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东起潼关,西至宝鸡,长约400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地区,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关中四大关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重要关塞。
潼关,地处晋、陕、豫三省要塞,南障秦岭,北阻黄河,东连函谷,西拱华山,扼守长安至洛阳要道,是关中地区的东大门,有“百二重关”的美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古城始设于东汉,位于秦岭山脚南塬上。隋朝时期,隋炀帝把关城移到秦岭和黄河之间的塬上。唐朝时期,武则天把关城北移至黄河边上。宋、明、清代都对潼关进行不同程度的修缮和扩建,使其成为一座坚城。抗战时期,为了阻挡日军的攻势,潼关古城被拆毁。上个世纪60年代,下游地区修建三门峡大坝,由于错误估算水库水位,潼关古城被列入淹没区,古城被拆毁殆尽,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
武关,位于秦岭东南方向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是荆襄地区进入关中地区的必经之路,是关中地区的南大门,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武关古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
大散关,位于长安西南大散岭上,秦岭的咽喉,扼守川、陕交通要道,关中地区西大门,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大散关曾发生数十次战役,例如,楚汉相争时期,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川与项羽角逐帝位,就从这里经过。东汉末年,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三国时期,诸葛亮出陈仓也是从里经过。
萧关,位于长安西北六盘山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一段险要峡谷,为关中地区西大门。西北方向上的游牧民族实力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比如,秦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吐蕃,北宋时期的西夏等。萧关历史上不仅是军事要地,而且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中原地区和西域诸国文化、经济交流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