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德国化工的龙头,巴斯夫的老大。因为二战,它遥远得如同史前文明。它是IG法本公司(Interessen-Gemeinschaft Farben industrie AG)。
IG法本的雏形是3家德国化工巨头组成的利益集团,分别是阿克发(Agfa)、巴斯夫(BASF)和拜耳(Bayer)。
一战时,为了加强德国的化工实力。德国政府又授意另外5家利用煤焦油制造合成染料的公司加入,分别是卡塞拉(Cassella)、格里斯海姆(Griesheim)、韦勒(Weiler)、赫斯特(Hoechst)和卡勒(Kalle)。
随后,德国战败,经济陷入长期萧条。而在国际市场,美国杜邦化学康采恩也对其进行挤压。内外交困之下,1925年12月2日,巴斯夫、赫斯特、拜耳等公司迅速合并,成立了IG法本公司。
1926年法本公司的监事会
IG法本甫一成立就成为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资本总额高达11亿马克,员工总数超过了10万。仅仅4年后,IG法本公司就已经在全世界的93个国家建立了超过500家分公司。1933年,纳碎党领袖希特勒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希特勒
IG法本公司向纳粹党提供了30万马克助其竞选,占纳粹党所获捐助总额的1/10。作为回报,IG法本公司包揽了几乎所有化工产品类的政府订单,尤其是扩军备战必需的一些军事物质。希特勒本人亦对IG法本公司青睐有加。在希特勒制定四年备战计划中,IG法本公司董事会成员卡尔.克劳赫担任其中一个领导职务。
1939年,二战爆发。
德军每攻下一个地区,IG法本公司就会将那里的化工厂据为己有。战争初期德军的节节胜利,令IG法本大发横财。1932年,IG法本的全部收益还只有4800万马克;到1943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了惊人的8.22亿马克。与此同时,IG法本大量生产合成燃料和合成橡胶这两种关键性的战略物资,对德国侵略战争又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时的IG法本公司无疑成了盟军的心腹之患。其实还不远止于此,IG法本还为奥斯维辛集中营提供齐克隆B(Zyklon B)进行屠杀盟军,并暗中实行“通过工作灭绝”的计划。党卫军将30万劳动力送到这里,却有至少3万人再也没能离开。
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战争的滚滚红利中,IG法本公司所申请并获批的国际专利数达889个,占到当时全世界最大30家化工公司的1/3、占全球化工公司专利的17%。
1943年以后,德军节节败退。IG法本遍布全欧的工厂成为盟军空袭的重要目标,在路德维希港的一家工厂竟然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被盟军轰炸了652次。到战争结束时,IG法本公司已经完全处于盟军控制之下。1943年10月,盟军外长会议正式决定将在战后审判德国战犯,像IG法本等的康采恩领导人无疑首当其冲。
然而,意外发生了。
1948年,首次“柏林危机”。美国力图扶持和利用德国的经济力量以对抗苏联,此时IG法本公司被视为重要力量。所以在1947年,美国军事法庭正式对23名IG法本前领导人进行审判时,庭审变得如同儿戏。这就是著名的“纽伦堡审判”。
纽伦堡审判
其中,弗里茨.特.梅尔更是在出狱后,就立刻获任拜耳的监事会主席。死后,拜耳还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用以表彰其“巨大的贡献”。审判过后,盟军开始讨论拆分德国化学工业。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历时3年时间的无休止的争吵过后,1950年,盟军最终决定将IG法本公司分解为22家企业,其中3家核心企业(巴斯夫、拜耳与赫斯特)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足够的保护,战后,这3家公司快速发展。
1974年,3家公司的规模都超过了顶峰时期的IG法本,在世界化工领域地位显赫。
古人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诚不欺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