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6月29日G20大阪峰会的召开,备受全球关注的中美贸易争端迎来了新的谈判结果。
在这次中美元首会晤后,终于有了峰回路转的态势,美方表示不再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新的关税,避免了中美贸易争端进一步恶化的风险。
这场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从2018年3月以来,就已开启了数轮交锋:
中兴被制裁事件、对华为发布禁令,包括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范围的逐渐扩大……不难看出,贸易争端背后的焦点,落在了中国制造上。
贸易争端持续至今,未来走向还无法断论,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在此番逆境下,重新审视自我,恶补短板,寻找破局和立足的根本,是当前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课题。
对此,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张玉来接受世界经理人的专访。他认为,中美贸易冲突并非美国的第一次施压,曾经长达30年的美日贸易摩擦就是美国制造贸易争端的另一案例,从邻国的应对之道以及美国的打压手段来看,张玉来试图从认知到实践层面,为中国制造企业寻找一条突围之路。
从心态和认知层面,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应对贸易冲突
世界经理人:从心态上来看,中国制造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张玉来:我的观点未必准确,把这些观点提供给大家,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当地的企业来讲,我想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说,不要坐等贸易战对你发生影响。要积极了解大环境,另外就是企业可以抱团取暖。因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不一样,大企业都有自己独立的研发和信息采集部门,而中小企业不具备这种能力,只能自己去用低成本的方式去获取更多的信息,行业或协会的活动,包括咨询之类的,我觉得都有必要,这样企业也能学到很多方法。对信息动向的深度掌握,这些是我们企业应该有的基本素质。如果你不掌握这些的话,总是亦步亦趋的话,最后肯定会出现明显的问题。
我们都说日本企业特别保守,实际上它们在这方面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从我接触到的日本企业来说,它们都会想到,10年、20年、30年之后会什么样。因为有些你是可控的,比如说老年人口的状况,将来社会的整个的财政状况,你肯定是可以预测的。所以我觉得这方面可能也是需要我们企业要具备这样的眼光。同样,我们的企业不要只看到现在的中美贸易战,也要看到5年、10年、20年甚至更远之后会怎么样,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经理人:从认知层面来看,中国制造企业应该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摩擦?
我觉得日本应对贸易冲突的方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还是蛮强的。
首先,因为中日之间的发展有阶段性的差距,我们现在至少在产业结构上,也是走制造业这条路线;而日本也是走制造业这条路线非常明显。
其次,我觉得日本也是赶超型。在面对美国的先进技术,包括欧盟的先进技术时候,日本曾经有一个漫长的赶超过程;我觉得中国现在也是正处于这个阶段。
另外,日本跟中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外向型的经济体。虽然我们的外向型跟日本的外向型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类似性还是比较强的,因为我们也是在为世界做产品的供应这种服务等等。
中美贸易战,和日美贸易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日美贸易战的起因,也是因为日本产品横卷美国市场,美国接受不了,所以它开始对日本进行打压;现在中国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因为中国产品,至少是Made in China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并横卷美国整个市场,显然对它的经济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中国商品跟当时的日本商品是有同质性的。
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因为日本实际上它没有走改革开放这条路,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一点上,我们在借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很多都是美国企业或者是跨国企业在做;而60年代日美贸易开始的时候,日本的特点是,全部都是民族企业在做,然后出口美国,这一点是跟我们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坚持全球贸易体系,它对我们来讲意义更加深刻,因为我们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体。从这一点上我想这是我们跟日本稍有不同的地方,这点我们需要稍作注意。
世界经理人:如果让您来总结,您认为在美日贸易战的过程中,日本的主要应对路径是怎样的?
