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的地形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位于中国华北地区,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依燕山,南至大别山区一线与长江流域分界,跨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北京、天津等省市,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多在海拔50米以下,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是由于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等所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多数地方的沉积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水一带达5000米。目前,华北平原的面积还在扩大。华北平原是中国的重要粮棉油产地。

根据华北平原不同的区域特征,可分为三个亚区平原

     海河平原,燕山以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包括河北省中南部和东部、北京市的东南部、天津市大部(蓟县北部的盘山山区除外)和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以北的部分。是由海河和黄河冲积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黄海平原,是中国粮、棉的重要产区,南北距离达500多千米,所谓“千里平原”,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和棉花。可以达到一年小麦、玉米两熟。

     黄泛平原,位于海河平原和淮北平原之间,是黄河冲积形成的,包括泛滥沉积,盐碱、沙化土地较多,但平均气温高,适合喜温抗沙作物生长,主要作物有棉花、花生、水稻、枣等。

     淮北平原,淮河以北,黄泛区以南,是黄河泛滥和淮河冲积形成的,气温高,水源充沛,由于以前黄河泛滥,淤积淮河干道,造成这一带经常性灾荒,淮河经过疏通治理后,淮北平原成为中国水稻的主产区之一。

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海拔大多低于200米,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土层厚,土地肥沃,耕地广阔,属于世界三大黑土区其中之一,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

里下河平原 

    里下河平原是位于江苏省中部的以兴化市为中心的一碟形平原洼地,又称苏中湿地(位于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南通5市交界区)。它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北自古淮河,南抵通扬运河,大约在北纬32~33.5度,东经119~120度之间,面积13500余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

其跨越的行政区域包括淮安(淮安区、清河区、清浦区、金湖县,洪泽县),扬州(宝应县,高邮市,江都区),盐城(亭湖区、建湖县、大丰县、东台市),泰州(海陵区、兴化市、姜堰市),南通(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也是江淮文化,淮扬文化代表地区,流行江淮官话淮扬片和通泰片。

由于里运河简称里河,串场河俗称下河,里下河平原介于这两条河道之间,故得名于此。里下河平原地势极为低平,而且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形态,状如锅底,地面高程从周围海拔4.5米,逐渐下降到海拔只有1米左右(射阳河),并且大致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

    里下河平原的历史不超过7000年,当时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海岸线呈向西凹入的弧形,现今的里下河平原还是介于沿淮河与沿长江两个冲积平原之间的一个大海湾。由于淮河、长江不断挟带泥沙人海,在波浪、湖汐和沿岸流作用下,在此堆积成沙堤,形成与外海隔开的潟湖,大约3000年前,潟湖在江淮诸多支流注人的影响下,水质逐渐淡化成为淡水湖。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中原争霸,利用江淮间的众多湖泊,开挖了沟通江淮的邗沟,以通粮道。此后这里逐渐得到开发,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但到了宋金对峙时期的1128年,听任黄河南徒,夺淮入海,破坏了淮河下游的水道系统,里下河地区从此成了灾害频发的地区。京杭大运河作为漕运要道,一方面带来交通之便,不过历代政府为了保证漕运通畅,在遇到大水时,常常不惜打开里运河东堤的“归海五坝”,分泄洪水,把里下河地区变为滞洪区,致使该地区水灾不断,人民经常蒙受巨大灾难。

1931年夏秋之际,整个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江淮并涨,运河河堤溃决,整个里下河平原汪洋一片,300多万民众流离失所,77000多人死亡,140 万人逃荒外流(特别是上海),淹没耕地1330万亩,倒塌房屋213万间。

    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军难以进入里下河平原的水网地区,1939年3月,当清江浦(淮安)被日军攻占后,江苏省政府就迁往里下河腹地的兴化。此后共产党武装新四军也进入里下河地区。

