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旬,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外界预期,“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房地产改革、互联网金融、税收制度改革等将成为本次会议的重磅议题。其中,“供给侧改革”屡次被提及,成为这段时间中国经济当之无愧的高频热词。
据《人民日报》解释,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的措施,更侧重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更侧重增强企业长期发展的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他也指出,在增长阶段转换的大背景下,“需求侧的刺激政策主要是防止短期内增速下滑过快”,而不可能通过刺激政策使过剩产能不再过剩,所以,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解决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的最有力武器。
民生宏观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则分析了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大环境。他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的经济困境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既不可以简单地搞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也不可以单靠撒切尔夫人和里根那套供给管理。两者都是拯救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锦囊,“需求管理是基础,要适度,供给改革才是核心,要加强。”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石齐平也直言,过去中国的改革太依赖于从“需求侧”做文章,过分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期间,不到5年时间里,决策部门不仅推出4万亿计划,还11次调整利率、22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同时政府更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类QE”,可是资金却并没有如希望的那样流向实体经济,只推动了房地产、股市、金融衍生品等资本价格的攀升,不仅没有解决实体经济疲软等问题,更造成了产能过剩、贫富差距拉大、地方债务压力剧增等新问题。“供给侧经济学”的提出,正是中央释放“回归市场”的强烈信号,并将逐步摆脱“唯GDP”论的经济评估方法,更预示着经济发展理论的转变。
“供给侧改革”的火爆,离不开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凯迪数据研究中心梳理了近期中央领导人在公开场合提及该词的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央领导人便在不同场合六次提及“供给侧改革”。其中,从11月10日到18日,前后9天,这一名词便被五度提及,使之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火热的词汇。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G20峰会以及在菲律宾召开的APEC峰会上三次提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则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等三个不同场合均提及这一概念。
中国经济网分析指出,习近平在国内和国际三个重要场合作出“供给侧改革”的表述,为中国未来发展理念和改革重点定调。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最新指向日趋清晰,不仅向外界阐述了中国未来的发展理念和改革措施,“而且向世界开出一剂解决经济深层问题的良方”。
李克强总理也在《经济学人》的署名文章上表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未来如果要继续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是不可持续的”。为此,未来中国经济想要继续保持中高端增长只能依靠“推动结构性改革”。其核心要素便是“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因而中国政府要通过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尽快构建起一个大幅度增加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力的可持续增长的新模式,这便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
短短一个月内,中央领导人在国内外的公开场合六次提及“供给侧改革”。一个概念如此高密度地亮相,着实罕见。这也折射出“供给侧改革”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既然“供给侧改革”如此被看重,那它应如何落地?将会怎样铺开?
针对“供给侧改革”,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提出了四项具体改革措施,包括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供给侧的结构调整政策在存量调整方面表现为贸易品行业必须进行深度的去库存和去产能;在增量调整方面体现为供给短缺贸易品部门进行大幅度的增加投资和供给,“表现为各类服务供给的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则明确,“普遍调低增值税”,才是真正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产业进化需要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现在最需要的政策环境除了简政放权以外,减税很重要。”他也建议,在降低增值税的同时可以压缩政府的开支,“压缩行政事业的办公费用,压缩10%没有问题的,这样的话你就给企业让税,给企业让税减税,这是真正供给侧的结构性的改革。”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此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强调五个“关键”:一是要技术创新,提高效率,特别是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二要通过改革一系列低效率、阻碍社会活力与发展的体制,来推动经济增长;第三就是增加人口供给。如果光有技术供给没有人口供给来平衡,可能导致过剩更严重;第四要通过减税减费,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此外,还要解决高利贷问题:“现在整个国民经济已经高利贷化,民营企业的借贷成本很高,解决这个问题很有必要。”
《人民日报》则深入浅出地分析,“供给侧改革”将让你我的生活更便利。首先,我们能更容易地通过不断改革、完善的供给端,便捷地买到质量好、价格便宜的产品,而不用再花更多的钱去“海淘”。其次,从供给侧着手,有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增加房地产土地供给,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居民住房难问题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最后,若能打破基础服务行业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垄断和既得利益阻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无疑将有助于满足民众日益增加的对各种社会服务的需求,打破看病难、上学难的困局。
正如美国《侨报》所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以及中国“十三五规划”实施,新的需求将更多被释放,这要求中国在“供给侧”提前做好相关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能否顺利落地,“则需要中国在破除垄断、税务减免、激发民企活力等方面多下功夫”。
【来源:K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