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医药行业最新研究报告:国产品牌崛起,细分...

1、前言

医药行业的需求来自患者,而主要的支付力量却是医保,需求方和支付方的相互 独立决定了医药行业天然存在的复杂性,行业景气度亦同时受这两方面因素共同 影响。

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导致终端医疗需求快速上升,向产业链上游传导,刺 激生产端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医疗需求的增长也给医保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医保实际支付能力逐步下降,医保资金使用效率亟待提高。为保障人民医疗需求 的同时维持医保支付能力的稳定,政府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控费措施,调整医保支 付结构,实现精细化管理。受医保控费的影响,近年来医药制造业整体增速放缓, 但在相关政策的驱动下行业内部发生了结构调整,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

行业需求和支付政策改变的根源在于人口结构的变化,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 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形成,逆转难度较大,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 的时间里,支付端收紧的状况仍会持续,制药行业的门槛不断提升,新药开发成 为药企的唯一出路,而行业集中度也将进一步提高,强者恒强的趋势得以延续。 另外,政策压力迫使药企加速转型,如加大新药研发力度、加快仿制药一致性评 价等,这些都为 CRO 行业带来了发展契机,行业持续高景气。

除了传统的制药行业以外,疫苗、辅助生殖、骨科植入物、核医学等细分领域也 在行业变革中快速成长,国产品牌逐步崛起,填补国内需求空白。

2、控费下整体增速放缓,精细化管理倒逼集中度提升

纵观最近 20 年的数据,自 2010 年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 率均呈现下滑的趋势。除了医保扩容红利期结束的原因以外,多轮次招标降价及 控费也限制了整个医药制造业的增速。

2.1、老龄化、发病率提升及发病结构变动推升疾病治疗需求

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最近 30 年的统计数据,我国 15 岁以下的人口占比急剧下降。2011 年、2013 年、2016 年政府部门分别出台了“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相应年份新生儿的数量也有所上升,维持了近年青少年人口比例的稳定。然而,各种因素导致社会整体生育愿意仍然较低,当前政策的长期刺激效果有限,青少年人口占比恢复到八九十年的高水平难度较大。与之对应的是,我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值和占比均快速提升,由 1990 年的 5.60%增长至 2018 年的 11.90%。老年人是医疗需求最大的群体,老年人口占比的提升(非唯一因素)又直接导致了医疗需求的增长,表现为我国每年诊疗人次的不断攀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传染病、寄生虫病、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传统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患病率快速下降。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再加上人均寿命的上升,代谢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患病率急剧提高。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几十年我国人民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产生了新的治疗需求。

2.2、卫生支出快速增长,医保资金承压

伴随医疗需求的提升,我国每年医药卫生费用相应快速增长,占 GDP 的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

医保作为我国医药行业目前最重要的支付力量,其支出增速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根据最近 10 年的统计数据,在许多年份中,医保收入增速小于支出增速,导致2008-2014 年间医保结余资金虽然继续增加,但医保统筹账户结余资金可使用月份数持续下降,意味着医保实际支付能力的降低。考虑到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影响,未来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导致医保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导致医疗刚性支出加速增长,若不改变过去医保资金的运行模式,医保的支付能力会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此,近年监管部门出台了多项重磅的医改政策,在保障老百姓医疗水平的基础上实施医保控费。政策的影响从产业链支付端向上游传导至生产端,制约了医药制造业的经营增长。从实施结果来看,2014 年起医保统筹账户结余资金可使用月份数逐步回升,但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认为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变的情况下,未来医保控费仍是大势所趋。

2.3、多种调控手段精细化控费,行业集中加速

医药制造业整体收入和利润增速处于下降通道,但受到患者疾病谱的客观变化以及医保支付的主动调控,医药行业内部发生了剧烈的结构调整。

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率的快速提升产生了极大的治疗需求,带来了新的行业风口,而提前在这些领域成功布局的企业,如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等,在过去十年乃至有望在未来几十年的行业格局变动中脱颖而出,取得更好的发展。

为了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和有限的医保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监管部门出台了多项措施,多管齐下,逐步实现医保资金的腾笼换鸟,进而促进了医药行业内部的分化。

(1)加大药品使用监控力度。近年来,全国多个省份先后出台重点药品监控目录,限制药物的过度使用。2019 年 7 月,《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正式发布,结束了各地监控目录制定标准不一的局面,意味着药品使用监管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我们认为后续会有更多批次的全国性目录跟进。此外,取消地方医保目录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模式的推出亦将进一步限制药物的滥用,节约医保资金,为有临床价值的治疗性药物腾挪医保支付空间。