1950年代,在里下河地区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开辟苏北灌溉总渠入海水道,整修了洪泽湖、运河大堤和海堤,通海四港,此后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黄河三角洲 

   以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距东营市仅60公里,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785.6毫米。

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包括北部的松嫩平原、南部的辽河平原和东北部的三江平原三部分。其中松嫩平原由松花江、嫩江冲积形成,它与辽河平原由位于长春市附近的侵蚀低丘——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隔开,又合称为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三江平原原是被称为“北大荒”的沼泽,在被开垦之后成为粮食产区,但是原有湿地面积大量减少。

   东北平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短、多雨,冬季长、雪少。年均气温5℃,7月平均气温约24℃,1月平均气温约-17℃;年均降水量约52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

   辽河平原位于东北平原南部,贯穿辽宁省,为东北平原一部分。该平原夹于辽宁省东西部丘陵之间,南至辽东湾,为辽河的冲积平原

   该平原地势地平,北高南低,海拔一般低于50米,辽河入海口处海拔在10米以下。平原上河流众多,水流较缓,沙洲密布,港汊纵横。因沉降堆积旺盛,平原上河床较高,分布有较多沼泽,汛期常影响排涝。泥沙淤积也使得辽河平原逐渐向辽东湾发展。

   松嫩平原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平原,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和吉林省西北部。南以松辽分水岭为界,与辽河平原相隔;北与小兴安岭山脉相连;西起大兴安岭东麓;东至东部山地。海拔150-200米,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约为东北平原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耕地面积5.6万平方公里。松嫩平原与辽河平原由位于长春市附近的侵蚀低丘——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隔开,又合称为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

   松嫩平原以其广阔、肥沃的黑土地著称,与乌克兰大草原、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带并称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但由于美国的黑土带在1970年代被龙卷风暴横扫后变得贫瘠,而乌克兰的在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爆炸后亦变得不适宜种植,现时中国东北的黑土带变成了世界上唯一适合种植的黑土带。

松嫩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盛产大豆、高粱、马铃薯、小麦、玉米、亚麻、甜菜、向日葵等。此外,著名的大庆油田也位于松嫩平原腹地。这里是扶余族发源地。

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长白山以北,小兴安岭以东,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西,松花江流经,由长期地质构造下陷及三江泥沙堆积而成,是东北平原的一部分。三江平原接邻俄罗斯,平原内主要是沼泽,农业产品有春小麦、水稻等。

黑龙江谷地

   黑龙江谷地,大兴安岭山地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其北部和东北就是黑龙江谷地,南部与与松嫩平原相连。其地肥沃适合种植,但一年有7个月冰封,作物种类受限。

   过去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域共称北大荒,人烟较少,20世纪50~70年解放军组织复员改行军人、农民、知识青年举行了大范围的垦殖了一批国营农场,已建成机械化水平较高的粮食基地,北大荒已变为北大仓。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巫山以东的长江及其支流的两岸,被周围低山丘陵(见江南丘陵)交错分割成四部分:两湖平原、鄱阳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面积30万平方公里,海拔在50米以下。长江三角洲包括江苏镇江以东,钱塘江、杭州湾以北,通扬运河以南的地区,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海拔多在10米以下,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气候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自古以来旱涝灾害多发。

两湖平原

   两湖平原指跨越湖南和湖北二省为主包括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的广大平原区域,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三峡以东、大别山以南。有荆江、汉水、湘江、沅江、资水、澧水等大小河流穿过。因大部分处在湖南和湖北而得名。两湖平原湖泊众多,著名的有洞庭湖、洪湖等。河网密集,土地肥沃。重要城市有武汉市、长沙市、荆州市、岳阳市、株洲市、湘潭市、宜昌市、益阳市、常德市、仙桃市等等。京广线、汉丹线、焦柳线、湘黔线等数条铁路在此通过。两湖平原盛产棉花、油菜、水稻等作物,武汉是中国中部的重要工业基地。

