圌(chuí)山临江壁立,峭崖突兀,是江苏省一座地势险要的名山。当地百姓传说,圌山的“圌(chuí)”字是秦始皇专为此山而造的一个字。
相传,圌山下面压着一条神龙,此处集聚天地之灵气,蕴藏着神秘的“王之瑞气”,因此名为“瑞山”。秦始皇东巡途经此地,见到这里瑞气升腾,怕有圣人出现夺其江山,便传旨将“瑞”字左边的“王”去掉,用一个大口,将余下的部分框起来。然而,山中的瑞气并没有被彻底束缚住,据说飞龙就潜藏在圌山的绍隆寺中。寺院佛像脚下的地面,每隔几年就会长高几厘米。每当要铲平隆起的地面,寺院都会举行盛大法事,祈求神龙护佑。
秦始皇为什么要给这座山造一个字?据《现代汉语辞典》解释,“圌(chuí)”字“口”中所包围的“耑”字,代表着开端、起点的意思,可圌山究竟是哪里的“开端”?山上寺院每年隆起的地面之下,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呢?
为了解开圌山名字的由来,及其隐藏的地理谜题,南京大学的杨达源教授带领摄制组前往考察。
调查发现,所谓“龙脉生长”的绍隆寺地面隆升现象,其实是地下水中的黏土物质长期沉淀和积累所致。在圌山支脊之间有一条宽谷,绍隆寺横在宽谷的谷口,地下渗流似暗河“穿堂”而过,其中的黏土物质便沉淀下来。日积月累,遇水膨胀,使得地面渐渐鼓起,形成了神奇的“龙脉生长”现象。
在圌山至今可见一些古炮台的遗迹。资料显示,这里曾是一个抵挡外敌入侵的军事要塞。架在炮台上的火炮,曾经给自海上进入长江的敌军以猛烈炮击。专家猜测,在百多年前,圌山所在的位置应该就在万里大江的入海口。
科考队继续探察,果然发现在圌山脚下有很多海蚀穴遗迹,这正是海岸地貌的特征,同时也佐证了圌山所在的位置曾经是入海口的推测。
随着长江挟带的泥沙,在海水的顶托作用下不断沉积,在入海口堆积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面积庞大的沙洲。加上当地的人们在长江中下游修建防洪大堤,也导致洪水将每年4亿多吨泥沙带到河口外,形成泥沙淤积,不断扩张,形成了一个面积可观的三角洲,这就是长江中的第二大岛——扬中岛。由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往下游不断延伸,使得圌山所在的位置早已成为内陆,而不再是大海的开端了。
“圌”字是否为秦始皇所造,还需要更多的史料来证实。然而圌山曾位于入海口的地理特征,与“圌”字大口里面包着的“耑”字所代表的开端之意正好相吻合,而口字框会不会就是百多年前,圌山被江海所包围的地理环境的象征呢?这同样还有待于更多的证据来印证。
《地理中国》
《山水溯名》3 ——《圌山密语》
播出时间:4月25日 17:37
监制/闫东 主编/刘铭 黄丽君
编辑/田楚韵 黄梦婷 陈阳阳(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