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永远有诸多不确定性。而生存在当中的人,或许为了梦想、又或许因为竞争,不断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冒出,并成为改变世界的动力源所在……
而今,当汽车逐步成为普通的代步工具,当产品之间的差异化越来越小,当诸多的社会问题如空气污染、拥堵等随之出现,人们开始对于其未来开启新的思索,这当中不仅仅有电气化、无人驾驶,还有共享出行、生态合作等。
在近日举办“2019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来自政府相关组织机构、主机厂、技术提供商、IT巨头以及通讯运营商等企业代表,围绕未来出行展开了一场“思维革命”,以下一起来了解下当中的核心内容。
公众出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出行的方式以及出行的频次越来越多,而整个出行服务格局正在受到深刻的影响。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司长徐亚华在其演讲时指出,目前公众出行服务方面正在四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公共交通承载能力得以提升。2018年全社会的旅客运输量达到了179亿人次,其中公路客运量136.5亿人次,铁路客运量33.7亿人次,民航行客运量6.1亿人次。而城市公路交通客运量超过900亿人次。
二、从出行结构上看,在城际出行领域,逐步从公路转向高铁和民航,相比2013年减少了30%。而在城市出行领域,以轨道交通、地面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共享单车为补充的多层次出行体系形成,每天提供四亿人次的出行服务。
三、出行方式多元化。互联网平台经济催生了网约车、共享单车、定制客运、分时租赁等新模式,全国网约车日均订单达到了2000万,共享单车每天使用量达到了四千万人次,而定制客运已经在20个省市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四、车载装备不断升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加快,在城市公交总量中的占比达到了50.8%,城市的出行更加的绿色低碳。
不过,即便如此,目前中国城市发展中依然面临严重的拥堵问题,有数据显示,北京每年交通拥堵等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5%,高达数千亿。“城市交通拥堵成因错综复杂,必须多管齐下,从规划解决远距离的出行,如综合采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引导小汽车合理的使用,推动应用大数据实现城市交通的精准治理;加快低速出行系统,保障步行和自行车的路权,提高出行和自行车的出行的比例等。”徐亚华表示。
未来汽车趋势的变化
伴随着“新四化”的深化和发展,汽车行业趋势也正发生深刻的变化。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欧了出行董事长张文辉指出,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汽车行业的价值将正在由过去的由车辆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模式,而汽车产业的格局将以“产品 技术为中心”向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升级,由“产业链”的升级向“产业圈”的升级去演变。
针对此,腾讯公司副总裁钟翔平在其演讲中亦表示,目前消费者对手机和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用户希望保持实时在线,短暂的失联都会让他们产生一些焦虑的心理感受。而在其开车时,我们需就需要解决这一焦虑,让用户从上车之前到车内再到下车之后,都可以形成连贯化的服务。而在未来,汽车开发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以用户为中心的意识将会越来越强。
此外,钟翔平亦指出,“而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推动着车企的服务方式在进行转变,车企的数字化需求也从汽车云、智能网联、售后4S等等单点需求延伸到了生产制造、销售后的管理、用户服务等全流程。”
提到用户体验和以用户为中心,蔚来汽车在此方面值得称道。不过,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在此次谈到未来出行趋势时,并未涉及此。其指出,基于自动驾驶的未来出行,对于本地化的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数据、内容、应用场景的依赖,和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必须把车就像手机一样,接到一个通信运营商里面去才能用。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将来的汽车和出行的产业链分工就会多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即本地的数据和服务运营商的角色。
除此之外,随着未来出行的进一步深入,汽车产业的利润结构亦将会发生变革,跟汽车出行相关的售后服务将占较大份额,目前车企零部件供应商靠着卖车赚钱的日子将会一去不复返。
共享出行需求最为迫切
从行驶时间上来看,在中国大多数汽车行驶时间只占一天10%不到,所以汽车是较为最闲置的一项资源,因此特别容易跟共享经济相结合。
我们看到,成立于2012年的滴滴出行,目前每年为5.5亿用户,提供超过100亿次出行服务。而据统计,目前大概百分之五六十初创的汽车相关公司集中在共享上面。
“共享汽车尽管在技术上并没有做非常大的变革,但是本身这种经济模式、使用模式对未来产生的不确定性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指出。此外,其还特别提醒道,“今天中国谈未来出行的时候是不是要跳出汽车行业的圈子,思考下我们的初心到底是什么,而共享的理念或更符合我们的初衷。”
对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亦指出,“共享出行是社会需求最为迫切、行业成熟度较高、规模最大、成长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它不仅正在改变着未来的出行,还将对汽车产业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我们看到,如今,国外如丰田、宝马等车企,国内如吉利、长城、长安等均在此领域纷纷展开布局,甚至宣称要向出行服务公司转型。
据了解,吉利的曹操出行,目前已在50个城市投放车辆42000辆,日接单量62万。而由一汽、长安、东风共同打造的T3出行已在南京、武汉、重庆三个城市投放运营,累计完成订单超200万。
此外,作为共享出行目前国内最大的运营商,滴滴出行副总裁、汽车创新中心总经理刘海江表示,滴滴积累了海量的共享出行场景大数据,平台上每日新增轨迹数据超过108TB,每日处理数据4875TB(这个数据量相当于 100 万部 5GB 大小的蓝光电影)。“通过大数据和AI算法,我们能够进行实时的供需预测,目前,我们15 分钟后的需求预测准确率可以达到 85%,这些能力正在帮助我们打造高效的全局调度平台,实时匹配需求和供给,更好的为司机和乘客提供服务。”
汽车产业生态将被重构 机遇大于挑战
整个出行产业,原来只是汽车和交通行业的事情,而现在我们看到诸多科技公司,通讯运营商、出行服务商、投资公司等都在里面,因此整个出行市场规模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合作伙伴的网络不断的进行重构。
对于此,麦肯锡合伙董事彭波指出,可以从国分析5大类成功要素的15个问题来推断生态圈形成的概率和最重要的成功要素,请见以下:
之前,一直有在未来汽车行业发展中谁将占主导,而从目前来看,这是一个融合协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共面未知和不确定性、机遇与挑战的过程,至于谁话语权更强在这一过程中意义似乎不是太大。
最后,再来看在中国未来出行发展,引用李斌的一段话为:中国有汽车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体系,有围绕着自动驾驶相关的人才积累和技术的积累,因此,这对中国企业而言有非常多的发展机遇。不过,我们还需向通信行业学习,在过去的十年里,不管像华为这样的设备运营商,还是像小米等这样的一些手机生产商,都已经完美的进行了全球化。因此,中国的汽车产业要和中国的科技行业、科技企业紧密结合,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期去获得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 盖世汽车每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