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陆金所被“挤怼”背后该反思些啥?

7月20日一条市场传言扩散开来,其称陆金所将被整治,呼吁大家将在陆金所平台投资全部退出。当日晚间陆金所发表澄清声明称,“一直以来坚持严格的风险管理,成立6年至今未有任何客户受到损失。目前,陆金所经营管理一切正常,投资者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随即,有业内人士透露称,金融监管或将动真格,所有的金融企业都会受到影响。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64号文,即《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文件要求,7月15日前,各互联网平台应停止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开展违规业务,同时妥善化解存量违法违规业务。

陆金所是平安集团旗下在线财富管理平台,于2011年9月在上海注册成立。陆金所最近一轮融资发生在2016年1月。彼时,陆金所控股完成B轮12亿美元融资,估值185亿美元。2016年12月,陆金所将P2P业务拆离,由旗下平台陆金服负责网贷业务。正是因为陆金所有国资背景,所以其理财产品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追棒。

而正是陆金所成立6年以来,没有发生过违约现象,所以在业内的名气也很大。平安集团2016年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陆金所平台累计注册用户数2838万,较上年末增长55.0%,活跃投资用户数740万,较上年末增长103.9%,2016年新增投资用户数445万,同比增长33.3%。

不过,受到此次陆金所将被整治谣言的影响,20日晚间至次日凌晨,陆金所的投资人“债权转让”项目激增近万笔。此后,高峰时高达近1.5万笔。局势马上得到扭转,从第二天(7月21日)中午开始,陆金所平台上的个人债权转让项目,大幅减少。市场信心逐渐修复,部分投资人趁机“抄底”,大批收购债转项目。陆金所“7·20风波”终于得以平息。

对此,互金专家表示,“陆金所理财产品的风险并不在于托管的平台,因为平台只是交易的撮合者,正如私募基金的风险并不在于托管机构,买房的风险也不在于中介”。而笔者却认为,一个小小的谣言,就搞得投资者心神不宁,这个谣言本身就是在煽风点火,意在破坏金融稳定。那么,陆金所遭遇挤兑风波,给我们带来什么反思呢?

首先,由于近年来互金事件频发,投资者也成了惊弓之鸟,羊群效应十分明显。《乌合之众》中有一句经典名言写道: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就拿这次陆金所挤兑风波来说,很多投资人只相信谣言,而不去证明真相,吓得仓皇出逃。值得一提的是,陆金所不少用户都属于风险厌恶型投资人,他们胆小甚微,或对风险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而当初糊里糊涂或者听身边的人引导,就进行了投资甚至满仓,而一旦听说出现负面消息,便迅速撤离。这类投资者很容易给自己带来“恐慌奔逃,财富损失”。

再者,对于监管者来说,在互金市场上始终缺乏一个透明的游戏规则,监管者必须告诉市场参与各方,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而监管当局又要频频以整顿市场为名,干预现在的游戏规则,那么肯定会导致人人自危,恐慌更会被无限放大。我们呼吁监管部门要为市场各参与者建立一个健康的投资环境。

最后,现在很多互金平台喜欢报喜不报忧,与投资者之间存在较大隔阂。眼下各大平台多在试图说服投资者,自己十分合规、背景很牛、获奖无数,然而,对于风险,只字不提,或尽量掩饰,以至于投资者平台风险缺乏充分的认知。所以,当负面出现后,投资者的信心瞬间崩塌。

对此,笔者比较赞许红岭创投的周治平去年自曝坏帐3个亿,坏账率5%,这能够让客户明白你现在所处于何种经营环境中。如果互金平台都喜欢将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把不利的一面隐藏着,那么投资者一闻到对你的不利风声,就会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进行非理性的操作了。

陆金所将被整治的谣言“不攻自破”。但是我们从市场的第一反映来看,投资者还是真的产生了恐惧心理。这既说明了投资者自身的羊群跟风效应(一些人投资陆金所也是看别人投,自己也跟着投),也印证了在互金监管细则没有落地之前,当局频频干预市场,造成人心不固。更说明了,互金平台应给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信息,这样投资者就不会相信不实谣言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反思  反思词条  背后  背后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