洞庭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洞庭湖区、洞庭湖宾湖区)即环洞庭湖地区,包括湘江、资江、沅水和澧水下游地区,海拔大多在50米以下。主要区域位于湖南省北部,跨越湖南和湖北二省。范围东起汨罗市、岳阳县、岳阳市城区(君山区、岳阳楼区),西达临澧县、常德市城区鼎城区和武陵区、桃源县,南至益阳市市辖区赫山区、资阳区、湘阴县和长沙市望城区,北接长江河段荆江以南的湖北省松滋市、公安县和石首市。区域面积17940平方公里,湖南省境内12690平方公里。洞庭湖平原属于冲积平原,为两湖平原的一部分,海拔30—50米。

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是位于中国湖北省中南部的一个冲积平原,由长江和汉水冲积而成,其范围西起枝江,东抵武汉,北达钟祥,南隔长江与洞庭湖平原相连,并与之合称为两湖平原

    江汉平原总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左右。河道曲折,湖泊密布,大部是古云梦泽的残留部分,著名的有洪湖、长湖等。由于该地地下水位极高,甚至有离地面仅0.5米者,故此遇到大雨或梅雨时间过长时,极易发生内涝,民国时有“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之谚。

该地农业发达,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也是棉花的主要产区之一,另外,水产养殖业也是当地重要的产业。江汉平原上还拥有湖北省唯一的规模油田:江汉油田。

   江汉平原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7、8月平均气温最高。由于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伏旱时副高控制,因此夏季十分闷热。

 鄱阳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位于中国江西省,是以鄱阳湖为中心,由鄱阳湖水系(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鄱江等)冲积而形成的冲积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大致包括湖口、都昌、鄱阳、余干、余江、东乡、临川区、进贤、丰城市、樟树市、南昌县、新建、永修、德安、星子、九江县诸县市区,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水网密集,湖泊众多。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北起通扬运河,南抵钱塘江、杭州湾,西至镇江、扬州,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苏省东南部和浙江省的杭嘉湖平原,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小山丘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这里海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至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

   广义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指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组成的经济圈,其核心区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杭州、宁波、湖州、嘉兴、金华、温州、绍兴、舟山、台州等18个市,是现在中国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坦荡宽广,其演变形成过程大体由三方面组成:一是作为长江三角洲主体的太湖平原形成;其次,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长江口的堆积;第三,是人类生产活动对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影响。

太湖平原

    太湖平原位于太湖流域,北起长江,东抵东中国海,南达钱塘江和杭州湾,西面以天目山及其支脉茅山与皖南山地、宁镇丘陵相隔开,包括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全部、丹阳市和上海市全部、浙江省杭州市主要地区、嘉兴市和湖州市全部。

    太湖平原区内河网密布,有长江、江南运河等无数条大小河流通过。太湖平原是中国商品粮基地,自六朝以来便是中国皇室和军队用粮的主要来源。太湖平原也是苏州碧螺春、杭州龙井等名茶的原产地,此地又以丝绸生产加工和棉布生产而闻名,苏州、杭州、无锡、湖州是著名的生丝产地和丝绸加工地点,旧松江府和太仓州是重要的棉花和棉布生产地区。太湖水产丰富。近代以来,此地工业迅速发展。现已详成完善的工业体系,国营、民营、外资企业数量众多、实力雄厚。

江淮地区

  江淮,顾名思义,指江(长江)、淮(淮河)一带,广义上指江南、淮南地区,狭义上指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即今江苏、安徽的中部地区。