张玉来:我觉得,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讲,日本企业应对的方式,主要是协调性的应对比较多。
从态度上来讲,第一,日本不是这种对抗性的,而是采取这种柔性的、协调性的这种战略战术更多一点;第二,日本就是把来自于美国的压力,转化成自己的动力,这是它考虑得很多的。比如说,丰田和本田都利用了美国环境法,在压力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自己,比如在研发上的投入,在技术上超过国美的新的规制,以此来破解你;另外还有一种,日本采取的就是更多的融入到对方中去,也是很好的方式。日本在美国那么多的投资,其实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规避绕开贸易战。当然这种做法,可能更适合大中型的企业。中小型企业我觉得可以采取的方式就是抱团,一块去规避这个问题,我觉得这都是可能的。
所以,我想从总体来讲,就是把这种新的环境的巨变,变成怎么样有利于自己,并且很好的分析它,把真正的危机变成发展的契机。
除了要掌握它的新方向,还要意识到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就像我们说的柏拉图的三问一样,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觉得企业有这个意识的话,可能应对起来就会更自如一点。
其实你看日本的企业,不论多小的企业都要有所谓的“社是”,也就是所谓的企业理念。这个就像企业DNA一样,是企业自己的特色。我们好多企业是没有这个特色的,给谁做都行,怎么样都行,可能大家共同特色就是成本低,但是这个可不是你的杀手锏,这是你被剪羊毛的空间。所以我觉得今后怎么样确立企业的经营理念,可能是今后我们这些中小企业也应该考虑的方向。
另外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日美贸易战的结果,那就是日本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意识建立起来了。在这之前,日本企业都很保守,都是本土化经营的模式。所以我想中国将来也是这样,就是你不要觉得我只在中国去经营,你可以走出去,自己走出去不行的话,可以以产业集群的方式走出去。
世界经理人:如果让您来预测的话,您认为中美贸易战最好的结果和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
张玉来: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就是贸易这25% 的高关税是不可持续的,特朗普只是一种应急的打压手段,它不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手段,因为这是违反当前贸易发展趋势的,这是肯定的。
但即使是短期的,对我们企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迎来一轮洗牌,有些人会非常被动,虽然努力挽救,也可能会被淘汰。这就是优胜劣汰的商业法则,没有办法。而同质性竞争性质越强的企业,可能最先被淘汰,我觉得这是非常明显的趋势。
所以我觉得作为企业来讲,还是要把这个压力作为一个“换挡”的机会。你要重新的考虑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并且和自身的升级结合起来,对中国企业来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反而是一件好事。
从实践层面,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应对贸易冲突
世界经理人:从实践层面来看,对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应该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张玉来:从企业层面来讲,我觉得是一样的道理。不管你是属于谁的企业,只要是在中国生产,就都面临着美国关税的威胁,所以就要在经营战略上进行调整。
但是,大型制造业调整起来显然非常困难。我觉得,制造业行业一个最大特点是,你要转移起来,成本是高昂的。所以,我们可以寻找别的办法。 能不能练好内功,能不能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让对方依赖你,是更为可行的办法。
首先,现在美国对中国进行恶意的关税上升,在它遏制你的时候,你能不能对它有一个反制力,比如说你的产品是它离不开的,或者是它的产业链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显然,我们的主动权就更强了。
所以我觉得,在全球价值链中,我们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制造应该不断的向上转移。也就是说,你的位置权重越来越重要,你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你对同质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小。所以我想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应对方式,就是当时日本企业也有这样的经验,所以我们也可以从当中总结、吸取、归纳出来这样的方向。
其次, 国际化视野是不可或缺的,不仅是企业自身,上下游你也要清楚,并且拥有纵向和横向整合的能力。因为现在比如说,在全球价值链链条当中,谁打压日本企业的话,它会付出的代价更大。比如说像苹果、华为,它们都在大量的采购日本的零部件,当日本企业更多转移到价值链上游之后,你再打压它的话,你的生存空间就小了。
而我们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可替代性太强了,你可以代工的,我给别人也可以做。所以对这些企业来说,目标应该是,在贸易战之后,更深度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比如说我们现在知道的,全球最佳的代工模式也就是富士康,除了富士康代工之外,苹果未必能够找到其他像它这么好的代工。
不管你在价值链当中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我觉得都有发展的空间。企业要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你就找到了一个救命稻草。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后所有的中国企业都要考虑的,而不是盲目的去复制别人。
不管是价值链往上转移也好,还是说跟代工的客户更紧密的关系也好,我努力的一个方向就是,我有自己的独门绝技,让你离不开我,比如代工,就是除了我之外,没有别人能做到我这么好。
另外还有零部件设计和生产的参与程度。比如我厂商规划完、设计好了给你,你去加工,这样的话,A也行,B也行,C也行,那就不行。但是,如果是,只有我能做,或者只有我能把它做得更好,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你就更愿意选择我,而不愿意选择C或者B了。所以我觉得作为中小企业,就要把你自己的这种看家本领练好,哪怕是成本也行,比如能达到成本最低的一个标准。
最后,企业还可以进行其他一系列的举措,比如说,企业转移到可以规避25%关税的地方。就是你可以把产业链或者工序进行拆解重新组合,把部分转移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