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1997年之前包括今四川省和重庆市。近代以来,四川地区的行政沿革数次调整——
前身则是元代的四川行省。
那么,四川的名称,究竟是如何来的?
四川,是四条河吗?
记得中小学地理课堂,老师们一般是这样讲的:四川,因这一地区有四条主要的河流——川,即河流,所以得名四川。成语“川流不息”中的川,就是河流的意思。日本地图上,至今多将河流称为“川”。
不过,四川来自四条河流的说法,老师们并没有给出确切根据。它是如何流传开的呢?
近些年走红的晚清民国通识课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对四川的解释就是采用了这一说法:
“称四川省者,以境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川,因以为名也。”
这说明,至少在清代就有这一说法。
然而,这种解释是不靠谱的。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四川得名于境内有青川、北川、汶川、沐川——这种说法更为荒诞,青川北川汶川地名是很晚才有的,且无法覆盖整个四川,这种说法也是一种误传。
四川——始于宋,成于元
著名文学家流沙河先生曾专门否定四川得名的四条河流说:
“省名四川,非谓此省有四条川。长江三峡,古称川峡。元代分为川峡东路、川峡西路、川峡南路、川峡北路,共四个行政区,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而建行省。”
先生这一解释有助于正本清源,但其中的细节说得并不对。我们先回顾一下四川地区的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四川有巴、蜀两大势力,蜀在西、巴在东,秦灭巴蜀后,分别在其故地设置巴郡、蜀郡;汉代将三峡以西的巴蜀地区称为益州;四川北境有要塞剑阁——故又称剑南,唐贞观时期设为剑南道,山南道西南部也有今四川地区的一部分;唐代中晚期,剑南道又分为剑南川西节度使、剑南东川节度使——二者大体为原来的蜀郡、巴郡故地。
公元997年,北宋境内设置十五路,其中四川地区西川路、峡路——四川地区因此也称为川峡地区,峡,说的是三峡,川,指的是不是河流,而是四川盆地西部的平川沃野。流沙河先生说三峡古称川峡,不准确。
继续。公元1001年,在西川路、峡路基础上,宋朝又将其分为四路:夔州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名称因治所而得名,如夔州行政中心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益州路行政中心在治益州,今四川成都;梓州路行政中心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南宋初期迁到今四川泸州;利州路行政中心在利州,今四川广元,北宋晚期迁到今陕西汉中。
这四路行政区,总称为“川峡四路”,四川得名于此,而不是到了元朝才有。
元朝建立后,在宋代四路基础上设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或四川省,作为省区的四川正式诞生。元代四川行省覆盖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并不包括今川西高原(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流沙河先生说的“元代分为川峡东路、川峡西路、川峡南路、川峡北路,共四个行政区,合称川峡四路”——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真相是:川峡四路诞生于宋代;四川行省诞生于元代。
明朝改四川行省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仍称四川省,辖区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市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清朝成立四川省,将遵义划归贵州,东川划归云南,确定了今四川南部省界。民国时期,四川及大西南地区军阀混战,行政区划变化频繁。
今四川地区的版图确立是在新中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年后,即1950年,将今四川地区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4个行署区和西康省。1952年9月,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成立四川省,包括今四川省中东部及重庆市。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其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省。1997年,重庆直辖市成立,今四川、重庆版图确立。
今天的重庆和四川省区域,比元代四川多了川西高原,少了贵州和云南省的一部分。
蜀文化、四川盆地西部中心成都
“四川”小结
四川的川,不是指河流,而是指的平川沃野
唐代后期的“剑南西川”和“剑南东川”,以流域划分,岷江流域称为“西川”;沱江(嘉陵江)流域称为“东川”
四川,一开始指的是川峡四路,新中国初期有川西、川东、川北、川南。
“四川”又有多元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