(2)挤仿制药和专利到期原研药价格“水分”。过去由于国产仿制药质量普遍不高,无法实现对进口原研药的替代,导致原研药专利到期后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再加上医药行业带金销售、渠道商不合理加价等现象的存在,终端药价虚高。因此,2012 年起监管部门开始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提升国产仿制药质量,为药品进口替代奠定基础。2018 年 12 月和 2019 年 9 月,两轮带量采购的实施使得国产仿制药和进口原研药在同一平台上充分竞争,有效降低了药品价格。随着未来更多药品被纳入带量采购目录,国内仿制药价格将全面下降,产品质量过硬、成本领先、具备产品群优势的头部企业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

(3)扶持创新药。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了多项鼓励新药研发的政策,逐步与国际接轨,多维度支持新药研发,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创新药研发的本质是为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提供新的或更优的治疗方案,惠及民生,故而未来仍是政策鼓励的方向,进行新药开发的药企亦有望在政策扶持下加快发展。

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医药行业整体表现为集中度的不断提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1)头部企业的产品推陈出新能力更强,在应对降价压力时适时推出新产品弥补旧产品损失;(2)头部企业的并购、引进合作能力更强,收入的分散及多元化有效地对冲了部分风险。(3)头部企业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强,更迅速转型和调整布局转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疾病领域和产品,在核心产品被监控前提前优化产品组合。(4)头部企业规模效应和控制成本能力更强,能以量换价,通过控费应对压力,甚至在集采中成为赢家。(5)头部企业拥有其他能增强核心竞争力和额外增加业绩的能力,比如投资等。

这些能力带来的业绩结果是近年来港股医药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医药制造业平均水平,意味着上市公司在各自领域的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以港股制药公司为样本进行统计,2015 年以来,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前 10 名公司在整体中的占比逐步提高。具体到公司个体,头部企业和细分领域领先企业业绩表现也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综合来看,在经营层面上,医药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对资本市场来说,投资者也越来越青睐具备长线竞争力,符合强者恒强趋势的标的,表现为投资的集中度持续提升,市场更多地关注各领域的优质标的: (1)2019年以来北水更青睐港股医药龙头白马及细分赛道特色优质标的;(2)头部企业的市盈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市场更愿意给予估值溢价;(3)2019 年以来,港股医药龙头白马及细分赛道特色优质标的交易活跃度更高。

3、创新成为唯一选择,产品门槛提升将强化集中趋势

如前所述,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剧给医保的长期支付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进而促成多项重磅医改政策的出台,引发医药行业的变革。在老龄化趋势难以逆转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医保控费、行业回归价值本源仍是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医药行业前进的方向,唯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应对接踵而来的政策压力,创新成为唯一选择,用更符合卫生经济学的新产品替代旧产品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才能取得超额增长,行业整合已然揭幕。

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企业不断产出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持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我们以研发费用和研发批件作为先行指标来审视这个行业的参与者,发现从投入和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讲,行业参与者已拉开差距。仅从批件量来讲,头部企业的储备量远超于同行,这些功课也将奠定未来 5-10 年的竞争趋势和格局,我们判断强者恒强这一趋势仍将持续。

从储备产品数量来看,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等传统大药企的在研产品数量也遥遥领先。随着在研产品的陆续上市,公司的产品线将得到进一步扩充,维持业绩的持续增长,扩大领先优势。

从产品质量来看,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翰森制药近年即将上市的品种多为用于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大病种的重磅产品,与我国疾病谱演变的方向高度吻合。

整体来看,中国生物制药(1177.HK)、石药集团(1093.HK)、翰森制药(3692.HK)等头部药企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品线布局,保证其未来多年将源源不断地有新产品面世,有望在变革中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4、CRO:受益于行业创新的紧迫感,景气度仍将持续

新药研发是医药行业发展永恒的主题。然而,由于(1)创新的难度边际提升(2)临床试验复杂程度和试验规模要求的提高(3)行业规范化程度的增加,新药研发的难度和周期也持续上升,造成近几十年来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快速增长,进而导致新药项目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药物研发需求持续增长和投资回报率下降之间的矛盾迫使药企提高研发效率,从根本上驱动了 CRO 行业的发展。另外,政策压力下要求行业参与者实现快速转型,包括存量品种一致性评价、新产品开发等均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部分研发能力薄弱的企业也不得不向 CRO 机构求助。同时,部分 CRO 机构的独特能力禀赋和资源禀赋也为头部药企的研发部门持续赋能。多种诉求下,持续增长的研发各环节的服务需求促使 CRO 行业蓬勃发展,短期这一趋势仍将持续。