淮扬地区

   指淮安、扬州、镇江、滁州、泰州、盐城一带,主要位于淮河以南,以运河为纽带,主体位于苏北里下河水乡,语言、民情、风俗相近,创造了著名的淮扬菜系和淮扬文艺。

杭嘉湖平原

   杭嘉湖平原是浙江省内最大的平原,面积约7620平方千米,地理上为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位于太湖以南,钱塘江和杭州湾以北,天目山以东。包括嘉兴市全部,湖州市大部以及杭州市的东北部。杭嘉湖平原是中国历史上至今为止始终保持高度发达的三个平原富庶地区之一(另外两个平原地带是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杭嘉湖平原是中国商品粮基地,自六朝以来便是中国皇室和军队用粮的主要来源。杭嘉湖平原也是杭州龙井等名茶的原产地,此地又以丝绸生产加工而闻名,杭州、湖州(尤其是南浔、双林、菱湖等镇)是著名的生丝产地和丝绸加工地点,太湖水产丰富。

萧绍平原

  萧绍平原是浙江省的萧山区和绍兴市所处的平原。萧绍平原与杭嘉湖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粮仓,萧山与绍兴更有“萧绍熟,江浙足”的美誉。而现在这两地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在中国名列前茅。

关中平原(渭河平原

   渭河平原,又称为关中平原、关中,在中国陕西中部、秦岭北麓,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约400米,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关中地区包括陕西省省会西安市,以及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市四个地级市,以及河南省三门峡市大部分地区。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如西周、秦、西汉、唐等等,历时1100多年。关中盆地位于陕北高原与秦岭之间,这一巨型断层陷落带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时期。正断层位于盆地两侧,一些泉水和温泉就位于断层线上。南北两侧的山沿着断层线上升,而盆地缓缓下降,形成地堑式平原平原形成后,黄土堆积,渭河及支流泾河、洛河等携大量泥沙淤积,最厚达7千米;然后地壳不断上涨和河流下切,形成现在的阶地。

汾河谷地

   汾河谷地又称汾河川,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原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新层地堑。南接渭河平原,北接滹沱河谷地。

    从霍山口,可将其分成两个部分:以北也称为太原盆地,海拔多在700~800米,方言基本上属于晋语并州片;以南称为为临汾盆地,海拔多在400~500米,方言多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汾河谷地地区是山西省人口的主要密集区域,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食产区,其中太原盆地,还是明,清时的晋商故里,晋剧发源地,以及山西老陈醋,杏花村汾酒的产地。

汉水谷地

   汉水谷地即汉江谷地,位于陕西省秦岭以南。汉水谷地的成因是汉江冲击作用。谷底气候温和湿润秦岭屏障挡住了西伯利亚的寒流和黄土高原的风沙,农作物种植的历史悠久,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最富地区,总面积在8000平方公里到1万平方公里。

河套  

  西汉时,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前125年置西河郡(今陕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区还包括之前的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东汉初河套移民被内迁至常山关(河北倒马关)以东,汉光武帝在位时代,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迁往外地的移民又返回河套居住。之后北方八郡与其移民因羌患两次内迁,河套逐渐被羌与南匈奴占据。魏晋时拓跋氏在河套建代国。五胡乱华时代,河套地区是华北和塞北多个胡人游牧部落联盟的部族政权争夺的重地,至439年,北魏统一中原。

   北朝和隋唐时的很长时间内这里一度被重新农垦,比如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隋末时移民被内迁至宁州、庆(甘肃庆阳),突厥占领河套,直到唐初重新被中原王朝占领。中唐晚唐时河套属丰、胜州境内的三受降城、天德军、振武军辖区。840年,回鹘亡国后先后要求割让其地,遭唐所拒。后梁末帝时天德节度使宋瑶、振武节度使李嗣本先后被俘,古丰、胜州为辽国占有。五代末党项崛起建立西夏,从宋境内夺取了陕西、宁夏的部分河套,其后为西夏与金国分别占有。

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清朝末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开始迁到塞外,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民国抗日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河套古称河南,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状,故称“河套”。

河套平原一般分为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有时“河套平原”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和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时河套平原河套—土默川平原

