,周冠嵩
经历三十余年发展,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当前,汽车行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这“新四化”开始成为公认的未来趋势,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
而中国以其庞大的市场体量,接近十亿的潜在消费群体,消费者对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积极拥抱态度,完整高效的供应链和蔚然成形的互联网生态系统,正在成为未来全球汽车产业革命的主战场。
从现在起到2030年之间的十年,将奠定未来三十到五十年的汽车行业发展基调。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预见未来,方能洞察趋势,前瞻布局。为此,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2030年中国汽车行业做出以下展望。
预见一
告别黄金时代,高增速及高利润率难再现
过去三十年复合平均增长率高达两位数,使得各国厂商能够在中国市场获得远高于国际市场的利润率。现如今,这样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市场呈现低速增长,甚至在若干年份仍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未来的增长潜力十分可观。中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大约为160台,跟主要发达国家保有量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比如美国约为850台,德国约为600台。
中国尚有约十亿人没有实现汽车梦,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只要能保持中速增长,汽车行业在如今2000余万台销量的基础上,仍有望实现低速增长。
预见二
大量品牌或将消亡,或将退出中国市场
过去三十年的高速成长以及各方对新能源汽车的押注,中国市场如今积累了上百个汽车品牌,其中不少品牌的产销量远低于合理的规模水平,这是不健康且不可持续的。
如今躺赢时代结束了,淘汰赛已然开启,企业的容错空间大幅缩小,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断崖式下跌。市场大浪淘沙,滥竽充数的“裸泳者”必将出局,只有那些具备核心竞争力,以及主动进行转型升级的厂商才能“适者生存”。
预见三
大部分中端国际品牌可能会在中国市场失去竞争力
若干领先的中国品牌车企已经在造型、综合性能、质量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显示了极强的竞争力,加之其在电动化、网联化等领域的提前布局,我们有理由相信,自主品牌们最终能够复制家电、手机、工程机械等行业的成功模式,即进一步扩张市场份额,同时显著缩小以至追平中端国际品牌的溢价水平。
在这样的追赶速度下,一些弱势的国际品牌如果不积极主动转型升级,将越来越难以在中国市场立足。但国际品牌在豪华车市场的优势仍将延续。
预见四
机器人自动驾驶出租车队(robotaxi)爆发式增长
这一领域可能作为公共服务事业由政府统一进行运营。麦肯锡的研究表明,自动驾驶技术的全生命周期成本(TCO)将在2026年与人工驾驶汽车相当,这意味着一方面,机器人自动驾驶出租车队将迅速取代传统出租车车队,同时新增私家车数量也将大幅被压缩。
另一方面,对于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任务,由国家进行统筹组织,以及出于规模经济方面的考量,类似于公共服务事业,这一领域将由政府进行运营和管理。因此,B2B市场与B2C市场并重有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态势。
预见五
车联网操作系统将由1~3个本土厂商主导,并形成行业的标准系统
鉴于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独特性及头部APP对中国消费者的巨大影响,车联网操作系统将形成由科技互联网巨头主导的格局。
国际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产品将不得不使用中国本土的车联网OS,并应法规要求,把车联网数据存储在中国。汽车厂商与互联网巨头之间围绕数据的所有权及如何变现,将展开剧烈博弈。
预见六
研发以及专注于提升客户旅程体验的营销服务将取代制造,成为厂商的核心能力
越来越多的车企将转型成为主要承担研发和客户旅程设计,以及营销服务的企业,而把汽车制造业务逐渐外包。
预见七
传统4S店或转型,或消失
传统4S店模式的盈利能力及可持续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同时伴随车联网技术的成熟,汽车厂商、互联网公司、出行公司均可直接与终端消费者建立联系。
因此,传统4S店在汽车交易链中的重要性不断被削弱,其功能将被多种形态的线上和线下专业公司所替代,如城市中心体验店、多品牌店、汽车大卖场、郊区试车中心或者上门试驾服务、郊区集中式维修中心、市中心的小型专业维修店等等。
预见八
向软件公司和数字化转型
传统上,汽车属于机械工程工业。在“新四化”浪潮的冲击下,汽车工业正逐步向“软硬兼具”转型,软件超越硬件成为车企的核心能力。
而数字化转型是车企从机械公司转变为软件公司的抓
手,其关键举措在于吸引、培养和留住一大批软件人才,以及变革骨干,业务翻译员、大数据科学家,数据工程师等核心人才。
预见九
合资企业50:50股权架构将不多见
至2022年汽车行业将彻底放开股比限制,届时外资车企必将与中方合作伙伴就此展开谈判。对于实力不太强的中方合作伙伴,特别是地方国企,外资企业相对较易取得控股甚至独资买断。某些生存堪忧的地方国企可能会被外资企业收购兼并。
预见十
中低价位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有望被自主品牌所垄断
在财政补贴及资本力量的助推下,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动汽车供应链在中国已经初具雏形。受惠于该供应链,中国车企正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改进其产品并降低售价,同时各类新颖的商业模式及最新的互联科技也在自主品牌电动汽车上得到广泛尝试。
诚然,我们相信随着补贴的逐渐退出,大量品牌或将随之销声匿迹。大浪淘沙之后,若干优秀的自主品牌会笑到最后,凭借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实力,业务规模带来的显著成本优势,以及在相关产业链不断完善的布局,从而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编辑 |Yibi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