CRO 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兼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较高。受益于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医药生物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有了显著提升;同时自 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大量高学历人才进入市场,国内 CRO 公司亦享受了“工程师红利”。相对国外 CRO 公司,国内 CRO 公司的人工成本更低,在保障相同甚至更优的研发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服务价格更具竞争力,故而近年来我国 CRO 行业发展较快,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此外,本轮医改中国内药企纷纷往创新药研发转型,亦为 CRO 公司带来了发展机遇。

按研发流程分类,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已基本实现了从化合物研究到商业化生产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绝对的行业龙头,领先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其他 CRO 公司也根据自身的专项优势,目前多聚焦于某几个研发环节,以实现差异化竞争。

从近几年的经营数据来看,作为行业龙头的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业绩增长更快,但其他专注于特定领域的 CRO 公司亦有不俗的业绩表现。

经过前期的爆发式增长,CRO 行业已经逐步进入整合阶段,药明生物(2269.HK)、药明康德(2359.HK)等头部公司在品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未来继续保持较高的业绩增长。

5、填补空白需求,国产品牌崛起,细分领域仍有高成长机会

5.1、疫苗:产业待升级,进口可替代,防必优于治

目前我国的人口数量是美国的 4.3 倍,而疫苗市场规模仅为美国的 23.8%,反差巨大。随着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逐步向美国靠近,人均疫苗支出也有望增加,疫苗市场规模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巨大的差距和空间主要来自:(1)产品价格有较大差距;(2)国家强制免疫体系有一定差距;(3)群众认知和免疫意识有一定差距。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预防的总成本未必高于治疗总成本,但从个体健康、对社会的经济效益和预后管理来讲,预防的潜在效益必然高于治疗。从这一角度来说,第 2 点和第 3 点带来的中美差距理应被弥补,未来也有望被弥补。

疫苗性质来看,我国的疫苗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属于婴幼儿必须接种的疫苗,由政府支付接种费用,免费向公众提供,因此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弱,价格普遍较低,利润空间小,再加上经过多年的大力推广,目前渗透率已经很高,市场增长潜力有限。但多年来多次疫苗事件表明,从产业角度来讲,哪怕是一类疫苗,产品的效价和安全性有待提升,一类疫苗也急需更优质更低成本的产品来供给公众,需要额外物美价廉的新品种加入现有强制免疫体系,更好地保障公民健康。

二类疫苗由公民自费、自愿接种,由市场定价,利润空间更为合理,同时目前渗透率还很低,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二类疫苗市场的发展由产品和推广驱动,以HPV 疫苗为代表,近两年我国二类疫苗上市速度明显加快,后续亦将陆续有重磅产品面世。同时,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尤其是 HPV 疫苗的上市将大众对二类疫苗产品的关注度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人们更加注重疾病的预防,对二类疫苗购买和接种的意愿也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二类疫苗属于自费支付的产品,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即使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近几年的增长率仍维持在 6-7%的区间,在支付能力上为国内二类疫苗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三方面因素的共同驱动下,未来我国二类疫苗的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从而带动疫苗行业整体的发展。

行业层面来看,近年来国内疫苗行业事件频发,对行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也间接推动了行业的变革。2016 年 3 月,“山东疫苗事件”爆发,推动《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修正,疫苗流通直接向“一票制”过渡;2018年 7 月,“长生生物疫苗事件”爆发,加速《疫苗管理法》出台,最终于 2019 年6 月底正式发布,其对疫苗的研发、上市、批签发、流通、接种等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堪称史上最严疫苗监管。从行业格局来看,目前国内疫苗行业市场集中度还不高,与美国市场存在一定区别。整体来看,在行业突发性事件的推动下,疫苗行业监管趋严,行业环境净化加速,市场集中度将逐步提升,同时《疫苗管理法》也鼓励疫苗创新。长期来讲,具备创新能力,优质 CMC 和产业化等综合能力的疫苗企业有望成为新形势下的宠儿,康希诺生物(6185.HK)这一类罕有的生产流程规范、产品质量优良、有创新研发能力的疫苗企业有望在中国市场打造出可媲美进口品质的高性价比疫苗产品,在一类及二类苗市场杀出重围,填补差距。

5.2、辅助生殖:不孕不育率提升和生育诉求催生巨大需求

受到平均生育年龄提高(导致生育功能下降)、不健康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和美国的不孕不育率均逐年上升,且中国更有反超美国的趋势。虽然中美两国的不孕不育率较为接近,但在辅助生殖渗透率上美国遥遥领先。

受益于(1)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2)优生优育观念的进一步加强(3)政府鼓励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进(4)民族的生育诉求(5)人们对辅助生殖技术的认识水平提升,我国辅助生殖的市场渗透率将继续增长,有望逐步向美国靠拢。考虑到不断增长的不孕不育人群数量以及我国当前较低的辅助生殖市场规模,未来我国辅助生殖市场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增速取决于市场教育、市场供给、生育文化和政策等多个因素。

