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陈奕迅的这句歌词,道出了无数在大城市独自奋斗者的心声。
他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在热闹和孤独之间来回穿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空巢青年”。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这已经成为了空巢青年的真实写照。
空巢青年人数超5800万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目前中国超过5800万人过着“一个人的生活”。独居人数从 1990 年的6%上升到2010年的14%,到2013年是14.6%,并且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甚至有机构预测,到2021年,这个人群的数量将上升到9200万。
也就是说,在大城市的每6个年轻人中间,就有一个青年正处于空巢的状态。
“孤独的像条狗,和Siri做朋友”、“打开通讯录,最常联系的就是快递员和外卖小哥”。
虽然空巢青年们自嘲的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张楚所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的90年代已经远去,空巢青年的贬义色彩正在逐渐淡化。
据调查数据显示,57.69%的空巢青年会通过消费排解孤独,超过40%的人因此每个月大概花费1000到3000元,34%的人会花3000到5000元。
空巢青年的庞大群体,正催生着多种新型需求,从侧面折射着中国孤独经济的崛起。
“一人食”扑面而来
“各方面已经盯上了单身人士,除了爱情。”
孤独经济这门生意包裹了空巢青年生活的每一个角落。8m2胶囊公寓、自助式迷你KTV包房、独自旅行服务、一人健身、多功能小家电等新业态全都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当“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成为刚需,一人食也应用而生。
一人食概念作为舶来品,最早来源于“孤独巨头”日本。伴随着《孤独的美食家》里井之头五郎街头巷尾的脚步慢慢走入国内。
呷哺呷哺、争鲜、禾绿回转寿司、六丁一人食烧锅、筑底食堂、良尔一味等一人食餐厅纷至沓来,主打“一人一锅”的私密化饮食场景。
不用担心服务员热情洋溢的“您几位?”也避免了独自吃饭时手脚不知该放何地的尴尬,更无须接受来自其他食客的关爱眼神。
而针对“各种厨具都有,但从不主动开火,全靠外卖续命”的懒癌患者,不少商家上线了“单人套餐”,在餐食中增加内容,减少分量,推出双拼、多拼的特色服务,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做到口味更丰富。
除了餐厅,自热小火锅一时间也风靡全球,大龙燚、小龙坎、海底捞纷纷推出方便小火锅。从2017年双十一170万份到2018的500万份销量,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人食群体的快速成长。
目前,一人食这样的单身主题餐厅在中国已超过3000家。在麦当劳才不过4000家,星巴克也不过3000家的情况下,一人食的消费和体验正渐成风口,为情感和胃的“孤独”提供出口。
精细化运营发力
一人食的背后,是精细化运营在发力。在成熟的消费社会里,任何一种细分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
在业内人士看来,“孤独经济”最大的挑战在于对人群需求的解读,虽然孤独人群的数量在增长,但对需求的把握还需要随着人群的成长动态调整。
空间和菜单上的改变只是满足一人食群体的浅层需求。在孤独经济的强势袭击下,只有为“空巢青年”打造精准化、个性化、专属化餐饮消费场景,才能博得他们的好感和共鸣,成为新的商业入口。
结语:
5千万空巢青年的悲喜不容小觑。
“孤独经济”来势汹汹,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不仅要看到这一明晰的市场动向,还要顺势而动,更新理念,下工夫研究如何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的消费服务,吸引“单身贵族”前来光顾。
对于想要在餐饮行业有所作为的人来说,饮食文化、潮流趋势向来都是餐饮市场的风向标,谁能够率先把握住这些动向,谁就能先一步获得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