   春秋之前,属于北狄的匈奴人生活在河套。战国前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阴山山脉,设立了云中郡,位于土默川平原东部。秦朝统一中原后,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在前215年至前214年将匈奴逐出河套,迁徙三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秦二世二年(前209年)移民都返回中原,匈奴又占领河套。西汉时,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前125年置西河郡(今陕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区还包括之前的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东汉初河套移民被内迁至常山关(河北倒马关)以东,汉光武帝在位时代,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迁往外地的移民又返回河套居住。之后北方八郡与其移民因羌患两次内迁,河套逐渐被羌与南匈奴占据。魏晋时拓跋氏在河套建代国。五胡乱华时代,河套地区是华北和塞北多个胡人游牧部落联盟的部族政权争夺的重地,至439年,北魏统一中原。

    北朝和隋唐时的很长时间内这里一度被重新农垦,比如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隋末时移民被内迁至宁州、庆(甘肃庆阳),突厥占领河套,直到唐初重新被中原王朝占领。中唐晚唐时河套属丰、胜州境内的三受降城、天德军、振武军辖区。840年,回鹘亡国后先后要求割让其地,遭唐所拒。后梁末帝时天德节度使宋瑶、振武节度使李嗣本先后被俘,古丰、胜州为辽国占有。五代末党项崛起建立西夏,从宋境内夺取了陕西、宁夏的部分河套,其后为西夏与金国分别占有。

     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清朝末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开始迁到塞外,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民国抗日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四川话称为川西坝子(四川话拼音:Cuan1xi1 Ba4zi3),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是整个中国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广义的成都平原位于龙泉山脉和龙门山脉、邛崃山脉之间,北至绵阳市江油市,南至乐山市五通桥区,共覆盖五个市的29个县(市、区),总面积22,900平方千米,包括:成都市除金堂县、蒲江县、龙泉驿区的16个县(市、区);德阳市的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绵阳市的游仙区、涪城区、江油市、安县;乐山市的市中区、五通桥区、夹江县;眉山市的东坡区、彭山县。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以都江堰为顶点、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岷江、沱江冲击扇形平原,面积约7,340平方千米,这也是广义的成都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

    成都平原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以紫色土为主,主要生产水稻。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这片平原水患、旱灾较少,自古就是中国经济发达,物产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也是整个中国西部唯一一片一直保持较高发达的地区,被誉为“天府之国”。从两汉一直到唐宋时期,成都平原的蜀绣、蜀锦、藤艺、竹器、漆器等奢侈品营造工艺一直处于高度发达状态。在北宋时其,成都平原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纸质货币——“交子”和银行机构——钱庄。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以来是内地连接新疆的重要通道,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国同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通道。气候为干燥少雨(因距海遥远)属于温带沙漠气候,但夏季可利用祁连山的雪水进行绿洲农业。河西四郡,指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即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张掖郡。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范围在中国北方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面积约有40万平方公里。其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间,高原包括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地区和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黄土高原广布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由于历代战乱、盲目开荒放牧及乱砍滥伐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

    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200-2000。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高原上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吕梁山和六盘山等,这些高脉把黄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

黄土高原的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的边缘,大陆性和季风不稳定性更加突出,全年总雨量少,65%的雨水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强度大,往往一次暴雨量就占全年雨量的30%,甚至更多,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高原日照充足,高原从西北向东南,年均温度在8至14℃,无霜期为120至200天,属暖温带。