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辅助生殖行业的发展仍处于早期,市场准入牌照的稀缺性和国内医疗资源向头部医院集聚的特性导致多年来积累有丰富案例和经验的医疗机构较少,这些较少数的服务提供者辅助生殖成功率远高于同业平均水平,提供综合生育解决方案的能力、科研和技术水平也超过同行。在近几年完成并购后,锦欣生殖(1951.HK)作为国内辅助生殖领域的领跑者,借助先发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有望持续领跑市场,在获取流量、对上下游议价能力,对被并购标的赋能能力,团队梯队建设和培养,持续提升技术和成功率等方面均有望持续强化优势,成为广大市场空间和高成长赛道的奔跑的龙头。

5.3、骨科植入物:蓄势多年,适时崛起

骨科植入物市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创伤植入物、脊柱置换植入物和骨关节植入物,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骨科植入物市场也持续增长。从手术例数口径统计,目前创伤植入物占据 65%左右的份额,而脊柱置换植入物和骨关节植入物因手术难度高、价格高而患者支付能力有限等原因目前基数相对较小,未来渗透率提升和市场增速都会快于创伤植入物。

从市场格局来看,目前市场上的创伤植入物基本上以国产品牌为主,而脊柱置换植入物和骨关节植入物市场上进口产品仍占据半壁江山,国产品牌还有较大的替代空间。

以三大类产品中国产品牌占比最低的关节植入物为例,近年来受益于产品设计和工艺持续优化、品类持续丰富、口碑提升和推广教育,国产髋关节和膝关节植入物的市场份额都稳步提升。随着近两年医保控费形势加剧,头部企业以其高性价比加速对进口产品进行替代,反而进入增长的快车道。低渗透率导致的高成长空间、耗材降价不可逆的大趋势、较低的国产市占率、较高的技术和经验壁垒均为这一赛道两家头部公司爱康医疗(1789.HK)、春立医疗(1858.HK)奠定了较高的护城河和增速。

5.4、核医学:行业护城河较高,竞争格局良好

核药可大致分为诊断类核药和治疗类核药两大类。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核药市场上诊断类核药占比高达 90%,其中又以氟[F-18]脱氧葡糖注射液和锝[Tc-99m]系列影像剂应用最广,分别与 PET-CT/MRI、SPECT-CT 配合使用。借助于核药的特殊性,PET-CT 和 SPECT-CT 把核医学成像设备和普通 CT 相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更早期、更灵敏地对肿瘤、心血管疾病等进行诊断。近年来我国核医学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核医学科室、相应的专业人员以及核医学设备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核医学行业与欧美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以 PET-CT 为例,2015 年我国大陆每百万人保有量仅 0.17 台,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8年 4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 年)》,对甲类和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目录分别作出调整,其中 PET-CT 由甲类调为乙类,SPECT从乙类调出目录。随着仪器配置限制的下调,未来几年我国核医学成像设备的数量有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从而带动核药市场的发展。

与其他药品相比,核药因其放射性而具有特殊性,企业除了需要拿到药品生产批件以外还需要通过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及其它核安全监管部门的资质审批,行业准入壁垒相对较高。同时,大多数核药半衰期较短,如氟[F-18]仅 100 多分钟,需要就近供应,故而核药房是核药生产企业必备的设施。核药房的建设成本较高,导致行业新进入者前期投入非常大,没有丰富核药产品线的公司核药房利用率低,性价比不高,限制了核药行业小规模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内核药行业已经基本上完成整合,市场被中国同辐和东诚药业两家企业所占据。鉴于高行业护城河,我们认为未来较长时间里国内核药行业新进入者都不会很多,行业竞争格局良好,再加上中国同辐(1763.HK)不断丰富的产品管线,有望持续享受行业成长带来的红利。

5.5、其他细分赛道关注边际改善

其他关注度相对较低的细分赛道的行业龙头,如石四药集团(输液)、中国中药(中药)、昊海生物科技(眼科产品)、亿胜生物科技(眼科产品)等,亦有望在本轮行业变革的浪潮中维持并扩大各自的领先优势,实现边际改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医药行业  医药行业词条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词条  细分  细分词条  崛起  崛起词条  国产  国产词条  
经济

 疫情之下,商业地产的危与机

一、疫情期间,到店消费跌入冰点新冠疫情,让刚刚过去的2020情人节,变成了史上最冷清的一个情人节。对于情侣而言,试想一下,平时这个时候我们会做些什么?首先,是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