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解析
(2)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里让孩子听话,学校里给孩子标准答案,这些让孩子发展出单线思维。
(3)单线思维就是凡事只有一招,这样的人很容易陷入困境。两招也是困境(停下来不做就是第二招),这就是我们说的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情况。要突破就必须有三个或以上的选择。
(4)有多个选择就代表是有多份能力,越多越好,这就是解决困难的能力。
经典案例
案例一
1987年,我国在广西省南宁市召开了我国“创造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这次会议集中了全国许多在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众多的杰出人才。为扩大与会者的创造视野,也聘请了国外某些著名的专家、学者。
其中有日本的村上幸雄先生。在会议中请村上幸雄先生为与会者讲学。他讲了三个半天,讲的很新奇,很有魅力,也深受大家的欢迎。其间,村上幸雄先生拿出一把曲别针,请大家动动脑筋,打破框框,想想曲别针都有什么用途?比一比看谁的发散性思维好。
会议上一片哗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别胸卡、挂日历、别文件,有的说可以挂窗帘、钉书本,大约说出了二十余种,大家问村上幸雄,“你能说出多少种”?村上幸雄轻轻地伸出三个指头。
有人问:“是三十种吗”?他摇摇头,“是三百种吗?”他仍然摇头,他说:“是三千种”,大家都异常惊讶,心里说:“这日本人果真聪明”。
然而就在此时,坐在台下的一位先生,他是中国魔球理论的创始人、著名的许国泰先生心里一阵紧缩,他想,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是以高智力著称世界的民族,我们的发散性思维绝不会比日本人差。
于是他给村上幸雄写了个条子说:“幸雄先生,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可以说出三千种、三万种”。幸雄十分震惊,大家也都不十分相信。
许先生说:“幸雄所说曲别针的用途我可以简单地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钩、挂、别、联。我认为远远不止这些。”
接着他把曲别针分解为铁质、重量、长度、截面、弹性、韧性、硬度、银白色等十个要素,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形成信息的栏轴,然后把要动用的曲别针的各种要素用直线连成信息标的竖轴。
再把两条轴相交垂直延伸,形成一个信息反应场,将两条轴上的信息依次“相乘”,达到信息交合……”
于是曲别针的用途就无穷无尽了。例如可加硫酸可制氢气,可加工成弹簧、做成外文字母、做成数学符号进行四则运算等等,为中国人民在大会上创出了奇迹,使许多外国人十分惊讶!
案例二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只被得边哭边喊,只想到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案例分析
多线思维的能力符合“12条前提假设”中“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办法”的说法。思维越发散,找到方法的可能性越多,解决困难、面对冲突的能力就越强。
如果我们的思维太过局限,而不知变通,那将错失很多机会。同样,如果徐国泰和司马光都顺着别人的思路走,而不能多角度的考虑问题,那么也就不会有那么精彩的故事留给我们了。
在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只有具有多线思维,才能做到在他人面前掌握先机获得发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培养线性思维的能力呢?
①NLP有一句名言最能解释多线思维:凡事总有最少三个解决方法。
②多线思维是解决困难、未来策划以至统筹大局的能力的先决条件。
③我们不是缺乏多线思维的神经网络,而是从小到大被灌输的限制性信念太多,就是神经网络里规条、框架太多,让原有的网络不能释放与发挥,所以打破这些规条框架是提升多线思维的第一步工作。
④除了惯用(往往已经无效)的方法之外,停下来也是另一个方法。可是只有两个方法仍在困境,打破规条、框架,要先学会挑战它们:“假如有可能,那个可能会在哪里?什么人/什么事/在哪里可找到?”
“先想一个匪夷所思的,或者绝不可能的一个方法,然后问自己:要怎么做才可以把它变成有可能:找谁在哪里怎么做?”
⑤NLP的现场抽离法很有帮助,因为它能加强我们从“当局者迷” 转移到“旁观者清”的心理状态。
⑥多做以下练习:随意找一个目标,例如从广州至上海,让自己想象三个不同的方法可以到达目的地;另一个常用的题目或者是如何不花钱可以看到新书?
想三个不同的方法,想完之后告诉自己,不容许用刚才想到的那三个方法,再想新的方法,如此反复,想三个再想三个,最少十次,才可能停下来。
过程中你会很开心,因为你会开始欣赏自己天马行空的主意,你已经激发了自己幽默、解决问题和创造力的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