   黄土高原的水系是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约有200条(参看小流域),较大的河流有渭河、汾河、洮河、祖厉河、清水河、北洛河、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等,那里的河流水量不丰,年径流量只有185亿立方米(黄河干流除外),河流受汛期影响较严重,洪峰急涨急落,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以上,高原浅层地下水贫乏,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的埋藏很深,多在60~70米以下。黄土高原上的土层富含碳酸钙和磷、钾、硼、锰等元素,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熟化土壤不断流失,土壤偏碱性,腐殖质和氮素养分贫乏,土地贫脊,植物很难生长。加上长期战乱和滥砍滥伐以及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高原上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仅5%,东南部的植被条件好一些,西北部多为干草原和荒漠草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有11万平方公里特严重面积。大部分地区的侵蚀模数在4000吨/平方公里,最严重的地区达3.57万吨/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丧失熟化土层,使当地土层的蓄水保湿能力降低,丧失耕种能力。水土流失还导致河道淤塞,水库淤积、渠道不畅等后果,治理困难。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哀牢山以东和中国东南丘陵以西,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省全境,广西西北部和渝、川、湘、鄂边境,其相关延伸部份更包括老挝北部(例:丰沙里省)、缅甸东北部的掸邦高原和泰国北部(例:清迈和清莱)。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崎岖不平,高原中多山间盆地(当地人称“坝子”)。

    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广布,到处都有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暗河、峰林等。

云贵高原由于地势较高,平均气温也比较起相同纬度的地区为低,但也因为云贵高原纬度低的关系,故冬季时也不比中国温带地区那么寒冷,在夏天也不会有酷热难当的天气,(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全年平均最低大约只有2度,相比起中国的上海反更显得和暖,但在夏天平均最高温度却只有不足25度)所以云贵高原有“四季如春”的美名。

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蒙古地区),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脉,北连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南抵阴山山脉,面积约260万平方公里,包括蒙古国全部(外蒙古),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布里亚特与赤塔州,中国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全境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平均海拔1580米。

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甘肃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国,包括内蒙古全境和甘肃、宁夏、河北的一部分,海拔在1000米左右,起伏和缓,高原上广布草原、沙漠和戈壁。

内蒙古高原主要分为三部分:

   呼伦贝尔高原:在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大兴安岭以西,以呼伦湖、贝尔湖两湖命名,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700米至1000米之间。

     鄂尔多斯高原:在内蒙古高原南部,黄河三面环绕,南界长城,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海拔在1000至1300米之间,东部多为草原,其余多为沙漠。

    阿拉善高原:在内蒙古高原的西部。西起马鬃山,东到贺兰山,南至合黎山、龙首山,北接蒙古。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900至1300米之间。此处为荒漠高原,戈壁、流沙广布。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亚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面积250万平方公里,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中国境内之青藏高原,占全中国23%面积,位于北纬25°-40° 和 东经74°-104° 之间。高原边界,东为横断山脉,南、西为喜马拉雅山脉,北为昆仑山脉。涵盖国境有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全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的拉达克等地区。青藏高原原名为青康藏高原,此因中华民国政府曾在四川、西藏之间设有西康省。中国大陆于西康省撤销后将此高原改为今名,台湾坊间旧书刊、科书、参考书和部分民众则仍习称青藏高原为青康藏高原,后来于1990年代后,台湾地理教科书上的中国地理课程中改为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质管控之行政区划(无西康省),并统一改用青藏高原此一名称。另外,中国以外国家则多以西藏高原(英语:Tibetan Plateau)称之。

    青藏高原的周围有许多山脉,它们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他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别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亚洲许多主要河流的源头在这里。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的冰川主要集中在高原上,青藏高原冰川覆盖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80%以上。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由于海拔高,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大致而言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高大的阻风屏,它有效地将北方大陆的寒冷空气阻挡住了,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同时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是造成南亚雨季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原在夏天受热明显,因此形成一个位于高空的反气旋—青藏高气压,大大加强了南亚季风强度,并能影响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度。

外兴安岭 

     外兴安岭即俄语中的斯塔诺夫山脉,位于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现在在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的阿穆尔州的北端。并穿过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中间。山脉全长725公里,最高峰海拔2482米。

小兴安岭

    小兴安岭,为中国黑龙江省北部的一条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经过黑河、孙吴、伊春等县市。山脉长约400公里,山地低矮,多以丘陵为主,一般海拔600-1000米左右,最高峰平顶山海拔1,429米。

