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曾说过,一个人要在中国把事业做大,他要会说四种话。
第一:商人的话。
第二:你还得懂政治,所以你要会官话,也就政客的话。
第三:你本身做技术,做研发,就要跟学界有很多的交往,所以你要懂学者的话。
第四:中国毕竟是个社会,有社会就有江湖,所以你还要懂江湖的门道。
当一个人四种话多多少少会一点,他有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就能八面玲珑。
像我本来是在大学教书,这辈子就没想过要创业的,突然有一天觉得我好像能力强了,我可以创业了,我就创业了。
但是我自己很明显的感觉到,我在创业的过程中,第一阶段是努力地从一个老师慢慢地转换成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然后开始关注企业的现金流,最后变成一个合格的能够把企业持续运营和生存下去的创业者。
做商人的历程会慢慢改变你的行事思维。
一开始创业的人都是很简单的,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多赚一点钱,但是要想多赚钱就得多养人,一旦开始养人,就不得不招募很多年轻人,说服他们相信你愿意跟着你干。
这个时候你就会有压力,你的压力是什么呢?——我总不能干个几年,我公司倒闭了,然后这帮年轻人跟我干的这几年没挣到钱,还没学到东西,这样的话,我内心是不太安的。
就像我们国家要求企业要讲价值观,这时候我觉得我们多多少少需要有一点社会责任感的。
你不能唯利是图,你要帮你带的人能过上一个好的生活,所以你就必须要让你的事业变得长久一点。
我跟我所有的小伙伴们一起创业的时候,我不觉得是我给了他们什么,我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可能,是他们自己把这件事情成功地做了变现。
好比现在有个伙伴跟我们达成了一个要一起奋斗的承诺时,我只会问三个问题:
【1】你觉得你想做多大的一个盘子?
【2】为什么它能做到?
毕竟这个事我们要做比较理性的商业评估。一旦他认为这件事情可以做到,然后我就会继续问:
【3】你希望我能给你提供什么?
这舞台都应该是小伙伴来发挥,我的要求就是,你觉得你什么时候可以超过我,这样的话,这个事业才能做的比较大。
而且我觉得今天的企业可能很难去追求那种大而全的巨无霸形态,会有企业发展到这个阶段,但是绝大部分企业应该追求的是生态环。
就是我们每一个小生态圈,生态圈里每一个小组织都发展的不错,然后我们有自己社群的连接,有平时人脉之间的信任,然后整体作为一个欣欣向荣的团体在外面生存。
不是我们单独哪一个单位或者哪一个机构哪一个组织特别大,而是我们在一起抱团前进的力量特别大。
现在太多的人不爱按套路出牌,他们在走捷径,在违背一般的商业规律,企图用资本或者是自己的意志强行加速这件事。
那我宁可做看起来慢,但是有可能把基础打扎实,为未来发展腾出更多可能性的一个过程,这个不是违背商业逻辑,而是符合商业逻辑。
但是我觉得今天这个世界,不按游戏规则出牌已经变成了一个常规,以致按游戏规则出牌的人成了异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始终不理解,为什么今天只要来个项目就要风险投资,搞得好像一个项目没有风险投资就不正常一样,这就是很奇怪的现象。
在我心里,我认为大部分项目,不需要风险投资就应该能证明自己应该活下去。
那你们觉得到处要投资的项目,这是“常规”还是“异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