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生态系统拥有一个十分奇特典型的社群结构:这里有数千家各式各样的创业公司和上万个名片上印着“Co-founder &CEO”的人,以及无数名片上印着“Partner”或“Angel investor”的投资人士,但真正在一段时间能被人记住的名字似乎从来没超过100个。如果你想被人记住,这意味着你至少参与创建了一家10亿美元的公司,或曾经投资过一家现在价值10亿美元的公司(估值也算)。
10亿美元俱乐部
而按照这个标准,每年能新跻身10亿美元俱乐部的创业公司最多只有1至2个。在即将过去的2012年,我们甚至还没发现任何一个俱乐部的新进入者。
目前仍然在世的俱乐部成员中,Google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和他们的董事长施密特、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以及Twitter和Square的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似乎最出名,此外还有“PayPal帮”的几位主角、当红投资人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著名孵化器Y Combinator创始等都在金字塔尖上拥有各自的位置。当然,还包括这两年新跻身俱乐部的人物,比如Instagram联合创始人凯文·希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Dropbox创始人德鲁·休斯顿(Drew Houston)、Box创始人亚伦·列维(Aaron Levie)、Evernote CEO菲尔·利宾(Phil Libin)和Pinterest创始人本·西尔伯曼(Ben Silbermann)等。
一旦你成了“10亿美元俱乐部”成员,你就会成为旧金山那些千人以上级别大型会议或论坛的座上嘉宾,被邀请进行各种主题演讲(keynote speech)或炉边访谈(fireside chat),这个时候被邀请在“圆桌论坛”(panel discussion)发言就掉价了。你还会被邀请成为一些初创公司(它们通常都是你的早期投资者或企业家圈子里的朋友介绍的)的创业导师和顾问,你会进入一个类似隐秘的圈子,被邀请参加一些特别的内部活动、沙龙甚至私人家庭聚会,在会上分享与被分享各种隐蔽的故事、八卦和对一些人与事的观点;你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变成“天使投资者”—如果这个时候还不扶持那些菜鸟级的初始创业者似乎是一件很说不过去的事。
似乎还有一个很奇妙的现象是:这俱乐部似乎是“终身制”的。也就是说,一进去似乎就再也没有被“请出局”的可能。所有进入这个金字塔俱乐部的人都会小心翼翼地维持彼此的关系和面子,尽量不让商业上的竞争撕破脸。最典型的例子是:LinkedIn的创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投资了Facebook,并从中大获收益—他并不是直到Facebook宣布提供社交招聘服务的时候才知道这一消息的人,但他能做的,也只是在个人的LinkedIn主页上发表一篇文章来论证“职场社交网络”和“私人社交网络”是两件完全不一样的事,暗示Facebook没那么容易能占到LinkedIn的便宜而已。
失败者进不了俱乐部,包括像Color这种一度被人们认为已经快进入顶级俱乐部,但最终变成泡沫烟消云散的公司。
但相反,金字塔俱乐部对内部成员后来遭遇的失败和挫折却相当宽容。比如最近正在“嚼玻璃”的肖恩·帕克(Sean Parker),他在Facebook、Napster和Spotify都是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联合创始人”,这让他成为俱乐部的成员,但他目前正在主导创建的新创业公司Airtime显然正在成为下一个Color。不过没事,这并不妨碍俱乐部里的其它大佬们继续挺他。我们总说硅谷文化的一个特征是“宽容失败”,却从来不提及它的另一面是“善待成功者”—一旦你在这里成功了一次,接下来干什么都会异常顺利,无论是再创业融资或转型投资甚至做创业导师,都不会有人冷落你和为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