    小兴安岭西北段在黑河与大兴安岭北段的支脉伊勒呼里山相连;南部伸入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之间,是松花江左岸流域与同江市以上黑龙江流域的分水岭。北段为隆起的台地;南段为古老褶皱断块山,由花岗岩、变质岩构成。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其中低山约占37%、丘陵约占53%、浅丘台地约占10%。海拔500~800米。山势和缓,北低南高,伊春附近的大管山海拔1203米。地貌相比差异显著,南坡山势浑圆平缓,水系绵长;北坡陡峭,成阶梯状,水系短促。北部多丘陵台地,地表以砂砾岩、玄武岩为主,河谷多宽谷;南部低山丘陵区,多出露海西期花岗岩,河谷多形成“V”形谷。小兴安岭山区河流,主要有属于黑龙江水系的逊别拉河、沾河、乌云河等和属于松花江水系的呼兰河、汤旺河等,构成黑龙江水系与松花江水系的分水岭。

    小兴安岭的范围在北纬46°28′至49°21′和东经127°42′至130°14′之间,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暖但较短。林业资源丰富,为中国主要林区之一,另外还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长白山

    长白山古时称为不咸山(或为白罗聂·显干之音译)、“太白山”,清朝时满族人称之为白山或“白头山”,近代朝鲜半岛人和日语中的汉字也都以“白头山”称之,是位于中国东北和朝鲜边境的界山。

广义的长白山是指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绵延上千公里的一系列山脉,横亘于中国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的东部及朝鲜两江道交界处。狭义上的长白山则单指其主峰长白山。

    主峰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的活火山,在清朝时曾多次喷发。由于它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宽阔的环形火山口(山体相对高度1600米左右,而山体宽度则达十几公里),火山口当中为天池,所以再细分之下还有所谓的“长白十六峰”的说法。其中的最高峰为朝鲜界内的“将军峰”,海拔2750米,为长白山脉最高峰;在中国一侧最高的则是白云峰,海拔2691米,为中国东北第一高峰。地处北温带的长白山地区具有山地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变动与3-7 °C之间,年降水量在600mm以上,在海拔较高的地区,降雨量超过1400mm,是中国东北降雨量最为丰沛的地区之一。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暖潮湿。长白山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系成分也复杂多样,既有古老的第三纪植物成分,也有欧洲、西伯利亚的植物种,还有临近的朝鲜、日本植物区系成分,随着冰川移动而南侵的极地植物,在冰川退却后也被保留在长白山的高山冻原上。此外还发现有中国南方亚热带的成分。

   由于其高度及独特的地理位置,从河谷一直分布到主峰,几乎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极各种主要植被类型的集合,成为地理学上罕见完整的高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范例: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从高大的温带阔叶林过渡为长白美人松(针叶林)、低矮匍匐的岳桦(灌木)、高山草甸、苔藓地衣、裸露的岩石和火山灰、积雪和高山冰川。

燕山

   燕山在河北省和北京市北部,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关。东西走向,北面是内蒙古高原,南邻华北平原。主要由石灰岩、花岗岩、玄武岩构成。海拔400-1000米。主峰雾灵山,海拔2116米,在河北省兴隆县北部。多隘口(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等),为南北交通孔道。矿藏丰富。建有雾灵山自然保护区。

阴山山脉

   阴山山脉,蒙古语名即“达兰喀喇”,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东起河北省西北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中部的狼山,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50至100公里,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黄河流域的北部天然界线,亦是河套地区的北部屏障。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呼和浩特以西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高峻,脉络分明。南坡山势陡峭,北坡较为平缓。

太行山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或作太形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跨越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4省市。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它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这里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太行山地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这里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太行山位于河北平原和山西高原之间,走向为从东北向西南,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北隔拒马河与军都山相对,南抵河南省的沁河平原,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山高为海拔1500米-2000米,山脊东侧从河北平原拔地而起,许多地段有高1000米的断层岩壁,所以气势宏伟;西侧由于和高原接壤,山坡缓平。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阳曲山、白石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高2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745米、1791米。

山体中间由于被许多条河流切割作用,形成很多陡峭山谷,是穿越太行山的天然通道,也是重要关口。山中众多雄关中,著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荆关,山西的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等。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流曲深澈,峡谷毗连,多瀑布湍流。河谷及山前地带多泉水,以娘子关泉为最大。河谷两崖有多层溶洞,著名的有陵川的黄围洞、晋城的黄龙洞、黎城的黄崖洞和北京房山的云水洞等。在太行山深山区河北赞皇县,有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

    太行山中多东西向陉(横谷),著名的有军都陉、薄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为穿越太行山脉的8条通道。

   太行山的自然植被被垂直温差面异,如小五台山南坡,1000米以下为灌丛;1000米以上偶有云极或落叶松。北坡1600米以下是夏绿林,1600~2500米是高亚草原。矿藏,从北到南,煤炭资源丰富,还有铁、铜、钼、金、钨等。有许多重要煤矿、陶瓷、水泥和石灰生产工业。太行山南段和北段为石灰岩组成,中段有部分片麻岩。由于东面海风吹来,被太行山阻隔,夏季迎风坡多降雨,有暴雨区,1963年曾造成河北省大洪水。东侧还是地震强烈活动带,1965年邢台地震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中国第一次最强烈的地震。

    太行山形势险峻,历来被视为兵要之地。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

大巴山

   大巴山,简称巴山,是中国西南部的山脉之一。狭义的大巴山位于四川、陕西、湖北省边境,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海拔大约1300-2000米,其主峰大神农架位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海拔3053米。广义的大巴山包括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和湖北省交界处的山地,将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分隔开来。东连神农架、巫山;西接摩天岭,北临汉江谷地。自西晋以来,四川地区的北界自汉中移至大巴山,以防止四川的政权有险地可守。大巴山的特有动植物包括巴山松、巴山冷杉。

秦岭

  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一座褶皱山脉,西起甘肃临洮,东到河南省的崤山、熊耳山-嵩山和伏牛山地区,主体位于陕西省中南部,是陕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的分界线,呈东西走向,长1600公里。宽200~300公里,海拔2000~3000米。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秦岭同时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一个分水岭。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的陕西段。秦岭山脉所邻的关中平原为春秋战国时秦国的领地,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秦岭是昆仑山脉的延伸,位于亚欧板块内,属南亚陆间区与中轴大陆区交界的北缘,于海西运动时期形成。秦岭呈现明显的南北不对称:南坡既长又和缓,沟长水远;而北坡陡且峻,断层深谷密布,古有“九州之险”之称。秦岭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秦岭构造带是处于中朝古陆、扬子古陆之间的宏大纬向褶皱带。西联昆仑褶皱系,东接淮阳隆起。北带约隆起于吕梁运动时期,中、南带先后经加里东、华力西、印支运动,受到多次南北方向挤压,发生褶皱隆起,并伴有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和断裂,形成一系列山岭、山间盆地。

    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岭南的陕南地区为副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摄氏度以上,年降水量在750毫米以上,冬季温和少雨;岭北的关中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摄氏度以下,年降水量在750毫米以下,冬季寒冷干燥。秦岭的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山地褐土地带;南坡为北亚热带,北部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河谷盆地中栽植有柑橘、枇杷、油桐、油茶、棕榈、茶、乌桕、杉木、马尾松和柏木等。暖温带或高山特征的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在南坡多出现在海拔1000~1500米。1500米以上多为针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仅见于1500米以下的缓坡面,发育在冲积层上。秦岭的最高峰是太白山的拔仙台,高3763.2米,是中国大陆东半壁的第一高峰(号称群峰之冠)。华山,骊山,麦积山也非常著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的地形  地形  地形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中国的地形词条